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授衔仪式,共授予开国将帅一千余人。除授衔外,还对我军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授予不同等级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期间,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基本都是开国将帅,但其中有一人却比较特殊,他当时仅被授予大校军衔,却荣获了三枚一级勋章。此人就是原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罗厚福将军。
那么,他有什么故事呢?为何同时荣获三枚一级勋章的罗厚福,1955年时仅被授予大校军衔呢?
说起罗厚福将军,可能很多读者会感到比较陌生,但在我军历史上,此人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人物,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罗厚福,湖北黄安人,1909年6月出生。众所周知,湖北黄安是著名的“将军县”,从这里走出的开国将军就多达70多名;此外,这里还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因此后来还被改名为“红安”。
罗厚福就生长在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自幼深受先进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1929年,还不满20岁的罗厚福便与同乡一起成立了赤卫队,并任队长。第二年,自知独木难成林的罗厚福,毅然率领赤卫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他也于同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被任命为连长。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厚福将军曾多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深受部队领导的赏识和器重,其职位也是一升再升,先后担任过红二十八军营政治委员、河南光山县县委书记、鄂东北道委第三路游击师师长等职。
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红军将领,却差点冤死在了1935年的“肃反”扩大化的屠刀之下。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罗厚福被押往刑场途中,一伙敌人突然杀了出来,但罗厚福并未趁乱“逃跑”,反而要求带人杀退敌人后再赶赴刑场。负责押解的战士见情况紧急,只得照办。一松开绳索,罗厚福便带领战士对敌人展开了反击,不一会儿,这伙敌人就被歼灭殆尽,而罗厚福也因退敌有功,幸免一死。
然而尽管如此,罗厚福还是被开除了军籍,最后被“贬”去做了一名挑夫。在此期间,有人曾建议他去找大部队,也有个别人劝他另谋前途,但都被他拒绝了,他坚定地说道:党要我们坚持大别山的斗争,无论怎么样我都不能走……死,我也要死在大别山。
罗厚福将军此等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也难怪将军的老上级李先念同志每当提起他时都赞不绝口:
“罗厚福同志曾长期在大别山独立坚持斗争,在远离主力部队的情况下,他服从大局,听从指挥,高举红旗,英勇战斗,在大别山地区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罗厚福将军一直顽强坚持战斗在大别山,期间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三年艰苦卓绝的南方游击战争,为巩固和发展鄂豫皖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厚福在大别山继续坚持斗争,先后担任过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第六大队大队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一团团长、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旅长等职。在此期间,他率领部队坚持与日伪军、顽固派作战,积小胜为大胜,一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即将到来。然而,就在全国人民为此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在暗中调兵遣将,伺机侵占我解放区。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协定,调集重兵向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事实上,在“中原突围战役”前期,我党就已经察觉到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一系列不轨行为,于是便提前做了部署,比如命令时任江汉军区副司令员罗厚福率部在原地吸引敌人,以掩护主力部队的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罗厚福率部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并成功突围出去后,他又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让其立即率部回头接应南路突围的主力部队。
敌人重兵围困,能成功突围出来本就不易,现在又要主动跳进敌人的包围圈,这无疑是“自寻死路”。为此,有些同志想不通,觉得自己不是主力部队,只配为主力部队扫清障碍。罗厚福将军脾气很大,若是平时,他早就发火了,但这次他克制住了,并耐心地为战士们解释: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罗厚福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命令。我们共产党的军队不能像国民党的军队,不能见死不救……
在他的真诚劝导下,战士们迅速调整心态,并立刻调转马头,策应南路主力部队突围。而后,江汉军区与南路突围主力会合组建鄂西北军区,罗厚福任副司令员。
从1946年冬主力部队突围离开后,罗厚福便奉命率领少数部队留在鄂西北,创建新的根据地与坚持中原敌后游击战争。在此期间,他曾指挥了著名的摩天岭战斗,接连打退数倍于己敌人的三次进攻,致使敌人损兵折将。
在这之后,敌人又集结重兵围剿罗厚福部,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为此,奉命进剿我鄂西北根据地的敌人十分惶恐,不得不电告南京:“罗厚福部队行动十分猖獗,国军连连受挫,损失惨重……”
然而,敌军的攻势还是太猛烈了,在敌我兵力、装备极大悬殊的情况下,这里始终不是久留之地。为此,一些同志主张撤出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一次,罗厚福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坚持鄂西北是党交给我们的战略任务,没有党的指示,我们绝不能撤离。我们在内线多吸引一些敌人,就能给主力部队减轻很大的负担……
就这样,罗厚福一直率部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直到“刘邓大军”的到来。而当刘邓首长见到他时,还忍不住夸赞道:大别山红旗不倒,枪声不断,你罗厚福是有很大功劳的。
对于首长的夸赞,罗厚福显得有些害羞,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是要幸福得多!
就这样,罗厚福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继续坚持内线作战,不仅策应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还参加了包括淮海战役在内的一系列的战役、战斗,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罗厚福历任湖北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干部部部长等职,并于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事实上,对于罗厚福的授衔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有人说,他在红军时期就是师长,按照其资历和战功,最低也能授予个少将军衔,毕竟他曾经的老部下林维先,当年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可为何他仅仅只得了个大校呢?
对此,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他曾在革命战争年代出面保过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保长。按理说将军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怎料后来这名保长被认定为有罪,所以他自然也就受到了牵连;
其二,他曾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的岳父贩卖过烟土;
其三,1951年,罗厚福在担任孝感军分区司令员期间,由于不忍心见到官兵们缺吃少穿,过着艰苦的生活,于是便带头创办了一个卷烟厂。因经营得当,卷烟厂效益不错,官兵们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尽管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办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了,他这样做无疑是违反部队纪律的,于是上级便将他从正军级降为了正师级。而按照他的职级,在1955年大授衔期间,自然不足以授予少将军衔,而仅为大校军衔了。
对于这一处分,直到1957年后才被撤销,正因如此,在1959年后,他的职务迎来了新的变化,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对于以上三个说法,文史君曾查阅过大量的史料,发现除了第三个说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外,其余两种说法都不太靠谱。当然,对于第三种说法,文史君也不敢绝对保证它的真实性,只是所查阅的资料中基本都出现过这一说法而已。
相较于这些说法而言,文史君反而比较确定的是,罗厚福将军之所以没有被授予将衔,其根本原因还是组织上综合考虑的结果。
因为在首次授衔期间,对于军衔的评定,考量是多方面的,除了资历、战功外,还要看人选的现任职务和军队职级,当然也要充分考量其历史贡献和现实情况。罗厚福被授予大校军衔,并非其资历不够、战功不多,或许只是因为现实情况而已,在当时并不满足授予少将军衔的条件,毕竟在1961年后,他还是被晋升为了少将军衔。
尽管仅被授予了大校军衔,但罗厚福将军却始终不以为然,内心更是平静如水,他常说:党教育了我,人民养活了我,离开了组织和人民,哪有我罗厚福哟!
他的老首长李先念还曾这样夸他:“罗厚福同志是一个没有掺假的农民,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
与他的老部下林维先不同的是,罗厚福后面的处境并不太乐观,在特殊时期,他也曾一度受到冲击,后于1975年5月11日去世,享年66岁。而林维先曾先后担任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还是连续两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后于1985年7月28日逝世,享年73岁。
罗厚福将军去世后,其骨灰被安放在了家乡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参考文献:
1. 《罗厚福将军二三事》.中华将星.杨辉田
2. 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纵横谈.军事史林.张晖
3. 热血殊勋——共和国一级勋章纪事.军事历史.王忠东
4. 汤少云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部编.开国将帅.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