作者:土默热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敷衍故事的自传体小说。书中隐去的“真事”是什么?显然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故事;而这些被“隐去”的真故事,就隐伏在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引梦”人物身上。
甄士隐是《红楼梦》书中的第一个出场人物。从表面上看,这个人物及其事迹似乎与书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并没有多少关联,显得有点游离。同书中男女主人公宝玉、宝钗、黛玉等人发生的直接关联,乃是通过甄士隐的女儿英莲(香菱)实现的。
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敷衍红楼故事,显然有不得不如此文学建构的理由。其实作者创作的甄士隐与其女儿香菱这两个人物形象,就浓缩着自己的全部人生。描写甄士隐父女及其悲剧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他们的身上,显示出作者有意隐去的真人真事。
甄士隐与香菱
《红楼梦》书中明文记载的甄士隐故事,大概有十个主要情节:
其一,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家中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本地望族”,居住在十里街仁清巷。他热衷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不以功名为念”,是“禀性恬淡”的“神仙一流人品”。
其二,甄士隐与通灵宝玉有着“一面之缘”。在“地陷东南”之际的一个“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的日子里,他在梦中见到“一僧一道”,将“蠢物”石头夹带于“一干风流冤家”中,去“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下凡,“造劫历世”,以完结“风流公案”。
其三,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中借住着一个卖文作字为生但“抱负不浅”的穷儒生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欲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甄士隐慷慨资助他“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得此资助贾雨村方赴京赶考,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从此飞黄腾达。
其四,甄士隐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为疼爱。但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三岁那年元宵节,在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谐音“祸起”)看护不当,而被拐子拐走,开启了悲剧人生的命运。
其五,“三月十五”这一天,甄家“隔壁”葫芦庙“炸供”,那些和尚不小心油锅火逸“走水”(失火的代称),“接二连三,牵四挂五”地延烧,不一会儿,整条小巷烧得如同火焰山一般,也不知烧了多少人家,甄士隐家被烧成了一片瓦砾场。
其六,家中被烧毁后,甄士隐夫妇先到“田庄”安身,由于“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奈又变卖田庄,奔京师投靠岳丈封肃(谐音风俗)生活。岳家待甄士隐并不好,“勉强支持了一二年”,由于“贫病交攻,竟渐渐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其七,身心俱遭受严重创伤的甄士隐,一日拄了拐扎挣到街前散心,偶听“跛足道人”唱《好了歌》,“心中早已彻悟”,遂和了一首《好了歌解》,讲清了“好与了”的真谛,将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背上,“竟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不知所终。
其八,甄家的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当年与贾雨村有“回顾”一笑的缘分(临去那秋波一转),被视为“风尘知己”。贾雨村飞黄腾达后,便讨来做了“二房”。一年后,便生了个儿子。再半年,贾雨村嫡妻病故,娇杏被扶作“正室夫人”。
其九,贾雨村在明知英莲就是自己昔日恩人甄士隐爱女的情况下,恩将仇报,昧良心滥判了“葫芦案”,又因此向“四大家族”买好,致使英莲“冯渊”(逢冤)难雪,被薛蟠强霸为妾,并改名“香菱”。后又改名“秋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
其十,香菱随薛家寄住在荣国府,并随薛宝钗进入大观园,有机会结识了“海棠社”“桃花社”众位女诗人,并跟随林黛玉学诗。由于学习极为刻苦,几经失败,终于成功,梦中得佳句,写出了精彩的咏月诗,赢得众姐妹赞赏,并被补为海棠诗社的社员。
以上所列甄士隐的十个故事,绝非《红楼梦》作者凭空虚构,乃是书中隐去的作者自己悲剧人生“真事”。《红楼梦》是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甄士隐这些“真事”,代表着作者本人的人生境遇梗概,当然作者就是以甄士隐形象出现于书中的那个作书人。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承不承认甄士隐是作者的化身,而在于甄士隐出现在书中的形象究竟是谁的人生轨迹?如果您把甄士隐放在乾隆年间的曹雪芹身边,绝对是狗肉贴不到羊身上;而放在康熙年间的大诗人、剧作家洪昇身边,则与其人生经历完全吻合。
其一,洪昇祖籍三生石畔“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杭州,家族的确是一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诗礼簪缨“百年望族”。洪昇的前半生,确实“不以功名为念”“耽搁花笺彩纸”,过的也确实是甄士隐那种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的神仙般生活。
其二,洪昇出生于清军下江南之乙酉年(1645)七月初一,确实是“地陷东南”之际一个“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的日子。母亲逃难途中,将洪昇生在“费家埭”一个“费”姓农妇的茅棚里。与甄士隐亲见“石头历劫”之时间相符,并与其名“费”吻合。
第三,洪昇的同乡高士奇发迹前,确实是寄籍钱塘(杭州)的一介“穷儒”,以“卖字”“教馆”谋生,类似贾雨村。后在洪昇等人资助下进京并考取了进士,迅速飞黄腾达并成为康熙宠臣。高士奇的发迹,亦与洪昇外祖父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的提携有关。
其四,洪昇青年时遭遇“天伦之变”,携妻女逃离家庭。先是寄居在武康县的“田庄”上,由于“水旱不收,鼠盗蜂起”,生活不下去,只好又辗转流离,寄居京师岳父家,并在国子监求学。岳家确实没有关照这个穷女婿,致使全家八口经常断炊,命悬一线。
其五,“葫芦庙”隐喻胡虏庙堂,即清廷。康熙十八年,洪昇的父母由于三藩之乱牵累,确实被朝廷抄家发配,家族落得茫茫白地。洪昇自己在康熙二十八年也遭遇《长生殿》文字狱案,被朝廷斥革下狱,断送功名到白头,并“接二连三、牵四挂五”连累了许多人。
其六,洪昇及其家族在遭遇“三藩牵累案”和“《长生殿》案”时,高士奇时任“南书房侍读”,天子近臣,位高权重,康熙皇帝对其信任有加,言听计从。高士奇为官贪渎,对老友遭难并未施以援手,是否落井下石虽无考,但也确实有忘恩负义之嫌。
其七,出狱后的洪昇虽然不曾跟随道士出家,但在愤怒绝望之余,康熙二十九年秋,确实曾抛妻弃子,“牛衣肿目”跑到京郊盘山青沟寺,跟随亦僧亦道的拙道人“逃禅”。这也是《红楼梦》书中大荒山青埂峰及其空空道人(情僧)的故事原型出处。
其八,洪昇确实有个“侍婢”,后来嫁给了高士奇做“二房”,高士奇原配夫人逝世后,似乎又被扶为正室。在高士奇原配夫人去世时,洪昇诗中有“荒草白云迷旧迹,绿荫黄鸟变新声”,“一月柏堂来几度,非关林外寄闲情”的记载,隐指书中“娇杏”此事。
其九,洪昇的长女“大姐儿”,从小“爱拈爷笔管,闲学母裁缝”,十分乖巧可爱。家庭发生“天伦之变”寄居武康田庄时,由于“贫病交攻”,八岁的爱女悲惨地冻饿夭亡。虽然不曾像英莲那样被“拐子”拐走,但洪昇夫妇因霍启(祸起)痛失爱女却是事实。
其十,洪昇的次女洪之则,嫁给了一个穷秀才,因丈夫英年早逝而青年守寡。洪之则参加过蕉园诗社,确实向诗社骨干林以宁、钱凤纶等人学过诗,有蕉园女诗人为《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所作的序跋文字为证。合洪昇长女、次女人生,便是一个完整的英莲(香菱)。
蕉园诗社分为“五子社”和“七子社”两期,与《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分为“海棠社”“桃花社”两期基本相同。蕉园诗社最活跃时期,洪昇夫妇在北京生活,并未亲历;但其爱女洪之则却是诗社成员,亲历了诗社生活,故书中诗社故事要由甄士隐爱女香菱来观察。
综上所述,《红楼梦》书中开头便写的甄士隐一段小荣枯,正是洪昇概要交代全书内容的需要,也是交代书中所隐去自己真事的需要。书中“石头历劫”的故事出自甄士隐之梦,乃是用梦境表达的幻象,即所谓此书创作“用梦用幻”手法,并非说书中所写为假事。
《红楼梦》主要故事均以“贾”(假)像描写,但书中还念念不忘交代确实有个“江南甄(真)家”,念念不忘“贾”(假)宝玉之外还有一个江南的“甄”(真)宝玉。究其实,亦幻亦真的“江南甄家”就是甄士隐家,幻境中的“甄宝玉”就是青少年时期的甄士隐。
《红楼梦》使用这种亦真亦假、亦梦亦幻手法的创作手法,其用意盖在于此。所以《红楼梦》开篇便交代“作者自云”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故曰甄士隐云云。”甄士隐的故事就是“作者自云”的真故事。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后还交代一段作者的“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自己“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为“闺阁昭传”,“故曰贾雨村云云”。
作者可不是让书中这个贾雨村仅仅承担着“假语村言”象征的任务,书中断送甄英莲一生幸福的是这个贾雨村,送林黛玉进贾府的也是这个贾雨村,引薛宝钗进贾府的还是这个贾雨村。红楼姐妹在书中出场都有贾雨村接引,显然这个人物与红楼姐妹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要想吃透作者如此描写贾雨村的理由和寓意,首先必须搞清楚《红楼梦》中的十二钗,是以蕉园姐妹事迹为基本素材创作的,蕉园姐妹们结社赛诗的真实地点在蕉园。《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同蕉园以及以高士奇为原型的贾雨村,有着莫大的关系。
蕉园位于“衔山抱水”的杭州西溪,原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之父柴云倩的园林。明清易代后柴氏家道中落,将蕉园卖给了高士奇。高士奇扩建修葺后改名“西溪山庄”(竹窗),用于接待康熙皇帝“南巡”。这就是书中描写修建大观园接待元妃省亲的故事素材来源。
高庄
洪昇为什么一定要以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为原型创作大观园,并且一定要用贾雨村这个人来带出书中姐妹们的故事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姐妹们结诗社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西溪山庄的前身蕉园。这里就是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当然要用其主人贾雨村(高士奇)引出故事。
这就涉及了蕉园故事之“真”和大观园故事之“假”的问题,“蕉园诗社”和“元妃省亲”这两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故事,发生地点都在高士奇的西溪山庄园子里,故红楼姐妹的故事必须由贾雨村(高士奇)这个特殊人物意义引出。
洪昇把自己写成甄士隐,又为什么把高士奇写成贾雨村呢?在洪昇和高士奇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原来,二人不仅是杭州同乡,而且同年生同年死(1645——1704),一生几乎形影不离,互相之间曾结下数不清的恩怨纠葛,可谓一对生死冤家。
高士奇祖籍浙江余姚匡堰高家村,年轻时由于违反族规,不容于当地豪强,被迫寄籍钱塘,结识洪昇。青少年时期洪昇家族尚未败落,生活豪阔,肥马轻裘;而高士奇则为借住于此的一介穷儒,生活困窘万状。出于同乡同年之谊,洪昇不时接济高士奇,乃是情理中事。
高士奇画像
所以,《红楼梦》中要写甄士隐接济贾雨村赴京赶考。洪昇青年时长期在北京国子监求学,前后淹留了二十六年,始终不曾谋得一官半职。而高士奇这个人的时运却很好,很快就当上了康熙皇帝的“南书房侍读”,成为显赫一时的权臣和宠臣。
就在高士奇如日中天、在朝中炙手可热的那些年里,洪昇却连续遭遇家难,家庭被官府查抄,父母被发配充军,自己被革职下狱。在这一系列灾难之中,高士奇显然并未施以援手,坐视洪昇在灾难中沉浮。所以《红楼梦》书中要描写贾雨村“滥判葫芦案”的丑恶嘴脸。
洪昇于康熙二十八年《长生殿》案后狼狈逃回故乡,说来也巧,高士奇也在这一年被朝廷解职回到西溪山庄。但此时的高士奇有良田千顷,豪阔庄园,而洪昇却一贫如洗,草堂容身。二人之间虽然仍旧往来频繁,但身份地位的巨大变化必然使感情出现巨大落差。
洪昇一生中对高士奇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在《红楼梦》书中斥责贾雨村为忘恩负义的“禄蠹国贼”,说他与张如圭(谐音如鬼)勾搭在一起,“明邀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属”,都出自当时清流弹劾高士奇的奏章。虽然事出有因,但也反映了内心之鄙薄之情。
至于《红楼梦》书中说贾雨村谋夺“二十把古扇”,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并因此导致贾琏挨打一事,故事原型已经很难考证清楚了。高士奇一生谋夺他人财物之事多矣,尤其是谋夺字画古玩之多,不可胜数,以至于成为清初三大著名收藏家之一。
有证据显示高士奇曾经对古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士奇所著《天禄识余》中有《折扇》一篇,对北宋以来倭扇、高丽扇的传入,以及宋元明古扇的演变与流行进行了详细考证。如果不是拥有丰富的古扇鉴赏经验,很难写出如此精到详备的考证文章。
天禄识余序
这里顺便再谈谈《红楼梦》书中的串场神话人物“一僧一道”问题。书中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人生结局,同“一僧一道”有着莫大关系。这“一僧一道”在书中又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俗称“癞头和尚”“跛脚道士”,简称“疯僧跛道”。
《红楼梦》故事每到关键时刻,这“疯僧跛道”总是不期然结伴而来或者单独出现,以神奇的手段和玄妙的语言,或者点化书中人物,或者为书中人物消灾治病。这神话人物“一僧一道”是否也有生活原型呢?虽说画鬼容易画人难,但神仙鬼怪也不是凭空胡乱刻画的。
《红楼梦》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一僧一道”形象的:疯和尚的模样是:“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跛道士的模样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疯僧跛道
“一僧一道”在书中经常结伴出现就已经奇哉怪哉了,再以“疯僧跛道”这种极为特殊的形象捉对儿出现在书中,就绝非以一般神话人物为借鉴可以写入书中的。其故事原型当与杭州 “三西文化” (西湖、西溪、西泠)中关于济癫和尚和葛仙道士的传说有关。
书中“疯僧”的故事原型,当为济癫和尚,即所谓济公活佛。传说中的济癫和尚形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疯癫和腌臜。西溪至今仍有关于济公活佛与石桥及无尾螺的神话传说。《济公传》成书于清代中晚期,《红楼梦》书中的“疯僧”,应是根据杭州早期传说创作的。
书中“跛道”的故事原型,应为葛岭修道的葛洪仙师。杭州西溪至今也流传着葛仙翁化身为跛脚道人,点化帮助穷苦夫妻染布卖钱糊口的故事。这“疯僧跛道”的故事,是杭州特有的传说,在西溪流传尤其广泛,不是其他地方的作者可以信笔写入书中的。
甄士隐和香菱(英莲)父女二人,以及与父女二人关系密切的贾雨村,是红楼生活的亲历者,是红楼故事的见证人,故成为《红楼梦》一书所有故事的开局者和串场人。甄士隐就是那个在大荒山自怨自艾的“石头”,就是那个在书中开篇“自云”“自又云”的作者洪昇。
半月方塘
甄英莲指战场,甄指纺车轮轴,古人常誉为“宇宙中心”,即时势中心,英莲指还在华夏国内,莲即华,而香菱是介于青菱和红菱之间的菱,无根,指清明之间的角斗。所以,她命最苦,一直被虐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