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将星云集,名臣辈出,一批新兴家族冉冉升起,影响着近二百年的王朝兴衰。
细心留意之下,人们往往会产生些许疑惑,那就是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在史书上没看到多少开国名臣之后。
难道说真的是富贵不过三代?
还是说情况并非如此?
不如我们来搜寻史书,看看这些开国名门在汉末到底还有几多人物?
1、邓芝【邓禹之后】邓芝,字伯苗,南阳人,蜀汉重臣、将领。
他是汉初大司徒、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之后。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三国志》
在汉初一众名门中,邓氏可以说是发展最好、恩宠最隆的一家——
历经东汉一朝,邓氏共计有封侯者29人,列三公者2人,大将军以下到二千石以上13人,二千石官员14人,列校官者22人,州牧和郡守48人,其余任职侍中、将、大夫、郎、谒者的人不计其数,整个国都没有一家能与之相比。
这恩遇的背后,自然离不开邓禹打下的良好基础。
邓禹为人淳朴忠厚,淡泊名利,讲求以忠孝传家,从不谋求私利。
他整顿家风,严教子孙,要求自己的十三名子女,人人都要掌握一门生存技艺。
汉和帝时期,邓禹的孙辈中还出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皇后邓绥,她在东汉的“六后临朝”中被评为最贤者,是后世被效仿的皇后典范,在史界有“皇后之冠”的美誉。
在邓绥的严格限制下,邓氏也成为东汉诸多外戚中,唯一没有专权乱政的,只此一点就值得大加称赞。

△东汉皇帝对照图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邓芝也不曾辱没邓氏的家风家学。
他早年迁居蜀地,默默无闻,但有著名的相者预言他日后必能身居高位。
后来刘备入主益州,偶然发现邓芝的才干,于是逐渐将他提拔起来。
邓芝也不负所望,任内严谨、廉洁、颇有政绩,于是又入朝任尚书。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去世,邓芝扛起外交重任,前往东吴重新结盟,深受孙权赏识。
建兴六年(228年),时任中监军、扬武将军的邓芝参加了诸葛亮的北伐,同赵云一道出箕谷佯攻诱敌。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令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后又督领江州。
延熙六年(243年),邓芝就地迁任车骑将军,后被授予假节。
延熙十一年(248年),涪陵国人杀都尉造反,邓芝率军讨平。
延熙十四年(251年),邓芝去世。其子邓良袭爵,后在晋朝官至广汉太守。
邓芝为将二十多年,赏罚分明,体恤士卒,因而深受信服。
令人十分敬重的是,他清廉节俭,不置私产,死后家中竟无余财。
如此良行正气不恰是邓氏家风的体现吗?
2、耿纪【耿况之后】耿纪,字季行,扶风人,曹魏官员。
他是汉初大将军耿况五世孙、大司农耿国玄孙、光禄勋耿秉曾孙。
刘秀在河北能逆风翻盘,上谷太守耿况功莫大焉。
因此刘秀也很大方,重赏了耿氏将门,耿况和他的六个儿子皆为高官显爵,显耀当世,为此《后汉书》都为耿氏单开了一章。
耿氏最有名的是耿况之长子耿弇(yǎn),官拜建威大将军,受封好畤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

△耿氏家族谱系图
耿舒、耿国,虽然没有长兄耿弇那么显赫的战绩,但也是汉初颇具才干的将领,均得以重用。
耿秉,耿国长子,官至征西将军,封美阳侯,他曾与窦固一同北击匈奴,燕然勒石,大胜而还,遥敬西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耿夔,耿国次子,官至度辽将军,封粟邑侯,他长年镇戍北疆,多次击败匈奴、鲜卑、高句丽、羌等胡人。
耿恭,耿广之子,官拜戊己校尉,死守西域,坚毅憾世,被誉为“节过苏武”,为东汉日后再次开拓西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基础。
耿氏从开国到汉末,共有大将军2人,将军9人,九卿13人,驸马3人,列侯19人,中郎将、护羌校尉以及刺史、二千石官员数十近百人,不愧为显赫将门。

耿纪是耿秉的曾孙,少有美名,深得曹操敬重,后在曹魏官至少府。
他得知曹操将要篡夺汉室,于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起兵反叛,未能成功,耿氏惨遭灭族,唯有耿霸一脉的耿弘侥幸存活。
纪以操将篡汉,建安二十三年,与太医令吉平、丞相司直韦晃谋起兵诛操,不克,夷三族。
于时衣冠盛门坐纪罹祸灭者众矣。——《后汉书》
耿纪可谓是虽败犹荣,在曹操明显势大的情况下,还敢为没落的东汉王朝赌上性命,耿氏也算对得起皇室的恩遇了。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名门望族受到此事牵连,获罪被杀者众多。
这不禁令人感慨,那些名门望族正是在无休止的政治风波中不断起伏,直至走向衰落。
3、冯熙【冯异之后】冯熙,字子柔,颍川人,东吴官员。
他是汉初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之后。

△冯熙
冯异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七,和征南大将军岑彭是唯二建方面之号的大将,是消灭赤眉、平定关中的首功之臣。
他为人谦谨淡泊,即便屡屡陪伴刘秀克服时艰,却从不与人争功,因而有“大树将军”的雅号。
其后人冯熙曾出使蜀汉,为刘备吊丧,出使归来后,迁为中大夫。
吴书曰: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熙字子柔,颍川人,冯异之后也。
后出使曹魏,魏文帝曹丕让同出颍川的陈群以重利笼络冯熙,冯熙不为所动。
然而曹丕并不死心,将冯熙扣押,不予放回。
冯熙为了不辱使命,想要用刀自尽,但被人拦下,未能如愿。
孙权听闻冯熙的遭遇,不禁垂泪说:“这与苏武何异?”
冯熙自此再也未能返回吴国,最终竟在魏国去世。
4、马腾【马援之后】马腾,字寿成,扶风人,汉末军阀。
他是汉初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之后。
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也。

△马腾
凭马援灭隗嚣、平陇西、击乌桓、征交趾的功绩,足以跻身云台。
但是,马援之女是汉明帝的皇后,为了外戚避嫌,这才未入云台二十八将。
天大的富贵也经不住时间的侵蚀,开枝散叶更会不断稀释对子孙后代的荫庇。
马腾的父亲就是众多没落子弟的写照——
他曾为天水兰干尉,后来丢了官,便留居陇西,与羌人为邻。
因为家里穷,娶不起老婆,所以娶了羌女为妻,生下马腾。
所以马腾这一脉的身上混有羌人血统。
5、来敏【来歙之后】来敏,字敬达,南阳人,蜀汉官员。
他是汉初开国名将太中大夫、征羌侯来歙(xī)之后。
来歙是击败隗嚣、平定陇右的主导者,其重要性就好比冯异之于关中,岑彭之于荆南,要不是遇刺身死,也定能在伐蜀战役中大放光彩。
由于来歙是刘秀的姻亲,也是为了避嫌,这才没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
但凭借来氏与刘氏的关系,来氏在东汉政坛发展得不错。
来敏的父亲来艳,在汉灵帝时期两次出任司空。
来敏的姐姐嫁给了太尉黄琬,而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
凭此亲戚关系,董卓之乱时,来敏的姐姐带着来敏入川避祸,投奔刘璋,受到刘璋的优待。
来敏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训诂学,因而刘备入川后,任命其为典学校尉。

△来敏
后来刘备登基称帝,立刘禅为太子,任命来敏为太子家令。
刘禅继位后,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
诸葛亮北伐时,想请来敏担任军祭酒,但来敏乱说话的毛病犯了,口出狂言而被诸葛亮免官。
诸葛亮去世后,因为来敏出身名族且是东宫老臣,所以得以起复。
但来敏乱说话的毛病始终不改,仕途也因此起起伏伏,最后任命他为执慎将军,以警示他不要再乱说话了。
如此狂傲自我的来敏竟然活到了97岁,成为三国名臣中寿命最长者。
6、窦辅【窦融之后】窦辅,扶风人,曹魏官员。
他是汉初大司空、安丰侯窦融之后。
窦融在新末据守经营河西,被推为河西五郡共主,后向刘秀献土并助力击败隗嚣,深受刘秀赏识。
灵帝时,窦融的玄孙大将军窦武辅佐朝政,与陈蕃谋划铲除宦官,泄密失败,兵败自杀。
会表卒,曹操定荆州,辅与宗人徙居于邺,辟丞相府。
从征马超,为流矢所中死。
——《后汉书》
窦武的孙子窦辅当时只有两岁,在亲信的帮助下,诈死才得以逃脱,之后潜伏在零陵。
后来窦辅在桂阳举孝廉,被荆州牧刘表征辟入仕。
刘表死后,曹操夺取荆州,窦辅被迁居到邺城,变成曹魏官员。
后随曹操征讨马超,不幸中流失而亡。
窦氏显耀一时,本该荫庇子孙,但窦辅不但没能得利,反而险些夭折,最后死里逃生,却又死于战场。
由此不禁令人唏嘘,即便生于名门望族,命运依旧是难以捉摸的。
7、伏寿【伏湛之后】伏寿,琅琊人,汉献帝皇后。
她是汉初名臣大司徒、不其侯伏湛之后。

曹操篡汉之心日渐昭然,对汉献帝逼迫尤甚,伏皇后心中恐惧,便写信给父亲伏完,欲密谋铲除曹操。
然而到了建安十九年,这封密信泄露,曹操大怒,伏寿惨遭杀害,其所生的两个皇子以及伏氏亲族数百人皆被处死,母亲盈等十九人被流放到涿郡。
伏氏灭族后,不其侯国也被废除。
总的来看,开国名臣之后在汉末还是普遍存在的,但能青史留名的人物确实不多。
如此也直观地体现出富贵不过三代,所言不虚——任何名门望族的崛起都具有偶然性,而其最终走向衰落却具有必然性,差异只在于时间长短。
究其具体原因,我认为比较关键的一点在于,权力斗争是永无休止且严酷惨烈的,任何家族都不可能代代产生旷世之才以赢取每一轮变局,因而富贵再多也注定会消磨殚尽,即便能撑过三代,也难以扭转下滑的趋势。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头条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喜欢,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