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地步,面对汪洋大海,可能总会有人生出汪直一样的想法。我们看看哥伦布、麦哲伦的生平,会发现汪直和他们可以算作同时代的人,可惜大明王朝实行严苛的海禁:片帆不得入海!
汪直应该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根据记载他“少落魄,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所以当汪直加入到走私事业当中时,很快便风生水起。双屿港逐渐是当时东亚最大的走私贸易港,话事人是李光头和许栋,汪直和许栋是老乡。
汪直的业务是把生硝、硫磺和丝棉之类的土产运往日本、泰国等地。1543年,汪直第一次抵达日本种子岛。当时日本正在爆发诸侯混战对各类军火需求旺盛,汪直迎来了事业旺季。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双屿港的走私商和海盗被明朝总督朱纨率领军队剿灭。李光头等人在福建被擒杀,许栋逃到广东后不再返回浙江沿海(一说在广东为明军所擒,但据考证发现被擒获海贼名单中并无许栋,应为明朝官军冒功所致,并且《日本一鉴》记载是后来在台湾盗伐木材而被高山族人杀死)。汪直便自立为船主,以金塘岛马迹山为据点,收拢海商、海盗残部。
汪直成为老大之后,对手下的海盗进行军事化管理,对日常作息和出行打仗全部颁布了严格的纪律,一改昔日海盗们的闲散作风和土匪习气,并且竖起了大旗号称为“五峰船主”。汪直成了大明朝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这个刺实在难拔。
汪直手下的海盗战斗力很强悍,经常打得官军抱头鼠窜。不过有能打的,这人叫俞大猷。嘉靖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锐舰队奇袭汪直老窝烈港,一场硬仗打下来,汪直一看势头不对,立刻逃跑。
汪直逃跑后在日本萨摩州松浦津上岸,轻松扎下了地盘。此后军队装备迅速扩张,更给自己起了名号“靖海王”,后来也叫“徽王”,占住的地盘也叫“宋国”,大摇大摆在日本称王称霸。
对占了日本土地的汪直,各路日本诸侯们,那真是又惊又怕,逢年过节都过来送礼,生怕惹这大魔头生气。日本沿海各路倭寇团伙,那更是争着跑来献殷勤,求这财神爷带着去中国沿海发财。汪直是汉奸?说这话那是抬举了日本人。
汪直此时的实力达到巅峰,他在极盛时期可以号令十万之众,随从就有两千多人,汪直出行的派头都看得日本诸侯心痒痒,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
对于北京的明帝国中枢来说,这是大海盗头子,是东南沿海倭乱的根源。而且大海盗头子投降还是带条件的,要求朝廷开放海禁。是同意他的要求开放海禁,还是宰了他?这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宰了汪直。于是,浙江巡按王本固诱捕汪直下狱。
汪直还祈求皇上开放海禁,并承诺“效犬马微劳驰驱,愿为朝廷平定海疆。”然而嘉靖皇帝最终下令枭首示众,搅动整个亚洲海面的海上霸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临刑前,汪直感叹: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一语成谶!汪直死后,他手下的海盗和倭寇,失之约束,东南的倭患更加严重。明朝严厉的海禁政策,不仅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还迫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造就了汪直个人与大明王朝的双重“悲剧”。汪直固然是一个海盗,也造成了危害,但他看清了海禁政策的危害,终生追求开放海禁,可以算是一个有理想的海盗!
参考:《汪直:从海商到海盗》、《中国海盗史》、《明清时代的海盗》、《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15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