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纵队创始人黎玉,地位与罗荣桓相当,建国后职务为何一落千丈?

方圆文史 2025-04-08 23:24:16

说起“黎玉”,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此人在我党历史上,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人物’。

他是山西崞县人,1906年5月出生,其自幼聪慧,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上中学时,他就因受到新思想文化的影响,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于1926年9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黎玉曾先后三次被捕。然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黎玉却始终不为所动、坚贞不屈,在组织营救出狱后又立即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

1936年抗战前夕,黎玉奉命前往山东,恢复和重建被敌人破坏的中共山东省委,并担任山东省委书记。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全国解放前夕,黎玉在山东整整奋斗了十三年之久,为山东的革命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资历深、功劳大的领导干部,建国后的职务却是一落千丈。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实上,在黎玉被派往山东工作之前,山东整个的革命斗争形势并不乐观。

熟悉我党历史的读者都知道,从1929年至1933年间,中共山东省委就接连遭到了敌人10次大的破坏,邓恩铭、刘谦出等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惨遭敌人逮捕或杀害。尽管幸存下来的山东共产党人仍不屈不挠的坚持斗争,但在敌我力量悬殊及缺乏有力领导的情况之下,山东地区的革命工作还是难以为继。

所以由此可见,组织上任命为黎玉为山东省委书记,前往山东恢复和重建山东党组织,可谓临危受命,任重道远。

黎玉初到山东时,敌特分子到处搜捕我共产党人,革命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尽管危机四伏,但黎玉并未打退堂鼓,他来到山东后便立即组织召开了重建山东省委的第一次会议,勇于承担起了领导山东革命斗争的重担。

然而,即便黎玉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彼时山东的革命局势还是太过严峻了,新山东省委刚成立不久,就接连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如省委印刷机关被破坏、组织部长赵建民被逮捕等等……但即便如此,黎玉还是在短短几个月内,相继领导建立了鲁西北、鲁东和鲁北特委,发展党员达数百人之多。

就在山东的革命斗争形势稍见好转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便踏进了齐鲁大地。

此时,以黎玉为首的新山东省委刚成立仅一年多的时间,原本就挫折不断,如今又要应对来势汹汹的日军,这对于黎玉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地挑战。

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黎玉先后领导了徂徕山、黑铁山等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并迅速拉起了十几支游击队。仅过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这些游击队的力量便不断发展壮大,并于1938年12月正式整编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由黎玉任政治委员。

1940年9月,经过数次整军后,山东纵队由原来的2万多人一跃发展到了5万多人,增长了2倍之多。而与此同时,还为新四军补充了5000多人,为八路军115师先后补充了三万多人。对于这些耀眼的成绩,作为山东纵队创始人之一的黎玉,自然是功不可没。1942年,山东纵队进行整编,改为山东军区,黎玉则仍继续担任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黎玉被选为山东省政府主席。而后,华东局挂牌成立,黎玉则改任华东局副书记,并先后兼任新四军、山东军区、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黎玉还曾协助时任新四军军长陈毅指挥了著名的津浦路阻击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军近三万人,控制津浦路两百余千米,有效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的步伐,同时掩护了向东北进军的部队。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彻底改变了黎玉的大好前途。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便开始整军经武,准备再次发动内战。而随着国民党军事进攻的不断扩大,国内阶级矛盾不断上升,加之我解放区群众运动的不断发展,原来“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无法适应广大农民之要求了。于是,在1946年5月4日,中央便发布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指示发出后,各解放区便积极根据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华东地区自然也不甘落后。作为华东局负责土改的副书记,黎玉当即组织制定了《中共华东中央局关于彻底实现土地改革的指示》,即《九一指示》,要求华东地区在本年底以前完成全部或大部完成土改,并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细则。很显然,黎玉这次决心很大,信心也很足。

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央又提出了平分土地的要求。但作为直接参与过《五四指示》文件起草工作的黎玉,则选择继续贯彻该指示的精神。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成为了饶漱石批判他的突破口。

从1947年初开始,主持华东局工作的饶漱石,竟罔顾事实,硬将黎玉组织制定的《九一指示》说成是“富农路线倾向”,并要求各地纠正,还给黎玉等人扣上了“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等一系列帽子,全盘否定了山东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

毫无疑问,在饶漱石这样一番操作之下,山东的土改很快便走向了“左”的极短,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开始接踵而至。

尽管后来中央曾针对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发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文件,但饶漱石等人却仍错误地将山东土改的问题认定为执行所谓的“富农路线”的结果。于是,从1947年底开始,黎玉便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并于次年12月正式形成决议,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处理。

尽管受到了如此不公正的对待,但黎玉始终心系当时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局,因此,他不计个人荣辱,仍积极奋斗在工作一线,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党的团结和革命事业的发展。黎玉始终坚信,终有一天组织上会调查清楚他的问题,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天竟让他等了近四十年之久,而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一再被调动,但职务越调越低。

1949年初,黎玉离开了奋斗整整十三个春秋的山东,随华东局南下,后历任上海市委秘书长、市委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尽管身处新的环境,但黎玉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此前受到的不公正批判和处理的阴影却并未就此消除,始终笼罩着他。于是,在1952年初,他就被撤销了上海市委秘书长的职务,接着又被降为了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处处长。

但即便如此,黎玉仍保持着一名老共产党员不计个人荣辱的珍贵品质,殚精竭虑的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正如他说的那样:“即使是当马夫,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绝不动摇。”

1953年,黎玉奉调进京,历任财经委员会劳动工资教育组组长、财政组组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部常务副部长等职。

在担任农机部副部长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协助陈正人部长筹备、健全部门机构,另一方面则刻苦钻研农业专业知识,使他迅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专家”。此外,他还曾提议和支持建设了一批大、中、小规模的农机工厂和数百个修配厂,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事实上,任何人都很清楚,按照黎玉的资历和功勋,在建国后理应有一个不错的前途,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导致他的职务一直未能上升。

但不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非常认真地工作,努力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原来的部下成为他的直接领导时,他也能时刻心怀坦荡,并且诚心诚意地尊重他们、支持他们。

1978年后,黎玉历任第1机械工业部顾问、农业机械部顾问等职。其晚年则致力于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不仅如此,他还陆续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文章,为整理编写党史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1986年5月30日,黎玉同志走完了精彩而传奇、同时又颇具坎坷的一生,享年80岁。

令人庆幸的是,就在黎玉去世前2个多月,即3月13日,组织上批复了山东省委关于1948年黎玉案件的复查报告,为他恢复了政治名誉。

至此,这个背负了近四十年的沉重历史包袱,终于得以卸下。在有生之年,黎玉再次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伟大……

参考文献:

1. 抗战时期,黎玉在山东的战斗岁月.叶介甫

2. 李肇年.人民功臣黎玉[J].党史文汇.2004-12.12-13

3. 周星夫.忆抗战时期的黎玉[J].春秋.1996.6.20-22

4. 杜玉卿、赵福山.黎玉,一个本应耀目西柏坡的名字[J].党史博采.2000年06期.33-35

5. 王继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省委的变迁[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64-69

8 阅读:4822

评论列表

海之蓝张先生

海之蓝张先生

21
2025-04-09 16:55

真扯蛋?

用户48xxx70

用户48xxx70

1
2025-04-10 00:53

无聊

方圆文史

方圆文史

文史专栏作家,历史文学研究爱好者,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