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懒人”改变世界,而是科技改变生活!

闲蛋黄 2023-06-22 18:13:58

有人说是懒人改变了这个世界,好像挺有道理的。懒的打水了,发明自来水;懒的洗衣服了,发明洗衣机;懒的爬楼梯了,发明了电梯;懒的走路了,发明汽车;懒的计算了,发明了计算机……

“懒”的终极定义

其实不是“懒人”推动社会进步,而是科技!发明家将一些简单的、耗时的体力劳动,抽象出规律用机械等装置替代,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让生活更轻松,更便利!

科技以人为本,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便利”的过程。法国人并非人人都是葡萄酒专家,中国人也不是人人都是厨艺高手。葡萄酒这么多年教育消费者是失败的,新瓶装旧酒,换一个品牌,消费者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花冤枉钱?谁能制定一套标准,让消费者购买的放心,谁就能获得“懒人”的认可!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高铁,人类一次次地挑战速度的极限,同样也开括我们的视野;家用电器把家庭主妇从厨房解救出来,同样提升了在家庭中的地位。

“宅经济”是未来经济

“宅经济”就是“宅”在家里,足不出户创造经济价值。显然,这一切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宅经济”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人们足不出户,借助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如外卖、线上网购、生鲜电商、移动直播、上门服务等。当然,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懒人”付出金钱,社会通过上网设备、通信网络和物流配送等环节之间的配合来实现线上活动。

社会老龄少子化加剧“宅经济”,大家庭变成了三口之家或者空巢青年;疫情带来的“宅生活”,又助推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旅游等新消费场景形成。由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宅经济”不断改变。

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实这也揭示了品牌发展的金科玉律,先有需求(懒人要求),再有产品或者服务。

很多消费者斥巨资去看演唱会、看比赛,不仅仅是为了听音乐或看偶像,也是为感受一种集体的欢呼,“氛围感”其实很重要。为什么弹幕去B站发体验感更好,刷抖音小视频更有劲就是这个道理,人多热闹有氛围感。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比较高级的层级,当消费者已经满足了生理、安全、情感等多层级的需求后,也会在家庭场景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比方说,不能出去喝下午茶,就想在家中自制咖啡和甜点(烘焙材料就可以上链接);不能去饭店吃饭,也想在家中搞些新菜谱(半成品和冷藏产品可以上链接)。

需求无处不孕育商机,一些科幻的想象已经转化为现实的场景:

日本公司发明的自动叠衣机,好看是好看,不过太占地方。

美国公司推出了新一代的叠衣机器,就小很多,平铺就能开始工作。无论是衬衫、T恤、还是毛巾,机器都可以智能识别服装类型和尺寸,并将它们叠成相同的大小。

有人会说,我自己两三分钟能完成的事,干嘛要花几千块钱去买个机器?就像中国家庭不怎么用洗碗机一样,一来我们经济没达到那个生活水平,二来我们也没懒到那个程度。

脑洞大开的日本人在发明上不遗余力,早早发明了可以坐着的自动洗澡机。多年后机器升级,发明了躺着的自动洗澡机,而且还带有汗蒸、芳香SPA、烘干等功能(敬老院不知道啥时候能用上这个高科技)。

四个麻省理工MIT的小哥,还发明了一个全自动化的迷你厨房spyce。点菜可以用APP,厨房工作人员只需将配好的材料倒入锅内,炒锅就会自动加热,通过充分的翻转进行烹饪。每份料理在3分钟以内就能完成制作,然后简单暴力地倒出来(自动炒菜机嘛,中国也有)……

世界在变,是变得更美好,懒人更有福了吗?千人千面吧,就像齐秦唱的那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0 阅读:43
闲蛋黄

闲蛋黄

奇闻异事名人传记,传播正能量,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