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红二代”们身上都闪耀着耀眼的光环。他们出生于革命家庭,成长于红色摇篮,似乎从一出生就要比其他人多一份“优越感”。
但在这些出身显赫的“红二代”中,叶剑英元帅的次子叶选宁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不仅没有沾染上那个时代“红二代”们身上特有的狂妄与轻浮,反而以谦逊、睿智和担当赢得了同龄人的普遍认可,他是“红二代”里公认的——老大哥。
不过,在这一殊荣的背后,却也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辛劳与苦楚!
叶选宁,1938年10月出生于香港。然而,在香港待了不到一年时间,不满周岁的他就被送回了湖南老家,交由外祖母抚养。
在这之后长达11年的时间里,叶选宁就再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直到1950年叶帅从广州进京时,才特意绕道湖南去接他。进京后,叶选宁与阔别11年的母亲曾宪植重逢。
来到北京后,叶选宁的生活才算真正稳定下来。不过,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照顾他,因此只能将他送进寄宿学校,而也正因如此,叶选宁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强的品质。
1956年7月,18岁的叶选宁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之后,由于表现出色,组织上准备将他送到乌克兰哈尔科夫炮兵雷达工程学院深造,结果后来中苏关系恶化,留学计划也被迫中止,而后转入“哈军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专业就读。
众所周知,在“哈军工”十三年的办学时间里,因其特殊的创办背景和历史使命,汇聚了许多来自党政高干、军界名门的子弟,譬如陈毅元帅之子陈丹淮、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寅之子刘丹等,他们的身影都曾出现在这所著名的军工学院里。
在这样的特殊现象背后,折射出了“哈军工”创办初期的特定历史环境。在“哈军工”创办之初,周总理和陈老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就亲自主持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协调各部门及各军兵种负责人共同推进学院建设。
而尤为重要的是,陈老总还在会议上特别强调:不仅要在政策上、资源上全力支持“哈军工”的创办和发展,更要在行动上做出表率。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哈军工”就读,为新生的军工高等教育事业注入特殊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储备。而叶选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进入“哈军工”的。
事实上,叶选宁对于“哈军工”里的这些“高干子弟”们并不陌生!
当年,叶选宁初到北京时,北长安街就有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比如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同志的女儿张延忠、王若飞烈士的儿子王兴等等。由于叶选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其天资聪慧,沉稳、点子多,为人够仗义,因此他是公认的孩子王,大家也都亲切地叫他“阿宁”。
陈赓大将的儿子陈知建比叶选宁小几岁,但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可谓情同手足。陈知建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后来参军后甚至敢和军长叫板,但唯独对这位“阿宁兄”敬重有加。
事实上,从1950年陈知建随父亲回到北京后,他就一直受到叶选宁的照顾,叶选宁经常带他一起玩。陈知建曾说:“阿宁兄没架子,对我们都很好。”
除了陈知建以外,叶选宁对同龄的这些“兄弟姐妹”们都很好,在他们眼中,叶选宁就是一个聪明睿智、待人友善、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的人,口碑极好。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叶帅回到了北京,并重新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在粉碎“四人帮”以前,叶帅经常派儿子叶选宁替他出面,与各位老帅、将军、首长做联络工作。开国上将苏振华的儿子苏承德曾回忆说:
那时叶选宁和堂弟叶选基常常开着吉普车,在老帅、将军的家里串联、传递消息。他们都知道,叶选宁就代表着叶剑英……
叶选宁还是一个不好虚名,讲求实际的人,他从来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比如在特殊时期结束后,听到谁还没有平反,谁家的房屋被占了还没有拿回来等等,他总会站出来出主意。
正因如此,不论是老干部,还是知识分子,亦或是普通百姓,都和叶选宁有来往,而且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他的帮助。许多事情,只要叶选宁一出面,基本就能迎刃而解。所以也难怪他会在“红二代”中口碑极好。
由于生病,叶选宁在“哈军工”待的时间并不长,仅上了两年学就转到了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电子工程系就读。
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后,叶选宁便开始随部队转战各地,直到1971年才被调回北京工作。
当时正值“特殊时期”,首都街头充满了各种激昂的口号和躁动不安的情绪。但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叶选宁并没有被这种情绪所裹挟,其展现出的冷静与理性让许多同龄人相形见绌。
事实上,这跟他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有关。从小父亲就教导他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正是这种家风,让叶选宁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即便身处于这样的时期,他也能做到不跟风、不盲从。不得不承认,这一品质在那个狂热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
然而,在那段特殊时期中,叶选宁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于1974年被下放到天津军粮城农场劳动。不幸的是,在一次劳动中,叶选宁的右臂被机器轧断。
周总理闻讯后,亲自下令抢救。然而,尽管当地医院尽力将其断臂接好,但功能基本全无。
失去右臂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巨大地打击,但叶选宁并未因此消沉,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之后,叶选宁先后担任过广州警备区作战处副处长、副参谋长,空军联络部副部长等职。1978年后,叶选宁曾短暂离开部队到国务院工作,直到1984年后才重返部队,任总政治部对外联络部副部长,1988年9月恢复军衔制后,时年50岁的叶选宁还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事实上,叶选宁除了在工作上成绩显著外,他在书法上还有着很高的造诣。
叶选宁从小就练习书法,在右手受伤之前,他的书法就已经有一定造诣了,断臂之后,无疑将他这几十年的书法造诣全部一扫而空。但叶选宁并未因此消沉,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用左手练习书法,并逐渐成为一名书法家。
他曾说:一个伤残人能做些什么?向之所欣,多不可得。中西乐器,无一可操。写字可行,但须变右手为左手。
叶选宁的书法风格跟他的为人一样,沉稳大气,富有生命力。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启功、黄永玉等大师的赞誉,而且还曾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
2014年,叶选宁在北京的荣宝斋举办了“叶选宁习字展”,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参观,比如毛主席之女李讷、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董必武之女董良翚等。
叶选宁的乐观和坚韧不仅体现在个人工作和生活中,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人。在“红二代”中,他被视为老大哥,不仅是因为他的年龄和家世,更是因为他的性格魅力和领导力。这一点,在他那些“兄弟姐妹”的评价中就已得到了验证。
2016年7月10日,叶选宁将军走完了他精彩而传奇的一生,享年79岁。
在告别仪式上,有一幅挽联这样写道:“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到场的吊唁者在看到这幅挽联时,无不感慨地说:这不正是叶选宁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