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故事:“你叫法达,却何曾达法”

槽点点 2023-11-26 12:35:10

法达第一次见到慧能,慧能开口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心里一定藏着什么东西。”

“我是江西洪州人。七岁出家,曾经闭关阅读大藏经,胸中装有万卷经书。仅《法华经》一部,我至今已持诵三千多遍了!”

说着,法达的头又仰了起来,很为自己的用功精进而骄傲。

慧能说:“你倒是精进用功,如果你诵过上万部经,并且领会了义理,那你可以为我之师。但是,你却因念了三千遍《法华经》而骄傲自大,似乎太天真了,天真得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慧能在一只空碗里倒满茶水说:“唉,这只茶碗,不知盛过几百几千几万次茶水,它可曾品出茶的滋味?”

“印《法华经》的毛刷子,看经的遍数何止万记,却未曾见它成佛!同样,像你这般傲慢的模样,再念一百万次也没有用!”

法达不由垂下了头。

慧能继续说道:“僧人顶礼,不仅仅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为了折服自己的‘我慢’之心。因为,出家人心中一旦存留傲慢的习气,‘我执’不除,便无法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你只是口头上念诵佛经,而不明了经典的意义。”

六祖慧能品了一口茶说:“你叫法达,却何曾达法。”

于是他手在石桌上轻轻叩着,合着节拍说了一偈: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汝今名法达,谨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是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法达静静听着,脸上出现了犹豫不定的神色。虽然依旧呆立着,却左顾右盼以掩饰心中的羞臊和烦躁。

六祖大师缓缓说:“慧能家境贫寒而且父亲早亡,未曾念书识字,蒙五祖大师垂爱,一生中只是跟着他老人家念过一次《金刚经》,因一句经文而明心见性。据我所知,一切经典都在启发我们本来就有的觉心、佛性和般若智慧。”

法达低着头,脸上一阵喜一阵忧,一阵羞愧一阵悔恨。他合十忏悔说:“法达年轻无知,从今往后一定谦虚、恭敬待人。”

婴行充大人吃瓜,说:“知错就改,才是好孩子!来,坐下吧!”

众人不由得又笑了起来。

法达半个屁股坐在婴行搬来的凳子上,扭捏地问慧能:“弟子诵读《法华经》,并没有理解经文的义理,常有疑惑。大师富有智慧,请为我解说解说。”

“法达,佛法本来是通达的,只是你的心念不通达,佛经本来没有疑惑,只是你心里有疑惑。你诵读《法华经》一定知道经中所说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吧?”

“惭愧,弟子仅知字面意思。”

慧能大师详细开示说:“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

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深入觉的智慧。

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

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他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遮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受物欲的驱使。

所以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法达低头说:“惭愧,我法达从来只是依照经书的文字念诵,死读经,读死经。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慧能一笑,递给法达一碗茶。法达像是真的渴了,“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慧能问道:“法达,你已将茶喝了,请你以简洁的语言,将你的感受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别人一听就知你喝的是这一碗茶,而不是早上喝的茶。”

法达十分为难,吭吭哧哧:“这、这……大师,喝这一碗茶的感受的确与日常喝茶不一样,但这种细微的差别只能体味,不能言传。”

慧能哈哈一笑,说:“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人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

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

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着于经典。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口中生出来。

法达听了慧能的教导,豁然有省,不过,他心中仍然存有一缕疑惑,犹犹豫豫说道:“谢大师开示,不过……”

“你心中还有什么疑惑,都说出来吧。”

法达问:“如果这样的话,只要领悟了佛经的义理,就用不着念诵经文了吗?”

慧能说:“你这种‘非此即彼’的机械理解,又陷入了另一种教条。经典有什么过错,岂能妨碍你持诵?若是口中持诵经文,心中也能实践修行;若口里念着经文,而心中另有所念,那就是被经所转。”

慧能又对法达吟诵了一首偈子: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惧不计,长御白牛车。

白牛车,是《法华经》中的一个比喻,代表着我们人类自性的本源。

法达闻偈,恍然大悟。他悲喜交集,痛哭流涕地跪倒在慧能面前,真诚地恳求:“大师,六祖大师,法达痴迷不悟,对大师无礼,请您原谅。但愿今生今世随侍在您身旁,还请大师恩允!”

法达说着,以头“咚咚”触地不止。

慧能说:“人非贤圣,孰能无过?好吧,你就留下吧。”

法达仍磕头不止:“谢谢大师,谢谢师父……”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