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及殷墟遗址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王朝传承过程

翁卫和说古史 2024-08-02 16:57:33

通过遗存与地上资料可以吻合互证:

三星堆是早夏王朝遗址

安阳殷墟是早殷王朝遗址(商汤王天下的首都)

例如:夏王朝所封殷人商侯冥为水官,殷王朝殷冥郊庙(重屋)在殷墟M 54遗址。

殷王朝在郊庙记录下祖先为夏水官的事迹。

殷墟“花园庄M54号墓”与殷墟“王城遗址”探索

殷墟王城遗址“宗庙区”的探索

殷墟王城遗址是殷人历史的重要记录,清晰地展示了殷人、商人以及殷商王朝早期的历史。该遗址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1. 宗庙区:位于王城的南部(前方)。

2. 宫殿区:位于王城的北部(后方)。

整个王城由防御沟和背靠洹河的天然地理优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结构。现阶段主要探索的是宗庙区。

值得注意的是,宗庙区并没有墓葬。过去被认为是“妇好墓”或“54号大墓”的遗址,其实是殷王朝修建的宗庙。殷商王朝的布局是“前庙后寝”,其中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而寝是王室居住的地方。在古代王朝社会中,庙的地位高于寝,庙中藏有祖先的神主和衣冠。

宗庙是殷王朝宣扬其功业的重要场所,出征、丧葬、婚嫁、生育及重大国事、家事等都要到宗庙进行祭祀、占卜,祈求祖先的保佑。

天子七庙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天子有建七庙的资格,分别为四亲庙、二祧庙和始祖庙。四亲庙指的是父、祖、曾祖、高祖;二祧庙指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始祖庙指炎帝或黄帝。

结合出土资料和文献记录,殷商王朝的“天子七庙”如下:

1. 四亲庙:父(癸)庙、祖(冥)庙、曾祖(相土)庙、高祖(契)庙

2. 二祧庙:契父(帝喾/辛妃)庙、契祖父(少昊)庙

3. 始祖庙:血脉始祖(黄帝/戊妃)庙

主要遗址与推测

1. 花园庄M54号遗址:被认为是汤王的“祖庙”——冥庙遗址。冥是殷人六世祖,作出重大贡献,被视为与天帝、日月星辰同辉的存在。遗址出土的铜钺上刻有“冥方”铭文,释意为“殷冥有方”。

2. 汤王高祖庙(契庙):尚未发现。契为殷人的高祖,是殷族的开国者,其庙址应位于宗庙区的正中位置。

3. 小屯M5号遗址:被认为是汤王的“祧庙”之一——辛妃庙遗址。简狄是殷人的源出之母,其地位尊崇,故庙址设在最靠近王城寝区的位置。遗址出土的“司辛妃”鼎,释意为“伺辛、伺妃”之鼎。

4. 武官村M260号遗址:被认为是汤王的“始祖庙”——黄帝庙遗址。黄帝为殷人的血脉始祖,故庙址位于殷王陵区与王城遗址区之间。遗址出土的“司戊妃”鼎,释意为“伺戊、伺妃”之鼎。

殷首王定都建庙遗址及其他殷王数迁王都遗址探索

根据出土资料及文献记载,我们大致推测出殷首王子履(汤)所定王都遗址所在及其他殷王数次迁都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该图为暂时拟定,若有新的证据出现,将另行修改。)

殷墟花园庄M54号遗址的正确解读

坑之概况(“重屋”地下部分)

花园庄M54号遗址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口长5.04米,宽3.23-3.3米;坑底长6.03米,宽4.15-4.4米;坑口距地表1.1米,坑底距地表约7.3米,方向为0度。坑内填土为“红褐色杂黄白斑点的五花土”(五花土即五色土,是五帝之色,有五帝崇拜色彩,是古代特殊的填埋方式)。

坑底四周有经夯打的熟土二层台,南高北低。南部二层台高1.87米,北部二层台高1.65米,二层台平均宽约0.8米。墓底中央偏东处有一长方形腰坑,长1.08米,宽0.62米,深0.7-0.85米,其底部北高南低。该坑中部向东与一长方形浅坑相连。

坑之“内景”

1. 木屋和棺:坑内有一椁(实为木屋),椁内有一棺,棺内放有一具尸骨不全的遗骸(他即是庙主·冥)。

2. 木屋结构:椁用木板搭建,虽已腐朽,但板灰痕迹仍旧清晰。椁长3.82米,宽2.2米,高1.65-1.87米。顶层由21块东西向的木板组成,木板宽0.18-0.26米,厚约0.05米。南北两端的木板各有一半架在南北二层台上。椁壁板在四角处采用榫卯方式结合。

3. 漆饰:椁盖(屋顶)髹漆,以黑漆为主,兼用红漆与黄漆。椁底(屋底)由11块南北向的木板铺设而成。南北两端的下面各铺1块东西向的枕木。

4. 棺的细节:木棺位于椁室中部偏东,长2.45米,南宽0.7米,北宽0.85米,高度不详。棺盖髹红漆,花纹精美,以夔龙纹(帝喾图腾)和鱼纹(帝禹图腾,夏后人追认禹为夏帝,故棺饰鱼纹意为冥继承夏禹治水之志)为主。

5. 金箔装饰:棺盖四周饰有金箔(金是夏王朝的象征,冥为夏水正,勤于职、死于水,夏王朝赐其棺饰为金,以昭其功)。

6. 朱砂铺底:棺内底部铺满朱砂,这是华夏民族的宗教信仰。

7. 遗骸状况:棺内之人为男性,头向北,俯身直肢。人骨保存欠佳,只残存头骨、四肢骨及部分盆骨,余皆成粉末。

8. 殉人和殉犬:墓内殉人15人,殉狗9条。这些殉人及犬不仅是陪葬,更重要的是作为宗庙守灵人和守护犬而存在,守护庙主遗骸或灵物。

9. 青铜礼器:主要放在棺椁之间的南北两端。鼎放在北端(殷人尚北,以北为瑞,故鼎放在冥的头边),方尊、方斝、方彝、甗、罍、盂、觚、爵等大多放在南端(这些是夏王朝封赏之器,陈设于王方,即南方)。

10. 青铜兵器:大部分放在椁内棺外的东西两侧。

11. 玉器:大部分放在棺内,璧、戚等放在墓主上身两侧,龙形饰放在墓主背部,玉管放在胸部及腹部。

12. 陶器:如将军盔、罍放在椁内北端,其余被打碎放在填土及二层台内。

13. 贝类:放在墓主身下,象征生殖崇拜和祈求后代繁荣。

14. 铜钺:出土铜钺7件,其中一件与“妇好墓”铭文相同或相似,表明墓主生前可能是一位高级军事将领,拥有征杀六方的权力。

综上所述,M54号遗址是冥庙遗址,展示了冥在殷人中的重要地位和其庙宇的复杂结构。

殷首王定都建庙遗址及其他殷王数迁王都遗址探索

根据出土资料及文献记载,我们大致推测出殷首王子履(汤)所定王都遗址所在及其他殷王数次迁都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该图为暂时拟定,若有新的证据出现,将另行修改。)

殷墟花园庄M54号遗址的正确解读

出土铭文释

花园庄54号宗庙的主人是殷冥,即殷人六世祖。

1. 《竹书纪年》记载:夏少康十一年,任命商侯冥为水正(水官),使商侯治理河流。水利自古就是农业的命脉,所以管理水利工程的水官对王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职务。

2. 《展禽论祀爰居》记载:冥勤于职守而死于水患,被后世奉为水神,称为玄冥。

结合文献和宗庙遗存可以看出,冥勤勉务实,因治水而殉职,在夏少康时期得到高褒奖和赏赐。冥死后享受超越诸侯等级的墓葬礼制,成为殷族的重要先祖,被后世尊奉为水神、玄冥。

花园庄M54号遗址出土的一件带铭大铜钺,详细记录了冥所处的时代、身份及职务等信息。

出土遗物释

1. 六把铜钺:赐弓以“征”,赐钺以“杀”。54号遗址共出土六把铜钺,说明冥有“代天子、伐六方”的军事征伐大权。

2. 铜手:考古报告中称其为“手形器”,形如人右手,但比正常成年男人的手要小。手臂处为空心,内有木质残留。手形器摆放在冥的左腿骨旁,可能是象征冥为殷人的无敌之手。

3. 牛尊:牛身饰有虎图腾标志,说明其为夏王朝封赏之物,是王朝特别器重冥的表现。

4. 勤职战死:冥的尸骨有多处伤痕,表明他因水利而战死。尸骨上的伤痕表明冥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中阵亡,是铁血战将的象征。

5. 金箔贴棺:冥棺内有大量的朱砂和125片金箔。金箔的使用表明冥在夏王朝时期立下大功,受到超规格的“王级”礼遇。

6. 俯身成神:冥的遗骸以俯身姿态葬于地下,象征他掌管冥界、地府。殷祖冥即是玄冥、玄神、冥神、冥王等“神话故事/传说”的人物原型。

7. 流芳百世:冥的遗骸上嵌有花椒,象征着“流芳百世”。花椒不仅用于防腐,更象征着芳香传世,寓意冥的功绩将世代流传。

结论

通过对花园庄M54号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殷人的宗庙文化和先祖崇拜。冥作为殷人六世祖,不仅在生前为水利事业立下卓越功绩,死后也被后世尊奉为水神,享受超规格的礼遇。其遗址出土的丰富遗物,不仅展示了冥的生平与功绩,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殷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论殷人“墓”与“宗庙”的区别

殷墟遗址中的[小屯M5号]、[花园庄M54号]、[郭家庄M160号]、[五官村M260号]等遗址,并不是所谓的“大墓”,而是殷人的宗庙遗址。要确定这些遗址是宗庙还是墓葬,首先需要了解两者的特征和区别。

不同时期宗庙的称呼

• 夏代宗庙称为“世室”

• 殷代宗庙称为“重屋”

• 周代宗庙称为“太庙”

殷“重屋”的“重”意为“重复”或“双重”,即地上有一屋,地下还有一屋。

通过这些特征和区别,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辨认殷墟遗址中的“重屋”和“墓”。殷墟中的宗庙遗址不仅是先祖祭祀的重要场所,也展示了殷人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0 阅读:25

翁卫和说古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