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文俊
什么是才子佳人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定义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获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玉娇梨》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是学界公认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经典之作。
一、《玉娇梨》在才子佳人小说史上的地位
“才子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金圣叹推举《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其后依次为《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水浒》《西厢记》,其中《玉娇梨》又称《三才子书》。后人陆续增加《琵琶记》《花笺记》《捉鬼传》《驻春园》,合称《十才子书》。 “十才子书”的形成意味着一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当时叫才子佳人派,后人又称“言情小说”“艳情小说”等,鲁迅称为“世情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过程中, “才子书”是最早被译成外文的作品, 对西方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1826年法国学者雷慕莎翻译了《玉娇梨》法译本,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到了《玉娇梨》(当时译为《两个表姊妹》)。歌德看过《好逑传》《玉娇梨》《今古奇观》等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评价说:“《玉娇梨》《平山冷燕》有法文译,又有名《好逑传》者则有法德文译,故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
二、《玉娇梨》作者荑荻散人及成书时间
《玉娇梨》作者署名荑荻散人,又作“天花藏主人”“荑荻山人”“荻岸散人”“素政堂主人”等,真实姓名不详,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鸳鸯媒》等。荑荻散人是谁?有人说是嘉兴秀水人张匀,也有人认为他是清代小说家天花藏的主人。
1、张匀说。据《嘉兴县志》(嘉庆七年刻本)卷第二十载:“张匀字宣猷,县人,秀水诸生。年十二作椑史,又为传奇二十种,传播海内。所居有鹘山堂,因以自号。子劭,自有传。”据考证,张匀卒于康熙十七年,生年不详。
2、徐震说。浙江嘉兴人,号烟水散人,生卒年不详,约康熙五十年前后在世。善著通俗小说,传世甚多,今所知者有《女才子书》《珍珠舶》《合浦珠》等8种,余皆为长篇小说,对明末至清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新刻批评平山冷燕》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天花藏主人序。《玉娇梨》成书时间早于《平山冷燕》,可知《玉娇梨》的成书时间应在明末清初。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玉娇梨》成书于明朝。
三、《玉娇梨》的创作手法对《红楼梦》的影响
1.“梨娇合一”与“钗黛合一”的人物塑造。《玉娇梨》《平山冷燕》与《金瓶梅》一样,都是将小说人物的名字合并成为书名。《玉娇梨》取两位女主人公白红玉(后改名无娇)及卢梦梨。娇梨合一,一对表姊妹同时嫁给苏友白,琴瑟和鸣,花好月圆,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写法。钗黛合一,却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冲突,最终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悲剧结束,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完全不一样,走出了“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套路。
《玉娇梨》中白红玉和卢梦梨,是典型的佳人形象。作者称白红玉“到得十四五时便知书能文,竟已成一个女学士”,静心和尚感慨地说:“最妙是古今书史无所不通,做来诗词歌赋直欺压倒古人。” 苏友白看了白红玉的诗后惊讶道:“天下怎有这般高才女子!可不令世上男人羞死。”在介绍卢梦梨时,作者借白太常(白红玉之父)之口说:“不知甥女有如此高才,谢家道蕴不足数矣。”白红玉(无娇)评其诗曰:“潇洒风流,六朝佳句。若使贤妹是一男子,则愚姐愿侍巾栉终身矣。”这些描述如《红楼梦》所批判的:“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
《红楼梦》中,宝钗、黛玉以“才女”著称,尤其是林黛玉,第五回对她的判词是“堪怜咏絮才”,将她与谢道韫相提并论。“海棠诗社”第一次集会,宝钗夺魁,李纨评判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第二次“菊花诗会”,黛玉夺冠,李纨评判说:“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只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而薛宝钗除诗词之外,对诸子百家等都广泛涉猎。如第二十二回,宝钗批评号称“杂家”的贾宝玉:“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你还算不知戏呢。”《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描述了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记》的情景:“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何其真实也!《西厢记》里的青春告白,引起他们心灵共鸣和春心萌动,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劳》中写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二千年前的《诗经》就有“怀春”的描述:“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红楼梦》突破和超越才子佳人小说的刻板形象,黛玉、湘云、宝琴等一个个释放了天性,回归了本真的才女形象跃然纸上。
在塑造娇梨之貌与钗黛之貌时,《玉娇梨》与《红楼梦》有了明显区别。白红玉和卢梦梨的形象完美无瑕,如叶绍袁(明末文学家)提出的“丈夫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妇人亦有三焉,德也,才与色也。几昭昭乎鼎千古矣。”《玉娇梨》中苏友白看到女扮男装的卢梦梨说:“天下如何有这等美貌少年!古称潘貌,想当如此。”描写白红玉时说:“这红玉生得姿色非常,真是眉如春柳,眼似秋波。” 媒婆向苏友白介绍无娇时说:“真生得天上有地下无,就画也画不出的标致,苏相公若见了,只怕要风魔哩。”白红玉和卢梦梨,符合“妇人三不朽”标准。《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仙草”化身,描述她“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十五回作者刻画了呆霸王薛蟠看到林黛玉时的形象:“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甲戌侧批“可知颦儿之丰神若仙子也”。薛宝钗美得“艳冠群芳”,美得“无情也动人”。第六十三回众人都说:“你也原配牡丹花”。然而《红楼梦》中,作者在赞赏的同时,也塑造了薛宝钗体态微丰,林黛玉爱耍小脾气,史湘云不拘小节的形象,让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满、生动、真实。
2.“衔玉而生”与“神人赐玉”的情节设计。《玉娇梨》与《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出生时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如贾宝玉“衔玉而生”,白红玉是“神人赐玉”,卢夫人因梦梨花而生卢梦梨。《玉娇梨》第一回叙述了白红玉的诞生过程:这白太常官又高,家又富,才学政望又大有声名,但只恨年过四十,却无子嗣。…夫人吴氏各处求神拜佛,烧香许愿,直到四十四上方生得一个女儿。临生这日,白公梦一神人赐他美玉一块,颜色红赤如日,因取乳名叫做红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灵魂人物,他的出场方式与众不同。在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说:“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第二回宝黛初会时,宝玉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黛玉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突然发起痴狂病而摔玉。贾母忙哄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黛玉是否有玉?是否衔玉而生?如西汉之赵婕妤手握玉钩而生。作者未写明,或许是给读者留下遐想吧。
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有类似的情节设计,如《平山冷燕》中的冷绛雪,因生时父母梦见下了一夜红雪,故取名绛雪;山黛,其母梦吞瑶光星而生。这些情节的设计,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更是一种写作技巧,暗示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预示着故事的发展方向。
3.苏友白与贾宝玉的仕途观。宋明以来,科举是仕途正途,明朝更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贾雨村是《红楼梦》“仕途经济”的代表人物,他从县令做起,最后到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杨廷诏是《玉娇梨》“仕途经济”的代表人物,他从御史开始,到光禄寺少卿、浙江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才子佳人小说中体现着浓厚的科举情结,几乎每一部才子佳人作品中,落难公子中状元或考取功名都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
贾宝玉的仕途观。薛宝钗希望“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宝玉批判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湘云、袭人等劝宝玉:“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宝钗认为的“正经朋友”,宝玉认为是“国贼禄鬼”;宝钗认为的“读书明理”,宝玉认为是“沽名钓誉”;宝钗认为的“仕途经济”,宝玉认为是“混账话”。并指出“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宝钗、湘云的思想代表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宝玉、黛玉的思想代表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这样的矛盾,是价值观的分歧,是原则性问题,正如司马迁所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苏友白的仕途观。吴翰林第一次偶遇苏友白时情景:“只见路旁几株大梅树下,铺着红毡毯子,摆着酒盒,坐着一班少年,在那里看花作乐。……内中惟一生,片巾素服,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得知苏友白考得案首后,吴翰林欲为无娇选婿,苏友白由于误解而不允,吴翰林竟然动用权势和资源黜退其秀才功名。当众人为之惋惜时,苏友白却说:“今日去了这顶头巾,得耳根清净,岂不快活!”作者评价道:“三分气骨七分痴,酿就才人一种思。”此时的苏友白视功名如粪土,洒脱不拘,与贾宝玉一样。《玉娇梨》第十四回里,卢梦梨的劝说苏友白以科举为重:“千秋才美,固不需于富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仁兄既具此拾芥之才,此去又适当鹿鸣之候,若一举成名,则凡事尽易为力矣。大都绝世佳人既识怜才,自能贞守。何必汲汲作儿女情痴之态,以误丈夫事业。”这番论调,是否像薛宝钗或袭人口吻(晴为黛影 袭为钗副)。苏友白不是贾宝玉,而是甄宝玉,最终走上仕途经济。《红楼梦》第一百十四回,两宝玉(贾宝玉与甄宝玉)见面时,甄宝玉辩解说:“世兄高论,固是真切。但弟少时也曾深恶那些旧套陈言,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致仕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后来见过那些大人先生尽都是显亲扬名的人,便是著书立说,无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业,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时,也不致负了父亲师长养育教诲之恩,所以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这个解释与苏友白如出一辙:“但我初来原无意功名,却是卢梦梨苦苦相劝。” 贾宝玉评价是:“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蠹。”甚至厌恶道:“我想来,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 然而甄宝玉与贾宝玉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甄宝玉是贾宝玉的镜中幻影,如第五十六回袭人笑着说:“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
4.苏友白与贾宝玉的爱情观。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是由“三大体系”构成:君臣关系构建的官僚体系、父子关系构建的伦理体系、夫妇关系构建的家庭体系。家庭、爱情、礼制,如何排序?玆事体大!然而苏友白却认为“礼制其常耳,岂为真正才子佳人而设?”此异端思想与离经叛道的贾宝玉高度一致。
贾宝玉的婚姻面临一道选择题:“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生活在一起,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浮出水面。原本形势明朗,连小厮兴儿都清楚:“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然而自元春赏赐端午节的礼物之后,金玉良缘主导了宝玉的婚姻走向。贾母不认可,贾宝玉更是坚决不认同,在第三十六回梦中大骂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作者在第五回以《终身误》曲子表明了宝玉的心迹:“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苏友白是一位翩翩少年郎。白太常评说:“言其貌,古称潘安,恐不及也。论其才,若初子建,自谓过之。”吴翰林初见印象是:“宛卫玠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吴翰林托人为无娇求婚,苏友白不允,竟然可以抛弃秀才功名。杨御史要他娶自己女儿,苏友白不答应,辞官而逃,改名柳生。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可谓另类。他的爱情观是“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亦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与我苏友白无一段款款相关之情,也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他向往的爱情是“相如与文君,始以琴心相挑,终以白头吟相守。”他理想的伴侣是“不得一有才有德的绝色佳人,终身相对,则虽金马玉堂,终不快心。…若不遇绝色佳人,情愿终身不娶。”《玉娇梨》彰显了婚姻自主、敢于追求爱情的主题,对后来同类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才子佳人小说从《 金瓶梅 》到《玉娇梨》,再到《红楼梦》,全面呈现了古典小说从欲过渡到情,从情升华到博爱和自由的过程。《红楼梦》“大旨谈情”既有狭隘的“情情”,也有超越儿女私情界限的“情不情”,表现出尊重、体贴、平等、自由的思想。正是这个超越,走出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巢穴,上升到梁启超所说 “大道中的大道”的高度,成就了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