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字子颜,东汉开国名将。
论其在现代的知名度,上不及韩信、卫霍,下不及吕布、关张——但他却是实打实的东汉第一将,当之无愧。
建武元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称帝,拜吴汉为大司马,统帅全军。
自此,吴汉在大司马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建武二十年去世。
在这二十年里,大司徒和大司空皆换了好几任,唯独吴汉屹立不倒,稳坐军方首位。

△吴汉
在将星云集的东汉初年,没有过硬的实力和皇帝的信任,又如何能够获得这般高的成就?
然而,这位东汉第一将却在南阳“捅了马蜂窝”——他纵兵劫掠,逼反邓奉,令政权内部产生了不小的动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连自己的军队都约束不住,军纪涣散,这是东汉第一将应该有的水平吗?
进一步细想,南阳可是帝乡,抄皇帝的老家,吴汉怎么敢的?
试想在对应的时空里,有人纵兵劫掠沛县和凤阳,刘邦和朱元璋能不能忍?
那么此事到底是巧合还是预谋,表象的背后是否有深意?
接下来让我们寻踪觅源,逐步解开心中的疑惑。
一公元25年是一个好年头,奉命北巡的刘秀在几经险阻之后,终于在河北扫清强敌,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史称后汉或东汉。
能单枪匹马地开创如此神奇的局面,有赖于河北各路人马的倾力支持,包括上谷耿况、渔阳彭宠、真定刘扬、信都任光、和成邳彤等等。
甚至为了争取到真定王刘扬的支持,刘秀不得不迎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此时距离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还不到一年,但人生哪有十全十美的,总体局势向好就殊为不易。

△新朝末年群雄割据图
政权初立,统一大业任重道远,于是刘秀命吴汉统率朱祐等十一将南下攻取洛阳,并在此建都。
建武二年(26年),吴汉率耿弇等九将大破檀乡农民军,收降十万余众,之后又肃清了河内一带的贼军,确保了洛阳北面的安定。
但同年八月,洛阳南面又不消停——堵阳人董䜣(xīn)起兵反叛,攻入宛城俘获南阳太守,复阳人许邯在杏聚起兵呼应,这使得本就割据林立的南阳变得愈发混乱。
于是,刘秀急令在北面扫荡的吴汉调头南下,攻略南阳。
吴汉统率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入南阳,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取宛、涅阳、郦(zhí)、穰(rǎng)、新野诸城。

△南阳郡地图
但很不地道的是,吴汉的军队到处烧杀劫掠,所过之处暴行累累,民怨沸腾。
《后汉书》曰:帝遣吴汉伐之,汉军所过多侵暴。
正巧破虏将军邓奉休假,从洛阳回新野老家探亲,看到家乡惨遭祸害,顿时愤而起兵,反击吴汉。
邓氏本就为南阳大族,号召力很强,加上当地百姓同仇敌忾,客场作战的吴汉很快就被尽夺粮草,被迫向南撤军。
吴汉的两位副将,右将军万修病死于军中,扬化将军坚镡(xín)则孤守宛城,不断承受邓奉和董䜣的南北夹击。
同年十一月,刘秀再派征南大将军岑彭率领朱祐、贾复、耿弇、王常等八员大将进军南阳,平定叛乱。
然而即便兴师动众,却仍收效甚微——
邓奉麾下皆是南阳精锐,勇猛异常,又联合了延岑的汉中流民军、董䜣的南阳流民军、更始政权残部和楚黎王秦丰,一时控制了南阳的大部分地区。

△邓奉
岑彭的主力多为南阳人,在故乡作战反而放不开手脚,首战便吃了大败,连建义大将军朱祐都被俘虏了。
之后,汉军士气大挫,岑彭与邓奉的拉锯战持续了七个月之久。
直到建武三年(27年),刘秀在西线消灭赤眉军后,才腾出手亲征邓奉,汉军士气大振,邓奉战败投降。
纵览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不禁感慨吴汉真是留下好大一个烂摊子。
二那么吴汉为何要纵兵劫掠呢,难道他事先对后果毫无预判?
有人说军队劫掠是古代的常态,要不怎么叫“兵祸”呢,更何况吴汉的军队收编了大量的北方农民军,严重缺粮,不得不劫掠百姓。
兵源驳杂,军纪较差,军中缺粮,这些都是有的,算是第一个原因,但只是最浅层的因素。
同时我很反对这种打马虎眼的解释,古代军队再如何以劫掠为常态,那也是分时机、分尺度、分形式的——
同样一件事,全力控制、部分限制和顺势纵容,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同为云台二十八将的朱祐,为人质朴仁义,他带兵就很严格,要求对百姓秋毫无犯,因而手下的兵卒都对他有怨言。
二十八将之一的祭(zhài)遵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军纪极严,执法如山,就连刘秀身边的仆从犯法,也毫不徇私。
越是战绩显赫的将军,越是会重视军纪,因为唯有如此军队才有战斗力。
如果连个中的火候都掌握不好,吴汉还当什么东汉第一将,他在开国时期的一系列显赫战绩又靠什么去实现?
事实上,吴汉绝非只知蛮干的莽夫,他在鬲(gé)县平叛时,麾下将士争先进攻,显然都是奔着功劳和横财去的。
但吴汉严令军队不得擅动,最后采用怀柔手段,招降了反叛的五大姓,兵不血刃地平息了叛乱。
所以说,吴汉并非没有约束部队的能力,他在南阳只是顺势纵容,不想控制罢了。
究其部分原因,这就涉及到了东汉内部南北两派的内斗。
三刘秀统一天下仅用了12年,但并非如有些人想得那么轻松,其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绝非普通人能够承受。
统一进程较快,反而不容易及时调和内部矛盾,所以派系斗争如影随形,对抗激烈。
对于刘秀而言,建武二年不是一个好年头,因为在更始、赤眉、刘永、董宪、张步等一众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内斗的恶果在这一年集中爆发了。

△汉光武帝刘秀
我们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根据其出身以及政治立场分为三派:
1、河北派(简称北派)
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盖延、王梁、耿纯、任光、李忠、邳彤、万修、刘植。
河北派实力最强是毋庸置疑的,刘秀打天下的主力部队多数也出自河北派。
虽然吴汉是南阳人,但吴汉早年犯事逃离家乡,后在河北做官,政治关系都在河北。
这也是刘秀看重吴汉的其中一点,让一个南阳人来做河北派的领头人,确实更靠谱一些。
2、南阳派(简称南派)
邓禹、朱祜、岑彭、刘隆、贾复、杜茂、陈俊、马武、马成。
南阳派以邓禹为首,都是刘秀的家乡人,以南阳豪强为中坚力量,是刘秀的核心班底,最得信重。
不过南阳虽是帝乡,但刘秀的基本盘却在河北,所以南阳派的实力要明显逊于河北派。
3、颍川派
冯异、祭遵、铫期、臧宫、坚镡、王霸、傅俊。
颍川派主要是仰慕投奔刘秀的官吏,他们在河北出生入死,唯刘秀马首是瞻,同样为刘秀所倚重。
不过颍川派的实力本就最弱,而且其领头人物冯异去世较早,代表人物祭遵、铫期、傅俊也都去世较早,所以这一派注定衰落,在东汉的朝局中逐渐被边缘化。
经过对东汉初期派系的梳理,不难发现内斗主要就是围绕河北派和南阳派展开的。
而两派争夺的核心问题便是立后立储——
河北派自然是支持郭圣通,而南阳派自然是支持阴丽华,皇后确定了,其子顺理成章地会成为太子。

△阴丽华(上)与郭圣通
牵涉到未来巨大的政治利益,自古不说你死我活,也是针锋相对,南北两派的人都在暗中较劲。
由此,在建武二年,两派斗争接连引发了三场反叛。
虽说阴丽华才是刘秀的真爱,但河北派势大,打天下还要依仗他们,此时绝不是闹掰的好时机,所以刘秀迟迟没有立后。
就连阴丽华都看出问题的严峻性,力劝刘秀立郭圣通为后,必须以大局为重。
然而对于刘秀的偏心,底下的臣子是能品出味道来的,所以真定王刘扬作为直接受益者,第一个坐不住了。
他对刘秀给的回报大为不满,便私下搞了些出格的举动,想要警示刘秀——河北派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也是能另起炉灶的。
结果,刘秀直接派耿纯按谋逆罪将刘扬给法办了,算是扼杀叛乱于萌芽。
无独有偶,另一位河北实力派彭宠也于年初起兵反叛,且持续数年之久。
原因主要是对刘秀给的封赏不满意,外加被幽州牧朱浮找茬构陷,刺激得失去理智。
朱浮这人名声不扬,还骄矜自傲,刘秀却委之以一州大任,结合沛国萧县的籍贯,他很可能是刘秀的旧识,有点儿关系户的意思。
所以,朱浮也可以划归南派,毕竟他肯定是支持阴丽华的。
对于河北派的震荡,刘秀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否则一个处理不好,整个河北派都会离心离德。
所以同年六月,刘秀册封郭圣通为皇后,立刘彊(qiáng)为太子,以安抚河北人心。
而第三起叛乱,便是邓奉在南阳的反叛,时间要晚一些,在同年八月。
邓奉出身南阳大族新野邓氏,他的叔叔邓晨是刘秀的亲二姐夫。
当初刘秀巡行河北时,由于阴丽华的兄长阴识在邓奉的麾下,因而阴丽华就被接到邓奉的乡军中,受到保护。
所以邓奉还有恩于刘秀和阴丽华,属于地道的南阳派。
那么像邓奉这种前途大好的人,为何不选择保卫家乡的同时向刘秀申诉,而是选择撕破脸反叛到底呢?
分析了这么多不难看出,吴汉纵兵劫掠南阳,明显有北派敲打南派的意思。
而邓奉的激烈反抗,既是对北派的严厉反击,也是对刘秀的严重失望。
邓奉对刘秀的失望,有阴丽华后位落空、北派得势的因素;
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同时也是吴汉纵兵劫掠南阳的最深层原因。
毕竟,因为南北内斗就可以放胆去劫掠帝乡吗?
吴汉难道不需要考虑刘秀的感受吗?
四我们不妨来汇总一下吴汉的行事轨迹,不难挖掘出一些隐晦的真相:
更始二年(24年),为防止更始政权掣肘、夺取幽州兵权,吴汉用诈麻痹对手,突袭斩杀幽州牧苗曾。
同年,为除掉更始政权派到河北的尚书令谢躬,吴汉趁谢躬带兵外出作战,策反守将,袭取邺城,最后擒杀毫无防备的谢躬。
建武元年(25年),刘秀力挺吴汉为大司马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诛苗幽州、谢尚书”的功劳。
建武二年(26年),吴汉进军南阳以肃清叛军和更始残部,其间纵兵劫掠,意外逼反邓奉。事后,邓奉被擒处死,吴汉则始终未被追究责任。
建武三年(27年),吴汉征讨刘永,围困刘永于孤城,致使城中粮尽,刘永被部下所杀。
建武四年(28年),鬲县五姓豪强反叛,吴汉怀柔招降五姓,不战而定。
建武五年(29年),吴汉南征董宪,连战连捷。转过年,穷途末路的董宪想找刘秀投降,被吴汉中途拦截斩杀,刘秀下旨奖赏执行将士。
建武十一年(35年),吴汉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由荆州入蜀,征讨公孙述。
第二年,经过几番鏖战,公孙述伤重而亡,其大将延岑开城投降。
进入成都后,吴汉族灭公孙述、延岑,纵兵大掠,烧毁宫室,残杀百姓。
刘秀听闻大怒,着重斥责其副将刘尚,不该行此不义之举,但也仅此而已。
通过上述事迹我们不难推断出以下三点:
一是吴汉绝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而是如邓禹所说“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二是吴汉对于主要敌人一概实行“斩草除根,破而后立”的原则,而刘秀从来都没有实际性地惩罚过他。
三是吴汉甘做刘秀手中的“利刃”,与皇帝的意志保持高度一致,主动替君主承担脏活累活。
到此,吴汉纵兵劫掠南阳的最深层原因就呼之欲出了——肃清敌对势力,消除潜在隐患,替皇帝承担恶名。

△吴汉
有人会很不理解,刘秀乃是一代开国明君,怎么能这么狠啊?
其实在当时这是没办法的事,所谓乱世当用重典,君主该狠不狠,现实就会给予其惨痛教训。
比如血洗成都,是为了打破公孙述根深蒂固的统治基础,防止其余孽再生叛乱。
结果在吴汉重点肃清的情况下,蜀郡守将史歆还是起兵谋反了,公孙述的余党若是没被肃清,当时势必会跳出来与史歆联合。
劫掠南阳也是必要之举,因为南阳是更始政权的创业之地,而更始政权是刘秀的仇敌,加之当地豪强众多,心思各异,就连邓奉这样的亲信都能随意翻脸,所以刘秀早有借机整肃南阳之心,对吴汉的行为自然是默许的。
吴汉在临终前对刘秀说:
“臣愚昧无知,只愿陛下慎重,莫要轻易行宽赦之举。”
后来的诸葛亮也很赞同这一原则,所以才会说: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综上,吴汉之所以会纵兵劫掠帝乡南阳,
从表面上看,是受制于军纪问题和缺粮问题;
进一步地看,是南北两派内斗产生的不良后果,北派欲顺势打压南派;
往最深处看,则是奉行“破而后立、斩草除根”的治世原则,是对帝王意志的领会贯彻。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关注,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