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军突然反水,给蒋介石来了个倒栽葱,这才是他下野的真正原因

历史故事趣说 2024-12-20 00:57:34

1925年的蒋介石在仕途上可谓顺风顺水。

凭借东征西讨的战功,他在党内的声望和地位也扶摇直上。最终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蒋介石爬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位,军权在握。

1926年7月,蒋介石带领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一路势如破竹。风光无限的背后,是蒋介石逐渐显露的暗藏危机。而这次危机的爆发,直接把蒋介石送回了“解放前”。

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出师4个月,已经占领湘鄂赣三省;当月,蒋介石进驻南昌。此时的蒋介石在外人看来,着实是炙手可热,但蒋介石却真的是有苦说不出来。

无论是政权还是党权上,此时的蒋介石其实都没啥优势。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对其一直非常排斥,视之为“拥兵自重”“新军阀”。就连外界认为蒋介石已经掌握的军事领域,蒋的控制力也脆弱的可怜。

在誓师北伐时,国民革命军一共八个军,但七个军都跟蒋介石没有什么关系;只有何应钦的第一军与蒋有直接关系。即便如此,蒋介石也不能完全控制第一军。实际上,蒋介石能够完全控制的只有第一军的第一师。

在战役战斗中,蒋介石也必须经常让自己的嫡系部队担任最艰巨的作战任务,否则就无法调动桂军、湘军、粤军等其他非嫡系部队,毕竟大家对“炮灰”这个词还是比较敏感的。作为战场上的“老油条”,桂军、湘军、粤军的军长们是绝对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的。

而为了避免出现“锣响鼓不响”的局面,蒋介石必须咽下这个苦果,忍气吞声。但即使“付出”了这么多,一旦战役不顺,各方对蒋介石的指摘却不会因此减少。这也是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三年来酸辛泪,时自暗吞”的原因之一。

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改变目前的现状,蒋介石从北方请来了自己的好友黄郛。而黄郛的本事,那真不是盖的。他首先通过自己的好友(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张嘉敖)为北伐军筹集了巨额军饷,解决了蒋介石的燃眉之急。

其次,他为蒋介石献上了“共底于成”的策略,这个策略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离俄清党”。清党,当然很简单,毕竟他们枪都没有几杆;但离俄则需要慎之又慎,毕竟黄埔军校都是人家帮忙办的,一时半会还真离不了。

对此,黄郛则提出了“驱狼吞虎”之计,即依靠日本的支持制衡苏联。

蒋介石虽然有了自己的“张良计”,但国民党左派已经不打算跟他玩了——武汉政府撤销了蒋介石的中央常委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而这也促使蒋介石加紧了政变准备。特别是北伐军占领南京当天发生的“南京事件”,使得蒋介石在向日本靠拢的路上“策马奔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一周后,他成立了南京政府,公然与武汉政府分庭抗礼。而武汉政府的主持者汪精卫直接开除了蒋介石的党籍,并免去本兼各职。

虽然如此,汪精卫能够控制的财力和军力并不富裕,要想彻底击败蒋介石几无可能。这时,汪精卫想到了冯玉祥,他以唐生智打下的河南为筹码,与冯玉祥谈判,邀其一起打老蒋。

当然,蒋介石也是这么想的,但下手晚了。这时,黄郛又一次展现了他丰富的政治资源——他与冯玉祥是故交,由此促成了冯蒋在徐州的和谈。马日通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回合,终究是蒋介石技高一筹,赢得了上风。

2、军队反水,蒋介石的倒栽葱

人生无常,福祸总是相依,但蒋介石人生的转折来的确实有点快。

1927年9月,宁汉合流,但汪精卫和蒋介石却没有合作。汪精卫以“在夹缝中奋斗”为口号,派张发奎率领粤军东征。而为了应对张的东征,蒋介石调回了在徐州前线的主力部队防守南京,结果被孙传芳钻了空子,徐州失守。

蒋介石认为徐州是战略重地,必须夺回来,并在出师时发誓,“不打下徐州,绝不回南京。”最后,现实教育了这个嘴硬的男人。这个时候,蒋介石认识到,不把武汉政府彻底搞定,就无法专心北伐。于是找来负责前线指挥的何应钦和白崇禧,商讨西征讨伐武汉的事宜。

不料白崇禧不愿服从命令,反而主张与武汉讲和。极度生气的蒋介石愤然说到,“这样,我就走开,让你们讲和好了。”

白崇禧接下来的话,直接给老蒋来了个倒栽葱,“我看此时为团结本党,顾全大局计,总司令离开一下也好。”这一顶,直接让老蒋下不来了,而一直对蒋介石言听计从的何应钦,此时的反应也颇值得玩味,当老蒋向他投去目光时,他沉默了,对老蒋的暗示视而不见。

已经懵逼的蒋介石,既羞又气,“好,好,好,我这就走罢。”

北伐军八个军中,唯有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第七军和何应钦的第一军是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此时,曾经坚定的支持者变成了坚定的反对者,这一幕出乎了老蒋的意料,却不是“一日之寒”造就的。

当初,李宗仁想把桂军编成两个军,硬被蒋介石减掉一个;且桂系第七军的装备、粮弹,都是由广西自己解决的,蒋介石没有给予任何帮助。

后来,广州政府接到了苏联援助的一批军火——一万多支步枪,一百多挺重机枪,李宗仁几经交涉,只得到了一千支枪、四挺重机枪,剩下的大部分给了第一军。

彼时的李白需要在北伐革命的大旗下谋发展,不得不忍气吞声。

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经常承担艰难任务的蒋介石嫡系部队损伤很大,但桂系等非嫡系部队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桂系军队,由一个军(第七军)变成了两个军(第七军和第十九军)。

有了枪杆子,桂系说话时腰杆子就硬了起来。而蒋介石在徐州反击战中失利,只是给了桂系一个发难的机会。

随后,蒋介石以辞职相要挟,打算以退为进。有蒋介石“师爷”之称吴稚晖迅速组织会议,对蒋进行挽留。

但何应钦给蒋介石来了个梅开二度,他接着吴稚晖的话说道,“总司令是自己要走的,他走了很好,从此我们也可以爱一爱国家。”

白崇禧也接着说道,“革命是大家的事,总司令走了很好。我们大家联合起来做革命工作,少了他,我们一样可以做。”

这下好了,蒋介石弄巧成拙,被逼上梁山,不走也得走了。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通电下野,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如果看到了这里,就请点个【赞】和【关注】吧,感谢阅读。

0 阅读:19
历史故事趣说

历史故事趣说

聊点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