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时代潮流走,佛祖也穿流行服

牛奶文化 2024-12-10 03:23:34

一提到佛祖的服饰,大家可能立刻会联想到那恒久不变的通肩长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佛教东传,佛祖的佛衣经历了多次变迁,早已不再是天竺国时的原貌。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聊聊紧跟流行时尚的佛衣。

佛与佛像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迦毗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创立,佛弟子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陀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孔子是同一时期的智者。佛陀在世时严禁弟子偶像崇拜,甚至不允许弟子绘他的画像。因此,在佛教初期,并没有佛像出现。

为了表示对佛的敬仰,弟子们常常用象征物来表现佛陀。如菩提树表示佛成道;法轮表示佛说法;佛座表示佛降魔,佛塔则表示佛涅槃。

到了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在古印度兴起。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只要经过累世修行,人人皆可成佛。因此,佛祖形象需要具体化。

佛弟子就以传说中的“转轮圣王”的身体特征为依据,再加上超出凡人的一些特征,塑造了佛的形象。

佛教史上的第一幅释迦牟尼的写生画像来自天竺国,由瓶沙王请画工绘画;释迦牟尼的第一尊旃檀木雕像,由拔嗟国优填王命工匠所刻;释迦牟尼的第一尊金铸佛像,则由波斯匿王用紫磨金铸造。

有了佛像,自然少不了佛衣,因为佛衣样式是佛造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款式的佛衣代表着佛造像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征。

犍陀罗地区的希腊风

公元前200多年,在印度西北边陲,有一个叫犍陀罗的地区(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为中心),曾被希腊人统治。因此,犍陀罗地区的佛造像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佛像在体型与面相上接近希腊神祇的特点。佛身穿通肩大衣,这种大衣与希腊时代的智者所穿的衣服非常接近。

此时的佛祖服装注重悬垂性和流畅性。将深厚的衣褶,通过写实的方式雕刻出来,表现出佛陀体格健壮,神态优雅自然,就像古希腊雕塑中的太阳神阿波罗一样,展现了希腊人的人神合一的观念。

秣菟罗地区的透视风

如果说犍陀罗佛像将佛陀塑造成一位儒雅淡然的美男子,那么来自于印度秣菟罗地区的佛造像,则更像一位气宇轩昂的武士。

秣菟罗地区位于印度河流域以及恒河上游,是著名的佛像雕塑中心。早期的秣菟罗造像艺术是在古印度雕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强烈的印度民族风。

印度属于亚热带地区,因此,秣菟罗时期的佛像通常身穿袒右肩的袈裟,单薄透明,躯体轮廓清晰可见,具有“湿衣佛像”的称号。

佛教东传中国风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教造像也随之进入华夏大地。佛衣作为佛像重要表现因素之一,也随着佛像开始了入乡随俗的本土化。

四川乐山麻浩汉墓佛像

通肩式的佛衣是汉地佛像中最早兴起的佛衣样式,从西晋末年到东晋十六国晚期,存世的佛像几乎都穿着这种来源于古印度的佛衣样式。

到了南北朝时期,通肩式的佛衣应用甚微,更多的是带有民族特点的佛衣出现。

北魏也称拓跋魏,它是由少数民族拓跋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北方政权。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就是由北魏王朝举全国之力开凿的皇家石窟。

昙曜五窟中佛像所穿的佛衣,就代表了佛像中国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例如,云冈石窟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佛像身穿袒右肩式袈裟,但是右肩并非完全裸露,而是用“偏衫”遮住肩头,这是当时鲜卑族对佛衣的一种“改良”,被后世称为“半披式”佛衣。

另外,鲜卑族属于草原游牧民族,平常衣服厚实,因此表现在服装上,就出现了仿若由毛质材料制成的厚实佛衣,展现了鲜卑民族的游牧特色。

释迦坐像 云冈石窟第五窟

而‌云冈石窟第五窟为云冈石窟的第二期石窟,雕凿时代是北魏太和年间(471-494年)‌。此时,正是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冈石窟佛衣新旧交替的重要时刻。

在第五窟北壁上雕凿了一尊结跏趺坐姿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身着褒衣博带袈裟,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褒衣博带”即为宽袍大袖服,这种服饰在汉魏两晋南朝的上层人物中极为流行。

在南朝清谈与思辨思想的影响下,穿上南朝士大夫们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宽袍大袖的佛像,很自然地融入到北方人的心中,被世人所接受。

山西博物院藏

而到了北齐,弥漫着重胡轻汉的风气。盛行于鲜卑族的圆领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经过改良后的圆领服样式新颖,深受人们喜爱。

于是,佛像也按照人们的喜好,换上了时尚流行的圆领袈裟。在配上他敦厚的微笑,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

山西博物院藏

到了隋唐时期,佛衣中的混搭风层出不穷,这种混搭表现在“半披式”与“褒衣博带式”佛衣,“半披式”与“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的叠加与融合。这种混搭的风格极大的丰富了汉地佛衣的样式。

宋朝是汉传佛教造像转型的重要时代,世俗化得到进一步加强。来自于宋代僧人衣着的“V”字领,也出现在佛像的僧祇支上。

元代佛衣样式受藏传佛教影响,衣饰较为单薄,线条趋于简练。明代佛衣继承了唐、宋时的风格,衣纹采用写实手法,质感较强。另外,明代的泥塑佛像,在佛衣的塑造与用料上注重细节,使人耳目一新。

清代僧侣服饰具有明显的宗派色彩,以素色为主,如黑、蓝、灰等颜色。佛衣上常装饰有莲花、三宝图、卍字等特殊符号或图案。

总结:佛像袈裟的样式,最初来自异域,随着佛教东传,渐渐融入华夏文化,变成了符合国人喜爱的样式,这种本土化过程,象征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以及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接纳与传承。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0 阅读:0
牛奶文化

牛奶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