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司马懿是魏国后期的权臣,更是日后篡魏建晋的奠基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魏明帝曹叡对这位日后的权臣,其实一直心存芥蒂。从即位之初就处处提防,甚至不惜调任其职务,以削弱其实权。可是最终,曹叡还是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了司马懿。这不禁让人疑惑:一个处处提防司马懿的君主,为何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国家的未来交到这个"心怀不轨"之人手中?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无人可用?还是说,在曹叡与司马懿的较量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正元元年,23岁的曹叡继承魏帝位。世人都道曹叡年轻气盛,可谁曾想,这位年轻的君主一上来就展现出了高超的权术手腕。
当时朝中流传着一段趣事:曹叡即位当日,群臣来贺,唯独司马懿迟迟未到。待到正午时分,司马懿才姗姗来迟,说是因为身体不适耽搁了。曹叡闻言不怒反笑:"司马大将军为国操劳,确实该好好休养。"
次日,一道调令便送到了司马懿府上。这道调令看似是升官,实则暗藏玄机。将司马懿从"抚军大将军"改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品阶相当,可细究起来,"抚军"二字才是实权所在啊!
这还不算完,为了制衡司马懿的权力,曹叡一口气任命了三位重臣辅政:其叔父曹休掌管京畿兵权,曹真统领西部军务,钟繇主持朝政。这三人可都不是好相与的。
曹休是何许人也?那可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老将,在军中威望极高。传闻当年曹操为了笼络曹休,专门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份香火情谊,让曹休成了曹氏一族最忠心的守护者。
曹真更是不得了,此人是曹操的养子,却比亲儿子还要争气。他在汉中之战中力挫诸葛亮,为魏国守住了西北门户。朝中大臣私下都说:"有曹真在,蜀军休想踏进一步!"
至于钟繇,那可是汉末四大家族之一钟氏的族长,名望之高,就连曹操当年都要给他三分薄面。这老臣不仅在朝中根基深厚,更是曹魏开国功臣,如今已是德高望重。
为何要选这三人?世人都说曹叡是在效仿三国鼎立之势,让三位重臣互相掣肘。可细想之下,哪有这么简单?
且说钟繇主政,便压制了司马氏等世家在朝中的影响力。曹休、曹真掌兵,又断绝了司马懿染指军权的可能。这一招"化整为零",可谓是将司马懿的势力分割得干干净净。
更妙的是,这三位重臣表面上是在分权,实则都对曹氏忠心耿耿。这样一来,朝中大权看似分散,实则都掌握在曹氏宗族手中。
那时朝中有个老臣曾感慨道:"魏明帝年纪轻轻,这权术运用得,怕是比当年曹丕还要高明几分啊!"
可谁又能想到,这看似完美的权力布局,却在几年后因为一场意外而被打破。这意外究竟是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且听下回分解。
司马懿的步步为营有道是"时来运转,福至心灵"。就在曹叡布下这盘精妙的棋局时,边境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乌桓人反叛了!
这可不是小事。乌桓人自从曹操时期就臣服于魏国,如今反叛,震动朝野。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这个节骨眼上,到底该派谁去平叛?
曹休年事已高,曹真正在西线牵制蜀军。这时,司马懿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北征。这一举动让满朝文武大跌眼镜,要知道,这可是零下几十度的塞外啊!
更令人意外的是,曹叡居然同意了。于是乎,司马懿领着三万精兵,踏上了这条北征之路。
这一仗,司马懿打得漂亮。他不顾天寒地冻,率军奔袭千里,出其不意地包围了乌桓主力。一场大战下来,乌桓人被杀得大败。这一战,让司马懿的军事才能第一次展露在世人面前。
可司马懿的本事还不止于此。就在他平定乌桓之后,蜀国的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计划。这下可让曹叡犯了难,西线的曹真独木难支,朝中竟无人能敌诸葛亮!
无奈之下,曹叡只得派司马懿增援曹真。这一次,司马懿展现出了他的另一面。他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而是采取了一种奇特的战法:就是不战!
当时有个小将请战,说:"丞相带兵来了,为何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司马懿笑着说:"你懂什么?蜀军远来,粮草补给困难。我只要坚守不出,他们自然会退兵。"
果不其然,诸葛亮在久攻不下后,只得退兵。这一仗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果,但司马懿的名声却更响亮了。
在朝堂之上,司马懿也是八面玲珑。每当大臣们争论不休时,他总是保持沉默。等到曹叡拿定主意后,他才会站出来附和几句。
有一次,朝中讨论是否要修建新的宫殿。大臣们纷纷进谏,说劳民伤财。唯独司马懿不置一词,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后来宫殿还是修了,那些曾经反对的大臣们都有些尴尬,只有司马懿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就这样,司马懿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在朝堂上又八面玲珑,渐渐地,就连一向对他心存芥蒂的曹叡,也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司马懿的声望达到顶峰之时,一件意外的事情打破了这看似平静的局面。这意外究竟是什么呢?
意外事件改变局势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曹魏朝廷看似稳定之时,一个噩耗从上谷郡传来:托孤重臣曹休突患重病,命在旦夕!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要知道,曹休可不是一般的大臣。他是曹操的侄子,更是曹叡倚重的托孤重臣之一。在朝中威望极高,手中掌握着京畿重兵,可谓是曹氏江山的顶梁柱。
有趣的是,当时朝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曹休病重期间,曹叡曾三次亲自前往探望。每次探望,都是独自前往,连贴身侍卫都不带。有大臣劝谏说这样太危险,曹叡却说:"曹休与先帝情同手足,我视他如父,有何危险可言?"
可惜天不遂人愿,太医院使尽浑身解数,还是没能挽回曹休的性命。临终前,曹休拉着曹叡的手说了一番话,可惜无人知晓内容。只听说曹叡从病榻前起身时,眼中含着泪水。
正当朝廷上下还在为曹休之死悲伤时,边境又传来了更坏的消息:羌人趁机作乱了!
这下可真是雪上加霜。原本镇守西北的曹真正在与蜀军对峙,抽不开身。其他将领要么资历尚浅,要么能力不足。一时间,朝廷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平叛大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钟繇这位老臣也突然告病不能视事。朝中传言说他是因为劝谏曹叡节制修建宫殿未果,心生郁结。这下可好,三位托孤重臣,一下子就去了两位!
更要命的是,就在这个时候,王朗、华歆等老臣也相继辞世。这些人可都是从曹操时代就跟随曹氏的老臣,在朝中根基深厚,威望极高。他们的离世,等于是撤走了曹魏朝廷的几根顶梁柱。
一连串的变故,让曹叡不得不重新考虑朝廷的人事安排。此时的魏国朝堂,可谓是新老交替之际。老一辈重臣凋零,新人又未及成长,唯有司马懿这个老狐狸,正当壮年。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系列变故中,司马懿表现得异常低调。当其他大臣为了争夺曹休留下的空缺明争暗斗时,他却一直保持沉默。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位"骠骑大将军"才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无论是平叛羌人,还是接替曹真对抗蜀军,朝廷似乎都只能仰仗他了。
然而,司马懿的机会来了,曹叡却并未立即重用他。这是为什么呢?莫非曹叡还有其他的打算?
谁曾想到,一个皇帝也有如此难做的选择?曹叡此时面临的困境,可谓是前所未有。朝中大臣走了一批又一批,可靠的托孤大臣所剩无几,就连军中虎将也是青黄不接。
当年跟随曹操打天下的老将们,要么已经作古,要么已经年迈。新一代的将领们虽然个个赤胆忠心,却总缺了那么几分老将的威望和经验。这可如何是好?
有一次,曹叡在朝会上感叹道:"先帝在时,朝中卧虎藏龙。如今看来,能用之人却是寥寥无几了。"这番话道出了他的无奈。
更让曹叡头疼的是世家大族的问题。自从曹丕称帝以来,为了笼络世家大族的支持,不得不给予他们许多特权。这些世家大族就像一张大网,把持着朝廷的各个部门。
说来有趣,当时朝中就有这样一个现象:但凡有重要职位出缺,往往会有三四个世家子弟争抢。可一旦遇到艰难的差事,比如出征打仗,这些世家子弟却又推三阻四,不愿出力。
正所谓"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些世家大族明里暗里都在较劲,谁也不服谁。唯独司马懿这个老狐狸,总是能在各方势力之间左右逢源。
就拿平定羌人叛乱来说吧。当时朝中议论纷纷,有人说该派宗室子弟,有人说该用世家子弟。可最后呢?还不是得靠司马懿出马!
更妙的是,司马懿在平叛过程中,不仅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还表现出了难得的政治智慧。他不仅平息了叛乱,还安抚了当地的世家大族,可谓是一举两得。
有趣的是,每当朝中发生争执时,司马懿总是能站在正确的一边。这让曹叡不得不承认:这个人虽然不可完全信任,但确实有过人之处。
还有一件事让曹叡不得不重新评估司马懿。那就是在对付蜀国诸葛亮的北伐时,司马懿采取的守势战术。这种战术虽然不够华丽,但确实保住了魏国的西北防线。
面对如此局面,曹叡又能如何?朝中能用之人寥寥无几,而司马懿却屡建功勋。这种情况下,不用司马懿又能用谁呢?
但是,曹叡还是想做最后一次确认。他要给司马懿一个考验,看看这个老狐狸到底是否值得托付。这个考验是什么呢?
托孤前的最后考验正元七年的冬天,北方格外寒冷。司马懿正率军驻守在北部边境,防备可能的游牧民族入侵。就在这时,一支特别的队伍从洛阳出发了。
这支队伍由曹叡亲自派出,车上载满了御制的冬衣,说是要送到前线慰问将士。可有趣的是,这批冬衣送到了司马懿手中,却偏偏没有分发的诏令。
当时军中已经怨声载道。将士们顶着刺骨的寒风,眼巴巴地看着温暖的冬衣就放在那里,却不能穿。有小将忍不住向司马懿进言:"将军,天寒地冻的,士兵们都快冻僵了,这冬衣…"
司马懿打断了他的话:"没有圣旨,谁敢擅自处置国家财物?"这话说得斩钉截铁,连那些埋怨的声音也渐渐消失了。
过了几日,朝廷派人来查问冬衣的去向。司马懿立即将所有冬衣如数交出,一件都不少。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曹叡耳中。
有意思的是,就在司马懿上交冬衣的第二天,分发冬衣的诏令才姗姗来迟。这时候再看这整件事,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考验。
朝中一位老臣后来透露:那批冬衣本就是要给将士们的,只是曹叡特意没有发放诏令,就是要看看司马懿会如何处置。如果司马懿擅自分发冬衣,固然是为将士们着想,但就坐实了擅权的罪名。如果不分发,士兵受苦,却又显得他不近人情。
可司马懿偏偏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既不违抗圣意,也不失军心。他虽然没有分发冬衣,但暗中调集了军中储备的御寒物资,又在营帐里多添了些炭火。
这一手可谓是高明至极。既顾全了君臣大义,又照顾了将士安危,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他对皇权的绝对尊重。
正所谓"一盏茶品人物,一件事辨忠奸"。这场冬衣考验之后,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明显改变了。当年冬天过后,司马懿被调回洛阳,位列中枢要职。
到了正元九年,曹叡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太子年仅八岁,朝局又如此复杂。在经历了这么多考验和权衡之后,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
在临终前,曹叡将太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卿辅我魏室,须如武王周公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司马懿能像周公辅佐周武王一样辅佐魏国。
谁能想到,这位被曹叡寄予厚望的托孤大臣,最终会让魏室江山落入他家之手。但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