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CC
编辑|t
引言说到古代的秀才,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是:一位穿着长袍、头戴方巾的读书人,手里摇着一把折扇,嘴里念着“之乎者也”,似乎随时可以吟诗作对、指点江山。
然而,这些读书人真的过得这么“潇洒”吗?其实,考上秀才只是开了个好头,能不能“混”出个体面生活,还得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秀才的收入那些事儿。

明清时期,秀才可不是一考试就能万事大吉的。就算拿到了“功名”,也得分三六九等,其中最吃香的是廪生。廪生的待遇好在哪里呢?
有个最直接的,就是每个月能领到朝廷发的廪食银。按明朝的规矩,廪生每年能拿到18两到24两银子的补贴,这笔钱专门用来买米面和基本生活开销。
别看这个数目不大,但在当时的乡下,买米买菜绰绰有余。毕竟,明朝的一两银子可是够普通人家吃上一阵子的。

问题是,这18两银子并不是白给的,要想保住这份“津贴”,廪生还得参加各种考试,什么月考、季考、岁考,考不好就会被降成“增广生”或“附生”,那银子也就没了。
拿不到廪食银的秀才怎么办呢?只能自力更生,最常见的路子就是去村里开私塾,教教小孩子识字念书。这门营生虽然辛苦,但只要教得好,也能赚个几十两银子。
一个普通的私塾先生,一年带二三十个学生,按每人每年十两银子的学费计算,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三四十两银子的收入。像那些名声好点的秀才,学生多,学费高,一年挣个百两银子也是常事。

但开私塾也有“天花板”,普通的蒙馆老师一年下来收入在30-50两之间,要想突破这个数,得看教的学生家庭条件怎么样,或者自己是不是“有两把刷子”。
有的秀才专教那些准备科举的富家子弟,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多考几分,往往会给他额外的“润笔银”,一节课三两银子不在话下,这收入比普通私塾老师多了去了。
别以为秀才都能顺风顺水,廪生虽说有个保底收入,但附生就惨多了。附生刚入官学时,没津贴、不免徭役,还要自掏腰包去买文具、交学费。

只有成绩特别优秀的,才能逐步升到增广生,再升到廪生,享受些特权和补贴。而那些一直没能升级的,就得自己想办法谋生了。
所以说,考上秀才只是个起点,能不能靠这点基础收入活得体面,还得看各自的本事。那些混得好的,开馆收徒、做幕僚,年入百两是轻轻松松;混得差的,只能勉强糊口,甚至还得靠家里接济。这也难怪会有人调侃,“秀才有一半是穷酸,另一半是有财”。
秀才的“副业之道”,赚得多全凭自己努力在古代,开私塾是很多秀才的“必修课”。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讲的是《四书》《五经》,教的是《论语》《大学》。一旦遇上些不听话的小孩,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耐心讲解,还得担心学生家长会不会给续费。辛辛苦苦下来,年底能拿个三四十两银子,已是心满意足。
不过,开馆授徒的好处也不少。毕竟,作为先生的秀才在村里总是有点“名头”,每逢过节,学生家长们还会送些鸡鸭鱼肉,改善一下生活。

那些特别有名的先生,比如被请去做“经馆老师”的,教的都是乡绅富商的孩子,动辄收个几十两银子的“红包”。名师一年赚个一百多两银子,也是很平常的事。
如果说教书是秀才的“正业”,那给地方大员做幕僚就是“高端副业”了。这类工作收入高,出手阔绰的主家给的银子多,还可以结识一些达官贵人,日后在官场上谋个职也不是没可能。
比如徐渭,做了胡宗宪的幕僚后,靠着主家的赏识,一次就拿到220两银子,用这笔钱买地置房,日子过得比在私塾教书轻松多了。

不过,幕僚的工作也有不确定性。万一主家官职不保,或者和秀才合不来,这份高薪工作说没就没了。还有些幕僚,为了保住主家的面子,不得不替他们在官司中“写文打点”,虽然银子多,但也免不了被人背地里说“笔头卖给了铜钱”。
秀才们还有一个更“自由”的谋生之道——卖文写书。古代的文人,没考上举人,想要养家糊口,只能靠这支毛笔写点东西换银子。

比如,替人写寿文、祭文,或者编些民间故事。每篇文章能卖个几钱到一两银子,虽然不多,但如果笔杆子够硬、写得够好,也能积少成多。
明末的陈继儒就是这样一个写作达人。他放弃了秀才身份,专心写作,迎合市场需求,成了畅销书作家,每年都能赚不少钱。有人甚至戏称他是“古代的畅销书作家”。这类卖文为生的秀才,虽然赚不到大富大贵,但靠着脑袋和笔杆子,还是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温饱”其实挺不易秀才虽说在乡里有些面子,但他们的终极目标还是考中举人,往上爬。这一爬,可不是不花钱的。每次乡试,秀才们都要花费不少路费、食宿费,还得准备考试用的笔墨纸张,一来一回的成本可不低。
明朝时期,一个秀才从乡下赶到省城,单是租马雇人就要花上几两银子,碰上运气不好还得借宿寺庙,真是省吃俭用。

即便是“穷得叮当响”的秀才,也得把面子撑足。万一考中举人,还得请客吃饭,包红包。范进中举的故事里,他老丈人胡屠户拿着几千钱给他打发贺客,这笔花费对普通秀才家庭来说,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秀才离不开书本和文具。为了准备乡试,他们家里往往要存下不少书。那些穷一点的,只能抄书或借书。而像周隐君这样的秀才,他母亲甚至变卖首饰,只为给他买书买蜡烛。买不起的新书只能靠抄,常常一抄就是几个晚上,熬得灯油都快烧干了。

更别提那些笔墨纸砚,每次考前都得备好,这可不是小花销。而在考试之余,书生们还得去城里的书坊看看有什么新的时文,没钱买书,只能在门口站着读几段,回头抄在自家的笔记本上。为了一本好书,秀才们可没少花钱,简直是书本一页银子一滴汗。
在中国古代,人情往来是生活中的大头。秀才们作为村里的文化人,亲戚朋友家办个红白喜事,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别看平时穷酸,一旦有人家请客,秀才还是得拿出几两银子买礼物。

没钱?那就先赊着,但赊账也是债,总得还的。还有那些节庆的应酬,比如春节时送送春联、写写福字,既是面子工程,也能赚点“辛苦钱”。
但是,送出去的钱总是比收到的多。每次到了年终盘账的时候,周隐君都感叹:“这礼多人不怪,礼多穷人怪啊!”不过,即便是这样,秀才们也很少会真的缺席这些场合,因为这不仅是他们维系社会关系的手段,更是自己身份的一种“体现”。
参考资料: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赚多少钱?.国家人文历史.2023-09-04
说古论今丨秀才就穷酸?.大众日报.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