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死。
此时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王朝运转了25年,1368年正月四日,朱标被册封为皇太子,此后的这些年里,他是作为大明王朝的帝国继承人来培养的。
朱元璋在他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他希望他的儿子有朝一日可以继承他的皇位,通过仁政让大明王朝平稳运转。朱元璋想到了很多,甚至给他的子孙想好了字辈。
朱元璋是个掌控欲极强的人,他希望他可以掌控这个帝国的方方面面。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他选好的帝国继承人,竟然在他前面早走一步。除了丧子之痛,朱元璋还得面对一个难题,帝国的下任继承人怎么选?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朱元璋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
你说为什么不选朱樉?
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他是首藩,封地西安,他被册封为秦王,但是他做的事情,着实让朱元璋失望。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亲自写的《御制纪非录》里,就有对于朱樉的痛斥。
注意这个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年,那时候朱标还在世,等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了,朱元璋曾经这么痛斥朱樉,所以也不太可能把皇位传给他。
朱元璋希望大明王朝可以长久,所以他选朱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至于朱棣,其实更不可能,就算朱棣再英明神武,但是大明王朝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棣前面可是有二皇子,三皇子,如果跳过了这两位,传给了四皇子朱棣,那大明王朝的皇子之间的争斗得更激烈。
朱元璋一个从腥风血雨中走出来的皇帝,他很明白,传给朱棣可能造成的后果。嫡长子继承制,正是为了尽量避免皇子的骨肉相残。
一些史料上说朱元璋有意于传给朱棣,如果你相信了这种史料,你想想朱棣为了抹去建文朝的存在,他还搞出来的洪武三十五年的事。
对于史料的辨别,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书人的立场,以及朝代史的特殊性。朱棣靖难起兵,后来当上了皇帝,他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获得的皇位,所以在一些史料的辨别上,你就得考虑朱棣的立场。
这种有意于传位给朱棣的史料,从我个人的分析看,更像是,因为知道了朱棣通过靖难起兵当上了皇帝,为了他皇位的正统性,而加上去的。别忘了,《明太祖实录》,是改版过的。
那朱元璋传位给朱棣的可能性很小,那后面的那些皇子的可能性更小。如此一看,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其实是有他的道理的。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死了。所以,既然不想选儿子,那朱允炆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选择。
更何况,朱允炆颇有他的父亲之风,也属于施行仁政这一类。
朱元璋的统治,臣子的神经是比较紧张,百姓的日子也不轻松。
朱元璋自己也明白这点,有个历史的细节是“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
说明朱元璋其实也意识到了有了锦衣卫的监视,很多人日子都过得不安宁。
再看看朱允炆,从《明史》的记载看,聪慧好学,而且非常孝顺,14岁时,朱标病了,他就特别懂事地照顾朱标,昼夜都在照顾自己的父亲。你说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孙子那么孝顺,他会不会很宽慰?
朱元璋的性格中,那点温柔,大多给了亲人,而且因为朱元璋的亲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接连离世,让他特别渴望亲情,看着朱标和朱允炆的这种父慈子孝的场面,再看看那些不争气的儿子,这种内心的落差,只有朱元璋自己懂。
朱标死后,朱允炆居丧毁瘠,朱元璋说了句,“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人就怕对比,通过朱元璋的不争气的儿子的衬托,朱允炆在朱元璋的心里,好感度又提升了。
再加上朱元璋对于朱标的感情,他也会把这种感情的一部分投射到朱允炆的身上,然后更加喜欢朱允炆。
所以,从细节的分析看,其实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不能从已知的结果,靖难之役的结果,去全部否决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合理性。毕竟,朱元璋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史料参考:《明史》《明实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
霸王龙
因为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不是朱标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