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大捷,被伏击日军感叹:远非此前所遇之敌可比,似苏军战术

历史温度 2020-10-14 13:50:00

1937年9月25日,改编后的八路军第115师东渡黄河抗日,并在平型关以东的乔沟一带伏击了两支日军,对其造成重大创伤,并缴获了大批战利品,这也是我军参加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前些年抗日神剧不断涌现,导致现在网络上一说八路军抗战历史,许多网友就拿神剧里面的梗出来黑。那么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的真实表现到底如何,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咱们就从日方的记录来看看日军是如何评价八路军的吧。

当天进入115师埋伏圈的有两支日军部队,虽然在日军序列内属于非战斗部队,但日军侵华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兵员也经过长期的训练,其仍然具备很强的作战能力,这一点我在上一篇文章内已经有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平型关大捷,日军非战斗部队但个个凶悍,王紫峰:十年内战未见过》

你敢相信这是八路军?

第六兵站汽车队战斗情况

一支是新庄淳中佐率领的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根据其战斗详报记载:当时板垣师团的第21旅团正在进攻平型关正面,但进展缓慢,损失较大。旅团长三浦敏事决定暂停进攻,让新庄淳的汽车队到后方去调兵。新庄淳派出两个汽车中队自西向东,朝灵丘方向出发。由矢岛俊彦大尉率领的第二中队在前,中西次八少佐率领的第三中队在后,新庄淳等要员7人和运输兵15人乘坐的卡车也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矢岛中队总共176人,但日军资料中未说明车辆数和中西中队的人员,理论上两个中队编制是一样的。总人数应该在300人以上。

25日上午9时30分,矢岛中队的全部和中西中队的一半,在进入一个谷底时,遭到两侧悬崖约八路军的攻击(实际上林彪之安排埋伏了一侧)。中队长立即命令第1小队长指挥自卫队向八路军发起进攻,同时还向新庄淳报告进攻的决心。但立即遭到了八路军的重机枪、迫击炮射击。于是继续命令第2、3小队向八路军展开攻击。并命令一部分兵力占领另外一侧悬崖上的阵地,以修理班、行李队为预备队。

此时八路军从第2小队背后冲下来,前面的自卫队不断出现伤亡,中队完全陷入包围之中。上午10时30分,21旅团从平型关派来一个步兵小队,增援战斗。战斗到12时30分,队长新庄淳被左侧高地的八路军重机枪扫射而战死,中队长于是下令烧掉汽车往后撤。第六兵站的战斗详报描述的战斗情况,写到这里就完了。

在其写的参考意见中提到:“当面之敌几乎均为20岁以下少年兵,作战勇敢,远非以前所遇之敌可比……再者,其战术类似苏军之战术,显系在其指导之下。其后,竟需以1个步兵大队用两天时间扫荡该敌,由此也可看出。”其实,日军的判断基本还算准确。林彪乃黄埔四期毕业,黄埔军校是在苏联人帮助下建立,聘请苏联教官,国军北伐时部队当中也有苏联顾问,学点苏联战术也很正常。

但是战报提到的损失情况是:新庄淳以下41人战死,约50人负伤或生死不明。也就是说大约还有200人撤出了包围圈。日军对平型关人生地不熟,撤出包围圈以后肯定不敢乱跑,正常情况应该按原路返回其21旅团在平型关的驻地,而且在这段路上也没有任何埋伏。

但是真的撤出来了这么多人吗?

另外一支从平型关赶过来增援的部队——21联队第三大队并没有遇到他们,而是在记录中说:“与敌人一直对峙到夜晚,还不知遭袭击的兵站汽车队情况如何。”200多人沿着一条小路撤退居然没被自己友军遇到,难道他们都是隐者?可见,日方的记录当中也有许多矛盾的地方,并不一定都是真理。

115师指挥官

21联队战斗情况

另外一支进入115师埋伏圈的是21联队的辎重队,因为这支部队包括第五师团参谋桥本顺正在内的官兵基本被歼灭了,并没有留下战斗详报。赶来增援的21联队第三大队,在八路军撤走以后进入战区发现了3个半死不活的伤员,这3个伤员向其讲述了战斗经过。

这支辎重部队满载着行李、冬服、粮食、弹药等从灵丘出发,自西向东赶往平型关。当队伍全部进入长约300米的沟道时,头顶上突然投下手榴弹。桥本立即命令两个小队分成两部分攀登两侧悬崖,展开反击。但由于寡不敌众,小队完全覆灭。峡谷前后被八路军包围,人马几乎全部死亡。八路军在凯歌声中,夺取峡谷中的军官行李、服装、粮食等。

增援的第三大队包含第九(欠一个小队)、第十(欠一个小队)、第十一(欠两个小队)和第十二中队,但未记录具体人数。日军每个师团步兵中队编制数也不太一样,一般1个步兵中队大概在200人左右,每个中队下辖3个小队,可以推测以上兵力大概五六百人,这都是板垣师团的精锐战斗部队。

增援部队一到关沟就与八路军遭遇,日军分别向两侧高地以及谷底进攻。但遭到八路军迫击炮、重机枪猛烈射击(日军认为当面之敌比其多十几倍,实际上只是杨得志的685团2个营),尤其是谷底的八路军举起军旗、吹起军号,扔出手榴弹反扑过来。日军不敢再向前进攻,只能守住现有阵地。

直到9月28日,八路军基本已经撤出战场以后,这支增援部队才进入伏击圈清理战场。他们看到的画面是:“100余辆汽车惨遭烧毁,每隔20米,倒着一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遗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日军花了三个多小时才清理完毕,使公路勉强可以通行。但此时日军还不知道这支八路军的指挥官是谁,只是从汽车遗骸上涂写的字迹推断是115师之一部。

后来21联队战斗详报的附表中,描述在9月22-9月30日之间,共损失三九式辎重车42台、非战斗马70匹、军马13匹。因为正面战场作战不需要用到汽车和马匹,可以肯定这些汽车和马匹是在运输过程中在平型关附近遭到八路军伏击而损失的。但是战报中没有单列这支部队的编制人数和伤亡人数。

不过,这支部队在被伏击之前曾在平型关附近被日军随军记者拍下过宣传照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匹马拖一辆板车,由4个携带武器的日军押运,旁边还有一个指挥或者是引路人员。至于汽车,副驾和车厢内是否有人,就无从推断了。

平型关附近日军辎重部队

小结:

从上述日军的记录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地方记录不详甚至有矛盾,并非完全可信。也正因为双方的原始资料记录不详给历史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后人在重新记叙这段历史时,往往摘录对自己论点有利的内容,从而让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巨大的争议。从战场的实际来看,很多战斗并没有时间让你安全地去打扫战场,一一清点敌军的伤亡数字,记录下来的大多是一个预估数字。不仅八路军如此,国军、日军也是如此。

如何去看待这个伤亡数字,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其实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并不是歼灭了多少日军、缴获了多少战利品。这是我军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几乎也是当时华北战场比较大的一场胜仗。他的意义在于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告诉那些有恐日情绪的人,日军并非不可战胜。而且从日军的记录看来,其对八路军的战斗力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以免错过,感谢大家支持。

2 阅读:789
历史温度

历史温度

有趣味、有细节、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