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白虎团”前,敌军已获知情报,1900吨炮弹才是成功保障

历史温度 2020-10-25 13:33:53

志愿军奇袭“白虎团”是抗美援朝战争末期的一场经典战斗,我侦察班战士化妆成南朝鲜军,巧妙地通过层层关卡,插入南朝鲜军王牌首都师“白虎团”团部,一举捣毁其指挥机关,为我军获胜的关键。该战斗后来被改编成京剧演出,家喻户晓。不过京剧里面讲的是奇袭过程,背后的情况没有描述。其实在侦察班出发之前,南朝鲜军便获知了情报,加强了戒备。奇袭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军向敌军阵地倾泻了1900余吨炮弹。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奇袭“白虎团”的故事。金城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教训南朝鲜军,让其认清现实重新回到谈判桌。志愿军68军203师的任务就是歼灭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该团是南朝鲜军的精锐,也是1946年初南朝鲜首批组建的8个团之一。因在守卫襄阳的战斗中立下战功,李承晚亲自授予了该团新团旗——一面“虎头旗,该团因而有了“白虎团”的称号。

“白虎团”占领阵地以后,构筑了大量坑道、环形战壕、明暗火力发射点,设置了铁丝网,又有坦克、飞机和大量火炮,号称这是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不过敌人有盾牌,我们有尖刀。203师决定在战斗打响后派一支尖兵直插敌团部,捣毁其指挥系统。为此,我侦察部队在占领进攻阵地前四天,就伏击打掉了敌人一支搜索部队,俘虏了5人,并且摸清楚了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工事部署情况,包括“白虎团”团部所在位置。

607团挑选了以副排长杨育才为首的经验丰富的11名侦察战士,加上2名朝鲜联络员,总共13人组成了尖刀班。7月14日0时4分,他们化妆成南朝鲜军,趁我军正面发起攻势之际直接插到了敌人纵深。在通过敌人第一道关卡后,杨育才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一个人,原来是一个南朝鲜士兵想趁乱跟着队伍南逃,杨育才趁机审问出了口令“姑鲁木沃巴”(云雹)。在行进途中又恰好碰到两个散兵,朝鲜联络员立即上去要求其对口令,对方答道:“姑鲁木沃巴”。这样就确认了敌人的口令,侦察班继续往前开进。

行进到勇进桥南时又与敌人往前线增援的部队,其先后部队与我军先头穿插营遭遇,后卫部队停在了通往“白虎团”团部的沟口上,堵住了侦察班的去路。杨育才当机立断,对该敌人进行了攻击,并趁敌人混乱之际通过了沟口。2时40分,侦察班来到敌团部前,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了4个战斗小组,任务分别是歼灭敌警卫排、炮兵指挥部、团部作战室、炸毁敌人汽车。

由于侦察战士们动作迅速,敌人还来不及反应,大部分就已经被歼灭,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据济南军区司令部军训部编的《战役战例选编》总结:我侦察班经过1小时47分钟战斗,成功端掉“白虎团”团部,毙伤俘敌230人,南朝鲜军机甲团团长、美军榴弹炮营营长被击毙。当时在作战室开会的敌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白虎团”团长崔喜寅逃跑后也被我军生俘。参加战斗的志愿军战士仅有一人轻伤。

杨育才

根据韩国方面的战史资料记录,其实在我军发起攻击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情况,并且加强了正面防御。7月11日,南朝鲜军第26团搜索队在其主阵地北山脚,发了了一股隐蔽在屯兵壕内的志愿军,其中5人被俘。经审问,这些人7日就在此隐蔽,准备一周后转入攻击,而且像这样的隐蔽战壕,在其主阵地下还有很多。南朝鲜军因此推断志愿军将于13日发起进攻,并将此消息紧急上报。南朝鲜军立即把原先作为美军预备队的11师也投入到阵地上,加强了正面防御密度,以及指挥部的警戒。

尽管敌人已经做好了准备,我军仍然能迅速将其击溃,这样才能让其心服口服。侦察班之所以能在敌人加强了警戒的情况下,成功端掉“白虎团”团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志愿军强大的火炮。此时的志愿军已非战争之初的志愿军了,装备了大量的新式火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志愿军的后勤供应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金城战役打响之前,共组织了2700多辆卡车,运送了各类物资1.5万吨,其中各种炮弹就有130万发。

缴获敌军团旗

根据官方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担负此次作战任务的志愿军第20兵团,下辖第67、68、60、54共4个军,拥有82毫米迫击炮以上的火炮1100余门。参战老兵刘凤文回忆,他所在的炮兵第201团,轰击目标正是敌军“白虎团”阵地。201团装备的是“喀秋莎”火箭炮,战前运送到位炮弹4521发。“喀秋莎”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炮,满装16发火箭弹,射速快、威力大,并且能产生高温燃烧效果。不过他的缺点是不够精准,为此只能密集发射,形成覆盖打击。

7月13日21时,金城战役打响。按照作战计划,志愿军1100余门火炮同时发射,经过7-28分钟的火力急袭,1900余吨炮弹倾泻在敌军阵地上,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以来我军投入火炮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据战后统计,南朝鲜军阵地表面30%以上工事被摧毁,而在我军重点打击开辟通道的区域80%-90%障碍物被摧毁。在炮火覆盖打击以后,我军在一个小时以内便突破了南朝鲜军4个师的前沿防守阵地。

遭到如此猛烈炮火打击的南朝军是什么反应呢?根据韩国战史记录:“敌人的大炮突然开火,简直无法弄清楚有多少种、多少门,威力之大,若雷霆万钧,震天撼地。”“和雨同时落下来的炮弹,把右翼第2营主阵地‘密苏里’线和各营观察所所在地变成了火海。”敌第26团第1营营长回忆,他在指挥所工事里面感觉到“震天动地的雷声在轰鸣”,根本来不及指挥作战就被堵在工事内,等人散了以后,他逃出来看到战壕里面都是尸体。

炮火急袭以后,志愿军战士迅速冲上敌军阵地,并以第二梯队向敌纵深插入,将敌军秩序打乱。为了守住阵地,“白虎团”团长决定把最后的预备队搜索连也投入战斗,同时敌首都师师长另派机甲团一个营给其做预备队。该团第1营告急时,团长也意识到团部很有可能遭到冲击,于是将团警卫排、团部连、勤务连全部紧急动员,扼守通往团部的桥梁和公路,不过这时候机甲团尚未赶到,敌人后方十分空虚。

如开头描述,志愿军侦察班在通往团部的路口遇到其警戒部队,猛打了一阵后趁乱通过了该路口。赶在敌人增援的机甲团到来之前,一举端掉了其团部指挥所。我志愿军战士的机智和勇敢是此次奇袭成功的关键,但1900余吨炮弹的覆盖打击也为奇袭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是在我军强大炮火的打击下,志愿军快速突破了敌军前沿防线,敌军不得不将所有兵力派往前线,造成了后方空虚。

某国的炮兵部队演习

网络上有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军历史以来的战术——穷则迂回穿插,达则火力覆盖。有了重型火炮支援的志愿军战士如虎添翼,在对敌军进行火力覆盖以后,发挥自身战术穿插的优势,两者两者完美结合,不仅让敌军尝到了被轰炸的滋味,还打掉了其指挥所,成为这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尝到炮火覆盖的甜头之后,我军高度重视炮兵部队建设,在后来的数次战役中,炮兵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 阅读:34
历史温度

历史温度

有趣味、有细节、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