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生,归来时,愿我们都不似贾诩

清山雅舍来漫谈 2024-11-10 08:39:08

聊起三国历史,总绕不开贾诩,诸多重大事件都与其紧密相关,可谓是三国时期的顶级“剧情推动者”。

然而他的谋略有多高,徳望就有多差,其中原因一言蔽之:因私废公也。

在《三国志》中,陈寿竟将贾诩与荀彧、荀攸并列为传,然而明眼人皆知,贾诩虽有能,其德岂能与二荀同照争辉?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放在贾诩身上比放在曹操身上还合适。

像贾诩这类纯讲谋略、不修德行的谋士,应该划与程昱、郭嘉同列。

那么贾诩究竟因哪些“私”,废哪些“公”,为何说他毫无德操,咱们一文说个明白。

一、事有不谐,献祭苍生

董卓被杀后,其麾下西凉部众惶恐不安,为首的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准备解散返乡。

随董卓造反的哪有一个是无罪的,朝廷自然要秋后算账,贾诩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于是怂恿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掌控朝廷。

他原话是这样说的:

“我听说朝廷议罪要杀光所有凉州人,如果你们解散部众单独行动,那么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够轻易抓住你们。

不如率领部众向西驻扎,聚拢大军,然后反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如果事情成功,则可以掌控朝廷而征服天下,如果不成,再走也不迟。”

于是,本该溃散的西凉大军攻破长安,再度祸害肆虐,不久便把大好的西京变成了一片废土。

初,帝入关,三辅户口尚数十万,自傕汜相攻,天子东归后,长安城空四十余日,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后汉书·董卓传》

看看史书上的描述,短短两三年的光景,长安数十万户人口或死或逃,这是怎样的凶残暴虐、倒行逆施啊!

有人觉得贾诩后面一直在李傕、郭汜之间说和,维护朝廷稳定,有匡时济世之功,可能他之前也没有想到后面会是如此局面。

然而,贾诩会想不到有如此结果吗?

算无遗策的他早就想到了——只不过自己的命比天大,为了自己活命,谁死都行,死多少不在乎,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

诚然,他有在不断地调和李傕和郭汜之间的矛盾,也确实在尚书位上用心典选官员,还始终护佑天子,为其排忧解难,直到天子东迁至洛阳。

但这里不禁要问一句,汉廷沦落至如此局面,谁造成的?还不是他贾诩。

放火的人事后努力救火,依然是有罪无功。

贾诩之所以会假惺惺地帮扶朝廷,无非是自觉心虚,害怕恶果进一步扩大,自己难得好死,于是想用这些“好人好事”来掩饰自己做下的恶事罢了。

二、卖主求荣,金蝉脱壳

献帝东迁后,贾诩认定李傕胡作非为,迟早要完,于是上交印绶,脱离跑路。

他先是投奔华阴段煨,遭到猜忌,于是又转投南阳张绣。

张绣麾下正好缺一名高参,于是对贾诩信重有加。

曹操攻打张绣两次碰壁,其间还损失了长子、侄子和爱将,这都是拜贾诩的计谋所赐。

但张绣不要高兴得太早,贾诩可是把“双刃剑”,一涉及到身家性命他会毫不犹豫地坑人。

当袁绍和曹操两强争霸时,都派人前来拉拢张绣,张绣有心倾向袁绍,但贾诩力劝张绣投靠曹操。

贾诩还是当着袁绍使者的面就表态回绝,惊得张绣一时不知所措。

也就是说,贾诩在此事上直接替张绣拿了主意,压根儿没给张绣选择的机会。

张绣问贾诩原因,贾诩夸夸其谈地说了三点:

一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从大义上讲应该追随;

二是袁绍强盛,我们人少得不到重视,曹操较弱,我们一定会被重用;

三是曹操有霸王之志,他定能放下私仇,从而向天下展示胸怀。

一通精彩的忽悠,听着还挺在理,张绣也许察觉到哪里不对,但终归是脑子不灵,想不通症结所在。

其实,贾诩这种精明人,事不关己那绝对是高高挂起,但这件事他如此积极,甚至僭越地替上司拿了主意,就说明此事又关乎到他的身家性命了。

贾诩曾是董卓旧部,又曾犯下昭然恶行,所以他决不能随意选择主公,否则大概率是被打压,甚至会被清算致死。

我认为,贾诩劝张绣投靠曹操看似处处为张绣着想,其实处处为自己着想:

第一,曹操奉天子,利弊皆有,并非是击败袁绍的必要因素,贾诩其实要的是之前多次护佑献帝和朝廷官员的人情,危急时刻有人说情真能保命;

第二,袁绍太强从而不会重视张绣,这话有理,张绣来投肯定是曹操更为惊喜。

但这好事是怎么来的?当然是他贾诩一手促成的,此大功便是他最过硬的“曹营入场券”。

这也解释了贾诩为什么一开始先投段煨,再投张绣,不敢直接去投曹操,主要原因是没有投靠的本钱,害怕站不住脚。

第三, 曹操心胸比袁绍宽广是真的,贾诩看到田丰受到的不公待遇,哪还不知道袁绍的心胸,到时候郭图、逢纪那种人从旁怂恿,袁绍还真能干出清算的事。

上述解析是对贾诩自私用心的揭穿,那么接下来解释为何他坑了张绣。

贾诩劝张绣投降,其实就类似于张昭劝孙权投降。

那孙权为何当时不降曹操?

因为鲁肃说得很通透,臣子谁都可以投降,到了曹营照样当官吃粮,但君主不可以投降,因为势必受到忌惮和监控,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大家感受不到那种非人的压迫生活,可以联系一下刘备在曹操手下当豫州牧的日子,整天提心吊胆,吃个饭都能吓掉筷子。

虽说曹操始终没有对刘备下刀,但程昱、郭嘉这些臣属们却一直都在进言除掉刘备,所以君主进了曹营,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曹操的猜疑,还有整个曹魏集团的猜疑。

我们看张绣的实际下场就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来。

一开始曹操表面功夫做得很足,又是高官厚禄,又是结为亲家,并且承诺血仇一概抹消。

但张绣带着他的部队,拼完官渡之战,又拼河北之战,最后累死在了征乌桓的途中。

显然,曹操可不放心让张绣闲着,势必要榨光他以及其部众的最后一滴血,方才放心。

当然,张绣的功劳曹操没有埋没,给了当时最顶格的封赏,谥为定侯。

张绣死后,其子张泉承袭爵位,张绣虽然辛苦了些,但子孙后代受益也算值了。

但在张绣死后12年,张泉卷入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遭到诛杀。

这事很有意思,不是曹操亲自干的,那年是219年,曹操正坐镇长安和刘备打汉中拉锯战。

留守邺城监国的人是曹丕,魏讽密谋攻取邺城,计划泄露,被曹丕捉拿处死,牵连受死者多达数十人,其中就包括了张泉。

政治上的事从来不能只看表面,张泉之死实在不能归为巧合,无非是两种情况:

如果张泉是无辜的,这事曹丕来做,既能让曹操不丢面子,又能为曹昂、典韦等一众死者报仇,反正他张氏名声差,还没有利用价值;

如果张泉不是无辜的,确实参与了谋反,那么请问张泉好好的侯爷不做,为何生出反心?

张绣本就是董卓旧部,臭名昭著,又杀了曹魏那么多兵将士卒,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还好些,等到鸟尽弓藏之时,得有多少人找过来报仇,张泉明里暗里受到的排挤打压绝对不会少。

所以,魏讽也是有可能挑唆张泉造反的。

但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对于张绣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贾诩想必早就看到了张氏的未来,但他坑的就是脑子不灵的张绣。

有人会有疑问,贾诩不也是董卓旧部,他就不怕这种下场吗?

当然怕,但贾诩和张绣的区别很大。

首先,贾诩不是领头的,你看贾诩从来不拉山头,不当君主,只是在不断地择主。

原因很简单,当谋士风险低,投降也可以过得不赖,但君主不行,风险太高,十二分惜命的贾诩完全无法承受。

其次,贾诩有脑子,而且是位居天下前茅的聪明人。

贾诩在曹营里的精准操作,既能体现他的谋士价值,又充分表现出自己的低调态度,确保了他能始终处于安全位置。

尤其是被曹操问及立储人选时的巧妙回答,既令曹操满意,打消猜忌,又结好了新君主曹丕,从而更加稳如泰山,性命无忧。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三国志》

别说是张绣父子,换成绝大部分人都难以达到贾诩这么高的谋略水平,所以贾诩在曹营生存的本事别人学不来。

这些弯弯绕绕在贾诩的心中只是家常便饭,但张绣却是丝毫未觉,所以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计,贾诩不坑他坑谁?

三、腆为三公,贻笑大方

曹丕继位后,为了报答贾诩之前的点拨和支持,晋其为太尉,位列三公。

孙权听说此事,不禁大笑不已。

这三公的人选历来必须是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作为朝廷内外的表率。

而曹丕让贾诩这种缺德到家的人位列三公,实在是给天下风气开了一个坏头。

魏国德治败坏,如何能长久兴盛,所以孙权发笑,实在是笑曹魏君臣“一个敢给,一个敢接”。

曹丕糊涂,贾诩也装傻,不再像当初反攻长安后,还知道推辞封赏和官位。

这时的贾诩露出了他的真面目,反正曹操也死了,自己的资历也足了, 不再有那么多顾忌,三公之位腆着老脸也要“尝尝咸淡”。

果不其然,曹魏风气日益败坏,寿数难久,贾诩死后42年就被西晋取代。

结语

贾诩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自己的一生,是坑遍天下无敌手的一生。

他坑上司,坑同事,坑社会,坑苍生,无论如何掩过饰非,他终究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社会上充满了贾诩这样的人,那么因私废公的邪风必将反噬到每一个人,这样的社会又如何走得高远。

愿诸君出走半生,牢记初心,归来时都能不似贾诩,无愧此生。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喜欢,还请点赞关注。

0 阅读:13
清山雅舍来漫谈

清山雅舍来漫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