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战俘反抗虐待,美军战俘营司令被俘虏:巨济岛是指挥官的坟墓

历史温度 2020-11-04 20:55:19

1952年5月7日,美军战俘营司令多德准将在战俘营内被俘,美国战史称这是近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随之美军管理下的战俘营内的压迫和斗争以及战俘们遭受到虐待的信息被曝光。

战俘营内的矛盾由来已经,但美军从未重视。1950年8月,美军只控制了1000名俘虏,但到1951年1月,这一数字上升到13.7万人,这些战俘被关押在釜山西南的巨济岛上。美军并没有做好安排如此数量庞大的战俘的准备,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持有效的管理。虽然关押在岛上,不太容易产生治安问题,但如此多的人吃喝住穿都让美国人非常头痛。

岛上非常缺乏水源,美军不得不修建了一座水坝,积蓄雨水。岛上已经修建的8个战俘营,是按照关押700-1200人设计的,最终不得不被塞入超过标准5倍以上的人数。这让战俘营显得异常拥挤,连空地上也不得不搭盖简易的营房,而且这个措施最为致命的地方在于让如此多的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统一的力量。

在后勤供应方面,由于大量的资源都投入了战争,衣服被子等必须品难以满足战俘们的需求。按照美军的规定,配发给战俘的粮食应该是一半米、一半杂粮,但具体负责分发的是南朝鲜军,他们却是按照大米、大麦、小麦各三分之一的比例分发。这样的粮食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吃是唯一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现在连唯一开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这让战俘们非常不满 。

更严重的是,战俘们来路各不相同,这里面有的是在战争中被俘,有的是主动向南方军队投降,有的仍然向往北方,有的却向往南方。加上各方势力都派情报人员混入其中,试图控制战俘选边,战俘营内慢慢分化成两个阵营。两个阵营之间常常因为观点不同,发生争吵甚至冲突,尤其是在夜间警卫不巡逻时,多次发生战俘被杀事件。虽然战俘营由美军管理,但警卫人员大多是南朝鲜军,这些人本身就跟战俘们有仇,在日常管理中动辄辱骂、殴打、侮辱,美方管理人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严重激化了战俘们与管理方之间的矛盾,并演变成流血冲突。

美军虐待战俘

1951年11月,美军1个全副武装的营试图强行冲入一个5600人的战俘营时,遭到激烈抵抗,战俘们用镐把、小刀、斧头为武器,试图与美军搏斗,但美军最终开枪,造成55名战俘死亡,162人负伤(送医后又有22人死亡。)次年3月,南朝鲜军再次对战俘开枪,造成12人死亡,26人负伤。由于流血冲突的不断发生,美军几乎平均每月要换一次管理员,第9任战俘司令多恩上任时直言:“巨济岛简直是指挥官的坟墓。”

这导致了正在板门店参与停战谈判的中朝代表严重不满,按照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的规定,应当在战争结束后将战俘全部遣返。美国再次施展了自己的流氓逻辑,拒不履行国际公约,而是坚持提出一套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先是提出按对等数量交换战俘,在遭到拒绝时又提出按战俘意愿遣返。美韩都希望尽可能多的留下战俘,因为这些数量庞大的军人,加入任何一方都能形成军事实力的此消彼长。

中朝双方都低估了美国的卑鄙手段,对战俘返回国内的预期过于乐观。战俘长期处于美方管理下,南朝鲜甚至国军都派了大量特务人员,在其中对战俘洗脑和进行残酷管理。一旦不服从条件,战俘就会遭到非人的待遇,为了阻止战俘回国,很多人身上被刺上了带有反动口号的纹身,这些人对于自己的未来显然没了选择的余地。

尽管美国表面上公开问询战俘的去留意愿,但实际上他们早已被要求给出统一答案,美国只是在履行形式,来粉饰他们的合法性。因此战俘拒绝回国的比例也高得吓人,美军估计战俘中有10万以上的人数不愿意回国。到1942年4月末,巨济岛上17个战俘管理区已经有10个完成了归国意愿甄别。愿意回国的战俘会被单独关押,他们担心日后会遭到更为残酷的对待。剩下的7个战俘营内空气变得紧张,大家更倾向于联合起来抵制这种甄别。

1952年5月6日晚,第76区的战俘代表要求会见战俘营司令官多德准将,商谈重要事项,并以答应进行身份登记为诱饵。第二天下午,多德来到战俘营门口,与战俘们交谈,战俘营的大门像平时一样没有上锁。交谈期间,有战俘按照惯例把营内的生活垃圾搬运出去,门变成了半开状态。由于隔着铁丝网交谈,战俘们都围了上来以便更清楚地听交谈内容。突然,两个人猛地扑向多德,把他拉进了战俘营,另一名美军上校则在士兵刺刀的帮助下逃开了。于是战俘营的司令就变成了俘虏。

战俘营内情况

不过战俘们并没有伤害多德,而是尽可能地优待他。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在得知消息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下令除发生暴动外,不得再使用武力。因为当时巨济岛上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和武器,况且停战谈判正在进行中,事态恶化无疑会影响谈判。“联合国军”总司令卡拉克则正命令美军步兵第9团乘坦克登陆艇开向巨济岛,并令海、空军封锁巨济岛严防集体越狱,同时调来机枪、手榴弹、防毒面具等装备。战俘营内也召开会议,组成了包括北朝鲜军和志愿军在内的战俘联合会,要求美军提供电话等设备,并获得了部分满足。

为了让多德承诺的条件降低合法性,范弗里特撤掉了他的职务,并任命以作战著称的美第1军参谋科尔逊为收容所长。科尔逊制定了一个用坦克、装甲车、喷火器、催泪弹、50mm口径的短筒防暴枪等武器强行进入76号战俘营的计划,由于坦克需要5月9日晚上才到,因此这项计划最快要5月10日才能实施。这时,战俘联合会组成了人民法院,对多德的进行审判,并列举了19条伤害战俘的罪名,要求多德逐一对这些战俘的死进行解释。

特务人员强迫刺上反动口号

5月10日,就在美军做好进攻准备之际,战俘营内提出了新的诉求。大致内容如下:1、停止对战俘的迫害;2、停止所谓的自愿遣返;3、停止进行强迫性调查甄别;4、承认战俘代表组。

很显然,美军如果同意前三项,则说明他们存在虐待战俘的行为,并且在谈判桌上争取来的自愿遣返也存在很大问题。原本打算强攻的科尔逊收到这份诉求后变得犹豫不决,他立即给了一份答复,遮遮掩掩地表示会改善战俘营环境,不再进行甄别,但遣返问题自己无权答复,并要求在12点以前释放多德。这个不明朗的答复遭到了战俘营的拒绝。

由于科尔逊刚到任,对战俘营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与多德通电话。多德认为如果不能答应战俘营的要求,自己不会得到释放,并对答复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科尔逊在答复中承认了“联合和国军”曾发生过虐待战俘的行为,并保证以后会遵守国际法则;停止进行甄别,不再征集战俘入伍;同意成立战俘代表小组;关于遣返的问题仍然要由停战谈判决定。战俘们的诉求已经满足,于是在当天晚上释放了多德。

由于这项答复事前并未获得“联合和国军”司令部的同意,克拉克对此意见非常大,他一直主张以强硬手段解决战俘营问题。最终他向国防部建议将多德和科尔逊降为上校,战俘营的墓地又埋葬了两位美军指挥官。不过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联合和军”对战俘的虐待,以及企图以战俘为筹码在谈判桌上捞到好处。最终的结果却是,美军的这份答复在板门店的谈判上被曝光,美军虐待战俘以及企图利用战俘的恶行遭到了揭露,美国在新闻媒体面前丑态毕露,也失去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

尽管美军一再强调,这份答复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美军在占据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任何人都难以胁迫其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尽管他们一再宣扬自己光明正大的形象,并企图以之作为全世界的标杆,但在美国光鲜亮丽的背后,其实有太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在战俘问题上,美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显然低估了红色组织的韧性和严密性,低估了中朝军人不畏牺牲,永不妥协的精神。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感谢大家支持。

0 阅读:263
历史温度

历史温度

有趣味、有细节、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