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说起四川的三苏,大多数人脑海联想的应该就是眉山三苏祠所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全是文坛高手。就连苏轼的小儿子苏过,也是诗文名家,素有“小坡”美誉。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在眉山三苏成名之前,四川铜山(今属德阳市中江县)已经有一家人创下“三苏”大名,他们是北宋初期的状元宰相苏易简、书法家苏舜元、诗人苏舜钦祖孙三人,可惜他们享年都不够,事迹就没有像三苏那样广为人知。
苏易简画像
铜山,是古代四川梓州(今绵阳市三台县)所属一县。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尤其所辖广福镇毗邻玉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镇。铜山苏氏的来源是唐朝宰相苏颋,他为进士出身,精通诗文。苏颋与一代名相宋璟搭档处理事务,推动开元盛世的出现。他的后人苏传素陪同唐僖宗躲避黄巢而入蜀五年,留下幼子苏振生活在四川,出任铜山县令,所以就有了铜山苏氏一支。到苏易简的父亲苏协,在后蜀时期就学问不错,考中进士,陆续在彭州、仁寿、合川等地为官。
一、宋代四川第一位状元苏易简
苏易简出生于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958),正是苏协在彭州(今成都市所属彭州市)为官时。两年后北宋建立,苏协去合川(今重庆市合川区)任职。苏易简跟母亲薛氏回到家乡铜山。苏易简少年读书时一直都生活在四川,聪颖好学,才思敏捷。
没过几年,苏协又改任陵州判官(今眉山市仁寿县),苏易简和母亲薛氏去看望苏协。据说当时遇到有义军,因为宋军正准备入川,局势有些动荡。苏协出身后蜀官员,待百姓很好,反而受到军民的保护。宋朝拥有四川以后,皇帝赵匡胤已经听说苏协名声很好,调入中原怀州(今河南省武陟县)任法曹。
太平兴国五年(980),苏易简以优异成绩考取进士,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留心选拔纯正的儒生士子,对这一批考生亲自复试,苏易简当场挥洒三千余言的策试文章。太宗读了十分赞赏,选为甲科第一,成为状元,名扬天下,当时年仅二十二岁,也成为宋代四川的第一个状元。
起初任职将作监,负责京城开封府的修缮,督造一些祠堂宗庙。不久,苏易简通判升州(今江苏南京市,唐朝后期改江宁郡为升州。十国时期的杨吴和南唐都以升州为都,也称金陵府。宋真宗后改升州为江宁府,习惯上人们还会称南京江宁为升州),再迁左赞善大夫,到东宫太子赵元佐身边进行辅佐。太平兴国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开始在皇帝身边处理文书诏命,这时苏易简才二十六岁。
苏易简编撰的文房四谱
之后连续七年主持贡举,与贾黄中进行共事,公正无私,深得太宗信任。贾黄中当年是选拔苏易简的主考官,他们一起又选拔了王千里、崔范、陈尧佐等人。其中,王千里的父亲王浮当年就是苏易简父亲苏协的老师。而陈尧佐也来自四川,后来同样是一个状元宰相。
雍熙三年(986),苏易简充翰林学士承旨,负责翰林院事务。他将自己编撰的书《续翰林志》呈献给宋太宗,皇帝亲自写了两首诗赐给他,并在诗尾加了一句批语:“诗意美卿居清华之地也。”赞美苏易简把翰林院管理的井井有条,是文章清秀华美的地方!宋太宗还用他成名的飞白体书写“玉堂之署”四个字悬在翰林院厅堂。苏易简激动地表示:“自从有翰林以来,从未有过如此的荣耀。”
不久,苏易简在翰林院组织聚会,邀请众多文臣同僚前来欣赏皇帝的赏赐。翰林学士韩丕、毕士安,秘书监李至、史馆修撰杨徽之、 梁周翰,知制诰柴成务、吕佐之、钱若水、 王旦,直秘阁潘谨修、翰林侍书王著、侍读吕文仲等,几乎集合太宗一朝名臣过半,影响很大。宋太宗知道他们聚会,特地命内侍赴学士院赐御酒,当朝宰相李昉、张齐贤,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等纷纷赋诗赠送苏易简。
这一番推举下来,翰林院学士声名大振,当时人都评价:“苏易简在翰林八年,宠待之优,无人可比。”苏易简对太宗的确尽心尽职,一次,苏易简用水器比喻,“日中则昃,月满刚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劝谏太宗“持留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宋太宗非常欣赏,表示接受建议,提升苏易简迁给事中,再到参知政事,地位等于宰相。
苏易简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各方面都很不错,为人最大缺点可以说和家乡四川物产风俗有关,如李白、苏轼这些名人都好酒,还经常豪饮,有时就会耽误事情。皇帝曾多次劝诫,并书《诫酒》《劝酒》二诗提醒他,但没什么效果。
宋太宗画像
至道元年(995),苏易简出知邓州、陈州后,对原本正受恩宠,已经接近宰辅,却因为一些生活习性而遭到外放,心里感到抑郁更加酗酒,最后因此早逝,年仅三十九岁。太宗知道以后惋惜感叹“易简果以酒死”,赠挽词,上有“时向玉堂寻旧迹,八花砖上日空长”语。
因家乡四川在唐宋时期是全国造纸业最发达的地方,加上宋太宗喜爱书法,对笔墨纸张这些需求很高,苏易简投其所好专门撰写了《文房四谱》。目前全世界存世最早的研究纸张纸业专著,就是《文房四谱》中《纸谱》,写成于雍熙三年(986),分为叙事、制造、杂说、辞赋四部分,内容包括梳理纸张的源流和名称种类,介绍各种制作、加工流程,评价纸张的用途、特点等,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该书于清朝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
二、诗人书法家苏舜元
苏舜元和弟弟苏舜钦都生于宋真宗年间。他们的父亲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由于苏易简在太宗时的名声地位显赫,苏耆娶宰相王旦的女儿,生下三个儿子,除了有名的苏舜元和苏舜钦以外,还有一个苏舜宾,只不过他们兄弟已经没有苏易简那样在四川生活的经历。
《宋史》载:“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舜钦不能及。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苏舜元也通诗文,而且是书法名家,他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出任福建路提刑,史载“出为荆南路提点刑狱,未行,易福建路”,八年(1048)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移京西提刑,又移河东提刑。也就是他的经历基本都在地方上做提刑官。
苏舜元塑像
提刑是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在宋代各路任职,主管辖区内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地方官吏,同时还劝课农桑。苏舜元出任福建路提刑时,恰好福州知府为书法名家蔡襄。两人年纪相差也不大,蔡襄小苏舜元六岁,可谓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宋朝董更在《书录》:“苏才翁与君谟(蔡襄字)厚,亦以书相先。故二人卒以书知名。”蔡襄后来为苏舜元所作《苏才翁墓志铭》自称:“某与才翁兄弟游最久。相从两年,政见一致;诗文往来,屐痕处处。”
苏舜元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早年在开封府扶沟县任主簿就有赈灾之举,面对久旱逢雨,他虔诚为民祝祷:“此时忽霶霈,知有神物主。不然诸苍生,性命委草莽。”在福建路提刑任上,除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外,还担负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重大责任。他在福州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专门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后人称这一批水井为“苏公井”,至今留存不少。
苏公井大多清澈见底,大旱不枯,冬暖夏凉,水质很好。到清朝的翰林叶观国仍写诗赞美:“蠲暑深宜虎掌瓜,胜煎银鹿半岩茶。怪来碧藕条冰似,新浸苏公井水华。”对苏公井带给当地百姓的生活便利,历代方志史料如宋《淳熙三山志》,明王应山《闽都记》,清《乾隆福州府志》都有记载。最详细的是清朝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记录了苏舜元开凿水井的位置:“苏公井,宋提刑苏舜元所凿,凡十二井,皆在城内,俗称苏公井。在闽县者四:一在嘉荣坊内,嘉荣坊即今南营,井在张氏祠前。一在开元寺南。一在庆城寺南。一在石井坊,即石井巷。在侯官者八:一在登俊坊内,即今杨桥巷,井在登俊境内。一在桂枝坊,即今牛育巷内一在官贤坊,即今侯官县前,井在官贤境内。一在泔液铺,即今后街宫巷,俗名丰井营,井在巷口泔液境内。一在西察院后,西察院,即今海道里地,井在长福营公馆之后。一在万岁寺前,万岁寺,旧在今庙巷内,今寺废而井犹在巷中,然当隶闽县。一在断事司前,断事司,即今都司巷地,井犹在巷内。一在盐运司前。”
流传至今的苏公井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苏舜元“终于京师之祖第,年四十九”,与弟弟苏舜钦合葬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许多文士都深感痛惜,蔡襄撰写《苏才翁墓志铭》记述行状,王安石感叹“壮志负平生”,黄庭坚赞其“高材傲世人”。欧阳修在《苏才翁挽诗》中称赞:“零落篇章为世宝,平生风义见交情”;王安石《苏才翁挽辞》云:“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 梅尧臣《广支苏才翁挽词》“ 盛世虽多士,唯公与众殊。高才飞健鹘,逸句吐明珠”都流露出对苏舜元的深厚情谊。
三、新派诗文先锋苏舜钦
苏舜钦比哥哥苏舜元小两岁,是北宋前期最重要诗人和古文家之一,与诗人梅尧臣并称“苏梅”,苏舜钦、梅尧臣与欧阳修关系非常好,苏舜钦小梅尧臣六岁,小欧阳修一岁。
苏舜钦年轻时学识就很厉害,许多观点不落俗套,很早就和年长近30岁的穆修一起提倡用古文写作,并呼吁文坛改变唐朝流行的骈俪文风。包括反对以徐铉、钱惟寅等南唐、吴越文人时兴的西昆体诗歌。苏舜钦的提议比尹洙、欧阳修都早,作为名状元苏易简之孙,坚守儒家思想中的关心现实精神,在文学方面提倡反映现实社会。
苏舜钦画像
二十二岁时,苏舜钦因父亲官职出任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后入大理寺评事、光禄寺主簿等职。苏舜积极上书言事,先后上过《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咨目七事》、《乞纳谏书》等,要求开通言路,惩治弊政,得到范仲淹的赏识。如苏舜钦《上三司副使段公书》中说:"尝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言也者,必归于道义;道与义,泽于物而后已。至是,则斯为不朽矣。故每属文,不敢雕琢以害正。"上继承唐朝韩愈等人的理念,下与欧阳修等人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与欧阳修等人堪称知己。
范仲淹推荐苏舜钦以集贤校理官的身份负责进奏院的工作,枢密使杜衍也看重苏舜钦的才能,将女儿嫁给了他。因西夏战事出现,杜衍与范仲淹、富弼等都倾向于除旧布新,渴望图强,苏舜钦的态度与他们一致。
庆历年间,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对他们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庆历四年(1044)的秋天,时值进奏院祀神, 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告苏舜钦以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杜。结果杜衍只做了一百二十天宰相,外放兖州。苏舜钦等其他支持杜衍、范仲淹的官员大多被贬,这就是庆历期间图强的失败。
苏舜钦因此离了开封,选择暂时隐居山水,到苏州修建著名的沧浪亭,过了几年悠闲日子。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还没有正式到任就病逝,年仅四十一岁。
苏州沧浪亭
苏舜钦是名门出身,性格慷慨豪迈、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子,非常希望国家富强,渴望改变现实,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有别于梅尧臣的微婉古淡、含蓄深远。欧阳修称赞他"笔力豪隽"、"超迈横绝"(见《六一诗话》),《宋史·苏舜钦传》评价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哪怕最后两三年隐居苏州写了不少山水诗,但也借助景物而抒写勃郁不平的情怀,完全不是孟浩然、王维之类恬淡雅趣的享乐风格。
苏舜钦是宋代现实主义诗风的领军人物。总的来说,铜山三苏虽然也是书香门第的文人世家,但这三人各有长处,影响比眉山三苏要全面,可惜祖孙三人享年都不长,加上苏舜元、苏舜钦兄弟并没有在四川生活过,对后世的影响就比眉山三苏要小一些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若转载请署名出处,若盗文将追究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