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中的蒋介石为何突然翻脸,投向日本?竟然全都与这个人有关

历史故事趣说 2024-12-20 20:29:59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势如破竹,攻占南京,标志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框架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蒋介石却选择与日本人合作,并在4月12日突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实现夺取国民政府主导权的目的。

形势逆转之快,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道路上走得好好的蒋介石,为何会突然转向反面?其实,这一切都与一个叫做黄郛的人有关。

1、黄郛为人

黄郛出生于1880年,亲眼见证过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的积贫积弱,与当时很多仁人志士一般,怀着一颗救国之心。早年时期,黄郛留学日本,先后入读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测量局地形科,并在此期间加入了同盟会,结识了蒋介石、张群。

1910年,黄郛毕业回国后,进入清廷军事机构任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陈其美招往上海,与蒋介石一起参加光复上海之役,担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任第2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等职位,并在此期间与陈其美、蒋介石结为“盟兄弟”。

二次革命失败后,黄郛遭到袁世凯通缉,逃亡日本,后经南洋赴美。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黄郛回国,在浙江参与谋划浙江反袁事宜。后定居天津,与北洋政府的政客们多有往来。

1923年2月,黄郛署理张绍曾内阁的外交总长。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北京兵变,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至段祺瑞复出,被迫辞职。

黄郛虽然是老同盟会员,但却未加入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任何党派。他给李宗仁留下的印象是:风度翩翩、举止从容、成熟干练。对于蒋介石这个盟兄弟,虽然黄郛没有一起去南方参加革命,但却经常有书信往来,并从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起,就为其出谋划策。

2、南下助蒋

1926年11月,北伐军攻占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蒋介石进驻南昌。作为北伐军总司令,此时的蒋介石却并不如表面那么风光无限。

首先,无论是政权还是党权,蒋介石都没有任何优势。在军事领域,蒋介石虽然名义上是北伐军总司令,但他实际能控制的只有何应钦的第一军第一师,何应钦的第一军和桂系第七军对蒋介石是支持状态,剩下的六个军对蒋介石则是反对的状态。

换句话说,北伐军对这个总司令,想服从就服从,不想服从的话,蒋介石也只能干瞪眼。而蒋介石在军事上蛮横的态度也引起了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反感,被斥责为“新军阀”。危机四伏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三年来酸辛泪,时自暗吞。”

急需一个万全之策保住自己地位的蒋介石想到了黄郛。于是,蒋介石两次写信给黄郛,邀其南下相助。黄郛思虑再三,决定帮助自己的盟兄弟度过这个难关。

黄郛首先为北伐军筹集大批款项,解决了北伐军的燃眉之急。其次,他向蒋介石献上了“共底于成”的计策,包括政治、财经、外交、军事、社会人心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居于首位地位的就是“离俄清党”。黄郛的意思是,蒋介石只有改变“联俄联共”的政策,才能在国民党内站稳脚跟,才有机会问鼎中原。

对于蒋介石来说,“清党”是没有丝毫压力的,本来他们也不待见自己,而且他们也没有几杆枪;但“离俄”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当初就是靠他们,国民党才能东山再起,如今想要鸟尽弓藏,一下子戒掉,谈何容易。

黄郛又为蒋介石献上了“驱狼吞虎”之计,用日本压制俄国,并利用自己在北洋政府工作时积累的人脉关系,为蒋介石与日本军政代表会晤牵线搭桥,最终,蒋介石向日本军方代表铃木贞一表示,“你就放心吧,我到南京就正式表明态度。”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当天便发生了南京事件。这让蒋介石的军政生涯面临着一场重大考验,黄郛的建议是,抓住时机,在外交上争取日本的支持和英美的谅解。蒋介石听完后,很是认同,“膺白兄,现在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取得日本人的支持!”

受蒋介石之命,黄郛两次与日本领事会谈,并告知了蒋介石准备发动政变的机密情报,并希望日本出面与英美协调,最终把这场危机消弭于无形,也加速了向日本靠拢。

而蒋介石也即将开始自己蓄谋已久的行动。4月11日,密令被北伐军控制的南方各省,一致实行“清党”;次日,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周后,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至此,蒋介石在黄郛的帮助下,彻底完成自己的逆袭。虽然几个月后,蒋介石在斗争中失利,被逼下野,但蒋介石由此积累的政治资源也成为了日后东山再起的保障。

0 阅读:2
历史故事趣说

历史故事趣说

聊点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