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四川人立志读书,真是苏轼家的功劳吗?

凡人摸史 2023-04-25 22:14:30

苏轼传记,多会提到一件事。

如王水照《苏轼传》就讲,晚唐五代,十国并起,军阀混战,四川偏居西南,较为安定,很多中原文人纷纷逃难前来,使得这里文化昌盛。

宋朝建立,赵匡胤收伏后蜀,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虽则如此,成都文化中心,还是受到战争的纷扰,兼之又发生兵变和农民起义,导致四川战乱持续三十余年,蜀地文化一度陷入低谷。

直到,苏涣中了进士,情况才有了很大改观。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中写道:

蜀自五代之乱,学者衰少,又安其乡里,皆不愿出仕。君独教其子涣受学,所以成就之者甚备。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

(AI绘画,请忽略五官)

苏君即苏序,苏涣乃苏序二子,苏洵的哥哥,苏轼的叔父。

曾巩此段差不多成了定论,几本关于苏轼的书中,我都有读到此事,未曾怀疑。

直到,在孔凡礼的《三苏年谱》中看到另一段描述,才知道,先入为主,未必准确。

他引用《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石昌言哀辞”:

眉山石昌言,年十八举进士,伦辈数百人,昌言为之首,声震西蜀。

石昌言生于995年,中进士时为1012年。几十年后,苏洵在其文章中回忆: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于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另外,苏涣生于1100年,此时也只12岁,他中进士,则已是1024年,正好比石昌言晚了12年。

综上资料可知,在石昌言的时代,眉山一带跟他一起用功的已有数百人,更不要说整个四川了。

因此,到底是曾巩所讲的正确,还是司马光所写的符合实际呢?

0 阅读:6
凡人摸史

凡人摸史

一个普通人的读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