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有四位开国将军与毛主席的关系极好,而且极度信任毛主席的决策。可以说只要是毛主席的命令,就算会损失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做起来也是在所不辞。为了维护毛主席的名誉和形象,他们同样不惜自己主动担下责任,即便是会让后世的人指指点点。
这四位开国上将,他们都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也是赤胆忠心的革命者和英雄。在那些危难时代,正是多亏了他们的鼎力协助,才使得毛主席以及他所领导的党和武装能够挺过难关。
许世友:毛主席的忠实卫士要说对毛主席的忠诚方面,许世友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一位。他年轻时就进了少林寺,后来因为打死了一个地主家的恶少,从此便当了兵,辗转几圈来到了红四军旗下。
在红四军期间,许世友与张国焘交往甚密,两人感情很好。但在草地分兵,以及南下路线总失败的情况下,到了延安,许世友也能明辨是非,与张国焘划清界限。可政治斗争没有这么简单的事,由于此前和张国焘的关系,许世友在抗日军政大会上被许多人批评过,而许世友的一切反驳,则被他们认为是“不服管教”的匪气。心直口快的许世友当场被气得吐血,后来一气之下私自串联其他干部准备离开延安独走。
但,许世友的私下行动被人发现了,他本人再度被关进了窑洞,许多人都说要枪毙他。这时的许世友,在外界不知情的人看来一定是个危险分子。但毛主席却只身前往了这个“危险分子”所在的牢房,用真诚和信任感化了他,许世友当场跪下决心效忠。此后,许世友也成了为数不多的,能带着枪与主席见面的人物。
在主席的晚年,为了力挽狂澜,主席决定进行一次突然的南巡之旅,而根据之前得到的情报,主席此行恐有危险。这时候,唯一能让主席可以信得过,并且有充足战斗力能解决冲突的,也还是许世友将军。
在许世友将军的回忆录里,他完全不像过去延安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看好张国焘,反而对其评价很低。从前在苏区共同工作的时候,他就觉得张国焘过度用力去树立个人威信了,搞内部政治有一手,但论行军打仗却要依靠部下。这种情况下,他一旦出错,手下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听从命令。即便首脑再怎么,精明部队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相对的,主席担任军委期间,虽也要求令行禁止,但对各级的意见也都普遍持开放态度。私下谈话也不夹枪带棒,待人温和。
许世友一直认为,军人就应该做好自己军人的本分,越矩从政很危险,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杨成武:心怀百姓的军中赵子龙与许世友将军不同,杨成武与主席的关系常常发生在战场的前后两端。杨成武将军从小15岁就参加了革命,17岁就当了团级政委,在井冈山上也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型干部。青年时期,杨成武的学生气还相当重,特别崇拜毛泽东,几乎是言听必从。
长征时期,杨成武展现出了他善于战斗的一面,血战娄山关、飞夺泸定桥、争渡乌江等战役都是由他来作前锋。尤其是飞夺泸定桥,杨成武的红四团,创造了24小时高速行军二百四十里的记录,勇冠三军。
到抗日时期,杨成武力拒日军,打出了“黄土岭大捷”,并击毙日军所谓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在漫长的抗日斗争中,日军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每每遇到要打败仗,杨成武总是那个最心疼百姓的将领。总要求带着百姓一起走,因此在民间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在八宝山公墓内,除了周恩来总理之外,当年来参加杨成武将军追悼会的群众数量是最多的,直到今天也常有群众前来吊唁怀念。
到建国后,和许世友将军类似,在主席1967年的南下视察中,也杨成武担任了毛主席的贴身保镖。在军中,只要提到杨成武的名号,有时候就可以解决很多事。
陈士榘:风浪中不动的顽石在过去几十年前的风浪中,往往许多人的命运都如雨打浮萍般沉浮不定,但在那一众老资历的人里,陈士榘大将却是被毛主席保护的最严密的一个。这与毛主席对他的绝对信任脱不开关系,而这信任也并非是一天养成的。
陈士榘与毛主席的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秋收起义时期,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紧紧跟在毛主席左右,是上井冈山的第一批红军。按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说要有山头的话,那你陈士榘就是跟我一个山头的,老井冈山山头的!”
从土地革命打到解放战争,陈士榘从来都是紧随部队左右,战绩辉煌、资历老,甚至有人评价说,陈士榘和粟裕两名大将,是最有资格竞争一下元帅衔的。
但正是因为这些硬关系,陈士榘在军中的声望却不太高。比如在淮海战役中,为了歼灭黄维,华野派出了陈士榘分兵去帮忙。但这个“救兵”到了之后却开始向中野伸手“要指挥权”,一时间起了纠纷,只能由邓小平来缓解一下双方矛盾,不过好在双堆集战役的结果是好的。
另外则是此前的鲁南战役期间,华野当时求胜心切,粟裕和陈毅也认为先碰一碰整编74师比较好,可以扩大根据地。但陈士榘却坚持反对,见陈粟二人不理解他,他就越级上报军委,这让陈粟两人很是难堪。当然,鲁南战役的结果仍是大获全胜,但这也暴露出了华野的问题:八路军和新四军仓促整合,互相之间的指战员缺乏默契,尤其是资历较浅的粟裕很难指挥得动人。
建国后,陈士榘被果断放到了工程研究领域上,专注两弹一星项目建设。在社会动荡初期,即便埋头科研,但陈士榘也无法避免地遭到了冲击,但在1968年2月10日的一场军代会上,主席为他“站了台”。
当时的情况是,主席与林接见各部队代表,本应由两人共同在主席台讲话。陈士榘扶着主席上去之后便打算下台,谁知主席双臂反抓一用力,将陈士榘给带到了自己和林的中间。这幅景象被记者们拍了下来,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去招惹陈士榘的工程研究工作。
当然了,虽然有主席的保证,但陈士榘对外面的动静也是心里有数的。再加上两弹工程与军旅生活不同,要与各色各样的人平等沟通,长期相处下来,这也反向磨炼了陈士榘的心性,等两弹项目成功完成,陈士榘的为人也变得谨慎开阔了不少。
萧劲光:第一任海军司令,主席的学生萧劲光与主席的关系亦师亦友,同样是忠心无比。在红军时期,作为少数在苏联留学过的青年人,萧劲光往往会被委以重任。在他刚回国的时候,毛主席尚处在队伍核心位置,安排了他去筹建红军大学。
后来被抽调到了红五军团任政委一职时,萧劲光在黎川和浒湾之战吃了败仗,而且很不巧,他正是按照李德的要求一板一眼进行的作战。或许是为了推卸责任,李德博古等人竭力要将战役失利的责任全部压在萧劲光一人身上。毛主席当时认为,这并不算什么大错,吃个败仗而已,撤职处罚已经相当严重了。但谁知李德博古竟非要把事情闹大,要求枪毙了萧劲光。
那一段时间,主席被排挤出了部队领导层,对此也是后知后觉,还是多亏了邓颖超跑来提醒,毛主席才下定了决心去高喊枪下留人。
经过毛主席的介入,萧劲光的死刑才变为开除党籍军籍,但仍要蹲5年牢。
遵义会议后,经过主席和周总理的讨论,又再度将萧劲光放了出来,这份恩情,让萧劲光记了一辈子。
1949年,前半年,战火还未散去,但也胜局已定。毛主席为了新中国的海军未来,特地用一封急电把身处前线的萧劲光给叫回了北京,并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这可是个重大职位。
毛主席逝世后,萧劲光也是悲伤异常,在他的心里,毛主席对他有再造之恩,但自己却没能一直守在他身边多久。见萧劲光悲伤过度,毛主席的警卫李银桥决定将主席的信件压几天再给他看。
这封信,直到一个月后才由李银桥亲手交到萧劲光手中,信中展露出了一个垂危老人的临终遗愿。
“我亲爱的老朋友萧劲光,我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时常想起和你在延安的岁月,我很挂念你,也不知道你忙于工作,什么时候能来看我,你已经许久没有来看望我了,如果你很忙,也希望你能抽出时间来看我。”
萧劲光由于忙着海军工作,很长时间都没有到过中南海访问毛主席,毛主席还是希望能在生前多见一见他,可看到信的那一刻,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主席已然逝去,萧劲光看完信,也是一脸的泪水滂沱。
站在时代的风雨中,很难说到底谁会留下,还能留得长久。有的人注定会是某个时代的灰尘,但转眼间这些平凡人可能就会变成青山。短短数十年革命与解放,缔造了能与全世界强国,都有一战之力的伟大人民军队。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能就是这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法宝。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