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他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有如下结论:
“然则其位序,县侯最高,都乡侯次之,乡侯又次之,都亭侯再次之,亭侯最低。”
显然他的观点是都亭侯高于亭侯。
但有些人持相反意见,比如曹仁因功由都亭侯转封为安平亭侯,算是一个典型的依据。
那么正确结论究竟为何?
下面让我们抽丝剥茧,徐徐道来。
一东汉的爵位大体沿袭西汉,分为王、公、侯三等。
正常情况下,王、公只封皇子,大臣最高封侯。
侯爵中又分为列侯、关内侯两类,而我们讨论的范畴正是列侯,简单理解就是有实实在在封地的侯爷。
既然有封地,自然有大小之分、位置之别,所以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对应着县、乡、亭这三级行政区划。

本文我们只讨论亭侯,比如在劝进曹操封公时,曹魏部分上表重臣的爵位是:
陵树亭侯荀攸、东武亭侯钟繇、清苑亭侯刘若、都亭侯王忠、昌乡亭侯鲜于辅、安国亭侯程昱、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国明亭侯曹洪、万岁亭侯韩浩、安平亭侯曹仁。
发现特殊现象没有?别的亭侯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亭侯却重复了。
不仅如此,遍览史书,汉末做过都亭侯的人比比皆是,吕布、公孙瓒、曹仁、贾诩、任峻、张辽、张郃、徐晃、李典等等,多到无法一一枚举。
难不成【都】也是一个地名,然后一大批人都被封在那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来了,都亭侯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只有明白都亭侯与亭侯的区别,才能准确地判断二者的高低。
二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最早并不是我们熟知的观赏性建筑。
比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主打军事用途,设有亭史。
到了秦汉时期,亭铺设到全国各地,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基层据点,设有亭卒两名,一名管内务的亭父,一名管捕盗的求盗。
按照秦汉的行政区划制度,大概十里设有一亭,十亭设有一乡,若干乡组成一县,若干县组成一郡。

郡有郡治所,县有县治所,都亭是指都邑中的传舍,也就是设在郡县治所城中的亭,这里的“都”不是地名,而是指大城。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都亭侯和亭侯的区别,即封地位置不同:
都亭侯的封地是在各郡县治所的亭,因而虽都称之为都亭,但其实并非同一个地方。
而亭侯则是封地位于郡县治所以外的亭。
那么,孰高孰低不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吗?
都亭侯的地位肯定高于亭侯,毕竟郡县治所属于大城,地位尊崇,城中百姓也更加富足。
如此说来,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三开头提过曹仁的例子,如果说都亭侯高于亭侯,那么为何曹仁因功由都亭侯转为安平亭侯呢?
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我们首先看看有没有这一回事。
《三国志》: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
仁言於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曹操平定河北后,攻略并州,围攻壶关时,曹仁立下大功,合并前功受封都亭侯。
《三国志》: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
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
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
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
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
……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后来,曹仁留守江陵,抵御周瑜,力挽狂澜,守城有功,曹操将他转封为安平亭侯。
如此看来确有其事,但这里注意,曹仁的爵位变更史家用的是“转封”,而不是“进封”。
顾名思义,“转封”大多属于平级调动,比如:
夏侯渊长子夏侯衡,由博昌亭侯转封为安宁亭侯;
荀攸之孙荀彪,由陵树亭侯转封为丘阳亭侯;
曹冲嗣子曹琮,由己氏公转封为平阳公;
钟繇由崇高乡公转封为平阳乡公等等。
而“进封”则代表爵位升阶,这一点就不必再举例了。
所以说,曹仁的案例并不能说明亭侯高于都亭侯,而是指向了一个新的结论——都亭侯与亭侯是平级的。
四那么有人又会质疑,曹仁既然是立功受封,为何封爵上只是平级调动?
这个现象其实很正常,因为曹仁的功劳不足以跨阶晋升乡侯,其中的要求是很高的。
比如,曹魏元勋重臣钟繇从亭侯升到乡侯,足足用了24年,同时还借了曹丕称帝的光;
即便宗亲大将夏侯渊生前也只是亭侯,哪怕他威震西凉,虎步关右。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通常是转封他地,在食邑的质量和数量上进行提升,从而达到奖赏的效果。
其实,在侯爵等阶相同的情况下,实际地位高低主要是看食邑多少,毕竟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差别。
《三国志》: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比如张绣投降曹操后,从平河北,封赏食邑累计达到2000户,为诸将之首,其他诸将的食邑都没有过千的,所以张绣爵位的实际地位自然是最高的。
当然食邑的质量也应是衡量爵位实际地位的标准之一,毕竟各地土地肥沃度和经济繁荣度总会有差别,但这一点不好量化,此处只作为次要条件讨论。
综上,我认为都亭侯也是亭侯的一种,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封地位置不同,都亭特指郡县治所城内的亭,而在爵位等阶上是平级的,不分高低。
若抛开理论,非要分出实际地位的高低,那就需要看食邑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多者为尊,质量高者为荣。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关注,在此感谢。
大杀四方
都亭侯就是没有采邑,从中央财政拨款发放俸禄,约等于低保[笑着哭]
焊武帝
一个“都”就说明一切,非得废话一堆还说错了,都就京城,没有食邑,由政府发发钱。如果有爵位加官职,那么可以领两份钱,一份是工资,一份是爵位补贴[得瑟][得瑟][得瑟]
甲骨文
大城里的居民也种地吗?如果封了都亭侯,那对应区域的居民交的是公粮吗?如果不种地还用交公粮吗?
暗影中的叹息
都亭侯没有实际封地,肯定不如其他亭侯,城里的亭说说好听,但没有封地你就不是土皇帝,干领分配粮而已
愚人码头
爵位一般都是字少的级别高
长烟孤城
都者大者城也
一壶浊酒喜相逢
县侯还有分大县侯、小县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