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对陆战制导弹药发展的影响

阿隆过去 2024-03-29 12:57:07

DOI:10.16358/j.issn.1009-1300.20230087

1引言

自俄罗斯总统普京于俄当地2022年2月24日清晨宣布俄罗斯军队将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冲突已经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冲突持续下,尽管世界上诸多研究人员已经将目光转向由冲突引发的一系列能源、气候等长远问题,但战场态势仍是战争走向的关键决定因素。

然而军力受经济实力影响明显,随着欧盟开设欧洲国防基金用于国防创新等合作投资,北约各国2021年军费综合超过世界总额50%,军费仅占总开支约3%的俄罗斯军队在冲突陷入僵持后面对有北约支持的乌克兰军队不免捉襟见肘。此外,虽然军事实力通常以武器库存与陆海空三军规模衡量,但装备质量也是军事实力的重要衡量因素之一。冲突爆发后,俄空天军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在行动初期就取得不俗战果,但受制于航空弹药储备不足以及低成本高效精确打击能力缺乏,其在后期表现乏力,作用受限。反观陆军战场,自冲突爆发以来,获得陆上重要战区的实质控制一直是俄乌双方博弈的关键。从俄军第一阶段的势如破竹到在第二、第三阶段中与乌克兰互相消耗,陆战制导弹药的实战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确制导弹药作为对传统弹药的补充升级,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尤其在陆战环境下,精确制导弹药对军事设施具有极大威胁。制导弹药相对常规非制导弹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实现精确制导打击,从效费比方面看,可以提高成功率、减少成本;从作战效果看,可以有效毁伤敌人保存自己、增加战术突然性,争取政治主动。陆战制导弹药效能受战场环境影响较大,俄乌冲突中所呈现的典型陆战场景中陆战制导弹药的高效使用值得深入研究。

2俄乌典型陆战环境下制导弹药的运用

俄陆军在战争初期投入大量中远程精确制导弹药配合空天军展开突击任务,并在关键战场上通过制导弹药对乌军重要目标展开打击。随着冲突持续发酵,受到西方援助的乌克兰军队也在战场上占据了一些主动,通过反坦克武器和火炮装备给予俄陆军部队威胁。下面就典型陆战场景下俄乌陆战制导弹药运用展开分析,其战役时间线如图1所示。

2.1 马里乌波尔围城战

马里乌波尔战役是战争初期俄乌双方展开的长达三个月的一场城市攻防战。俄军在快速登陆后,对马里乌波尔进攻的开始阶段对城市区域内少量目标进行炮击,进而与乌军展开大规模巷战。俄军进攻以小规模城市战斗群开展,每个战斗群除装甲车辆外,都会配备一个携带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无后坐力炮、迫击炮等步兵伴随火力的火力支援小队,以降低坦克在城市战场环境中所面临的风险。

在大量战斗群向马里乌波尔城区推进的同时,俄军地面部队采用2S4型240mm自行迫击炮、2S7M型203mm自行加榴炮、“龙卷风”自行火箭炮和TOS-1A型喷火坦克对马里乌波尔进行持续炮击。在地面重火力的掩护下,俄军各战斗群采用穿插分割战术推进,最终将以“亚速营”为代表的马里乌波尔守军压缩到了亚速钢铁厂及附近区域。伴随着驻扎在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的乌克兰守军投降,俄军完成了拿下战略要地马里乌波尔,标志着二战后最大规模巷战正式结束。

2.2 顿巴斯炮战

俄乌双方在顿巴斯及哈尔科夫地区长达500km的战线上集结大量重火力部队,展开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炮战。除常规弹药外,精确制导弹药在炮战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2年4月18日开始,俄乌双方在伊久姆、波帕纳斯等城市区域展开激烈战斗。制导炮弹运用方面,俄军通过“海雕-30”小型无人机(见图2)对目标进行侦察与照射,利用“红土地”激光末制导炮弹对乌军的火炮阵地进行精确打击。俄军在此次冲突大量使用苏联时期开始研发的“红土地”系列激光末制导炮弹,最大射程达25km,精度可达1m。此外,俄军也利用火箭弹与远程导弹配合对乌军阵地实时远程打击。当日俄国防部称摧毁了乌军106个炮兵发射阵地和6架无人机,乌克兰方面称击落俄军4架无人机。

为应对俄军制导炮弹的精确攻击,乌军利用西方国家援助的“神剑”卫星制导炮弹和“火山”精确制导炮弹展开反击。2022年5月3日,俄军在强渡北顿涅茨河时遭遇乌克兰炮火袭击,损失大量士兵和军事装备。其中,“神剑”卫星制导炮弹可根据发射前装订的目标坐标,依靠美国强大的GPS卫星信号进行全制导段弹道修正,引导炮弹精准命中目标,最远可攻击50km外的固定目标。

从乌军战报中可知,“神剑”制导炮弹在首日使用中便在无火力校射的条件下首发命中俄军反炮兵雷达,后续炮弹精准摧毁了雷达车附近区域的发电车及配套的系统。继美国的“神剑”制导炮弹之后,德国将择机交付乌克兰255枚GLR型“火山”制导炮弹。该型制导炮弹可由德国制造并已在俄乌战场中使用的PzH2000型155mm自行榴弹炮发射,采用中段GPS/INS弹道修正+末段激光末制导的制导方案,被称为“世界上打击精度最高的炮弹”,可打击70~80km的目标,且命中精度为1m。

2.3 哈尔科夫战役

哈尔科夫战役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在乌克兰经济重镇哈尔科夫附近展开的一场持久战斗。行动首日,俄陆军使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Kh-31P反辐射导弹等中远程精确制导武器配合俄空天军的空中突击任务,对哈尔科夫乌军机场、指挥机构和防空设施进行攻击。而由于进攻目标众多且分散,城市区域作战易造成人道主义危机,俄军受发射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数量限制,导致实际打击效果不佳。

而乌克兰军队一方面依靠城市建筑设施进行固守,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标枪”、“NLAW”等型号反坦克导弹和“铁拳-3”、“AT-4”等型号火箭筒针对俄军坦克和装甲车以及地面突击部队的后方补给线实施游击战术,利用少量军事人员编组在俄军坦克部队行军途中设伏或在巷战中袭击。俄军则在已控制交通要道,利用大规模坦克装甲车集群实施机动,对主要城市进行攻坚作战。但俄军坦克在城市巷战和游击战中,由于城市建筑群遮挡所导致的射击和观察死角太多,交战距离很近,并且以营为单位的战术小组中装甲车辆缺乏必要的步兵支援,遭到了不小损失。

2.4 巴赫穆特战役

自去年5月份开始,俄罗斯军队开始对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发动袭击,主要以空袭和炮击方式袭击乌克兰阵地。至今为止,俄乌双方在巴赫穆特地区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激烈对抗。巴赫穆特战役中,俄罗斯军队使用了瓦格纳雇佣军部队,并且使用广泛炮击的方式摧毁被围困的巴赫穆特的建筑物和阵地,乌克兰方面称之为“焦土”战术。据悉,俄军使用多管火箭炮系统进行大范围轰炸,其中,BM-21Grad多管火箭炮在战场上表现不凡(见图3)。BM-21Grad火箭炮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火箭炮系统,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服役,该火箭炮系统配备40个用于122mm火箭的发射管,对于军事要塞、工厂、码头、机场等区域性目标打击效果显著。相比于榴弹炮,BM-21Grad多管火箭炮具有成本低、易生产、方便维修等突出优势。

日前,俄方表示俄罗斯军队已全面占领了巴赫穆特,并控制了所在地区的中央政府大楼,这场被称为“俄乌冲突中历时最长”的巴赫穆特战役已接近尾声。

3俄乌冲突中陆战制导弹药运用特点及效能分析

俄乌双方在陆战过程中大量使用陆基战术导弹、制导炮弹、火箭弹及反坦克弹药等多类制导弹药。图4为俄乌冲突中陆战制导弹药分类。

3.1 陆基战术导弹

俄军在冲突爆发初期使用“伊斯坎德尔”系列战术导弹对乌克兰境内高价值目标如机场、指挥所、防空阵地等进行精准打击。在伊久姆地区,俄军也使用该导弹攻击了乌军装甲集群。区别于拥有强大空军的美国,俄罗斯对近程大型目标的打击需求无法通过空天军完全实现,“伊斯坎德尔”系列导弹应运而生(见图5)。俄军在冲突中主要使用了“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与“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两种型号的战术导弹,其公布射程可达400~500km且飞行全程可控,因此在长时间飞行过程中也可进行变轨和密集机动以规避敌方反导系统。“伊斯坎德尔-K”巡航为亚音速,并且飞行高度较低,有助于其在乌克兰复杂地形下隐蔽突防。

乌军主要使用的战术导弹是“圆点”-U导弹,该弹是“圆点”导弹的改进型,1975年开始装备,属于苏联的第二代近程战术地对地导弹。“圆点”-U导弹射程增加至150km,同时对惯性系统进行了改进,命中精度提升至约90m,可大面积杀伤有生力量和轻型装备。乌军多次使用“圆点-U”战役战术导弹打击俄目标,包括位于米列罗沃市的机场和俄“奥尔斯克”号登陆舰,对俄军防空反导系统带来极大挑战。战术导弹在俄乌冲突中的使用如表1所示。俄乌双方主要使用陆基战术导弹大范围打击集群目标和重要战略基地等,对于打击精度和毁伤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以实现期望打击效果。

3.2 制导炮弹

作为对传统炮弹的补充,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使用了大量的制导炮弹对敌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俄军主要使用“红土地”系列制导炮弹,该系列制导炮弹采用激光末制导的制导体制。区别于卫星制导,激光末制导需要通过前观侦察点进行激光瞄准。俄军在战斗中对“海雕-30”无人机的运用表明,无人照射已能够有效代替前观人员进行标识,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上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俄军激光制导体制的“红土地”不同,乌军除了传承自前苏联而开发的“克维特尼克”型号激光制导炮弹,还装备了GPS/INS制导体制的美国“神剑”以及GPS/INS+激光末制导的“火山”。美军对“神剑”的设计是基于其GPS的强大,兼备了高可靠性和高精度,避免了打击末端需要前观保持照射造成的作战风险。俄军不具备此优势,因而继续加强其装备的性能并开发更高效的战场前观方式。

制导炮弹作为传统炮弹的升级装备,能通过可偏转翼片或大面积弹出式单翼改变、维持飞行姿态进行增程和精确制导打击。制导炮弹在俄乌冲突中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制导炮弹的运用有效减少了作战火炮、弹药、人员的数量和作战费用,变相提高了己方人员和装备的生存能力、作战能力,减少后勤保障压力。通用化的口径和装药也有助于作战效果提升和使用成本降低。

俄乌作战首日,俄罗斯对乌克兰机场/空军基地的毁伤效果有限,对于大型指挥所、基地和机场,分配给每个目标的导弹数量很难完全覆盖全部目标点。这意味着精确打击强度不足影响作战效果,具有精确打击能力的制导武器很大程度上左右战场局势,是取得火力优势、赢取战争胜负的关键。

3.3 多管火箭弹

俄乌战场上,由美国援助乌克兰的M142“海马斯”火箭炮(HighMobilityArtilleryRocketSystem,HIMARS)引人瞩目,它是一款单吊舱六联装的轮式多管火箭系统,乌军利用其机动强、部署快等特点,先后成功打击了俄军后方指挥中心、弹药库与补给基地(见图6)。相较于高机动性的HIMARS火箭炮,M270多管火箭发射系统(MLRS)是美军一款更早服役的履带式平台(双吊舱十二联装)。这两款火箭炮系统都主要发射GMLRS系列火箭弹、ATACMS系列战术导弹,GMLRS火箭在惯性导航中增加了GPS辅助制导,包含M30、M31、M31A1等多种型号,可从西方多国的M270及拓展系列发射系统平台发射,射程可达到90km。尚未装备的增程型号ERGMLRS火箭预计射程可达150km。

为应对HIMARS的威胁,俄军通过多兵种及无人装备侦察,同时利用9A53“龙卷风”系列多管火箭系统和“伊斯坎德尔”系列导弹进行反击。“龙卷风”可发射300mm口径的9M系列火箭,射程可达90km,其增程型9M542采用卫星制导,最大射程可达120km,具备打击反斜面目标的能力。在保持制导精度的同时,该型火箭弹具备单独编程能力,可使用单一平台发射的多枚火箭弹打击不同目标。多管火箭弹在俄乌冲突中的使用如表3所示。

相较于乌军使用的西方多管火箭系统,俄军的火箭弹装备改进型众多,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要弱于西方国家,且新型火箭弹仍有少量使用民用部件的情况。在经济能力占比越来越大的现代战争中,不具备技术全自主化的俄军会受到多方面的掣肘。

3.4 反坦克弹药

从俄乌冲突中可以看出,装甲集团推进仍是现代陆地战场的最重要的进攻方式之一,俄军采用前苏联装甲集群快速推进战术闪击基辅。然而在后续兵力及空天军支援不足的情况下,乌军采用袭扰战术,利用反坦克弹药对俄军装甲车辆的进攻形成了巨大威胁。冲突爆发前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FGM-148“标枪”和NLAW反坦克导弹以应对俄军装甲集群推进。“标枪”反坦克导弹(见图7)采用红外成像寻的方式,可在浓雾或黑暗环境进行目标追踪。该类反坦克导弹系统,只需射手和携弹员双人操作,部署机动灵活,在复杂地形,尤其是在城市巷战中具备极高的隐蔽性和实用性。俄军持有的反坦克导弹“短弹-EM”导弹、“漩涡”导弹等,系统集成度较高。双方使用的反坦克弹药均具备多种制导体制互补、反应迅速、打击高效的特点。反坦克装备在战场上的使用如表4所示。

但完全依靠反坦克弹药以纯步兵单位应对装甲集群仍较为困难,据美军统计,乌克兰共持有上万枚由北约国家支援的反坦克导弹,但这些武器实际只摧毁了不到400辆俄军坦克。虽然从效费比方面看,17万美元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应对约400万美元的T90坦克有如此战绩也不算劣势,但“等价”交换在战场上并不算优势。注重多类装备协同作战,比如由反坦克武器、装甲车辆、武装直升机的组合攻击可以对装甲集团造成更大的威胁。

4陆战制导弹药发展趋势

4.1 弹药作战指标进一步提升

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结合不同制导体制,综合运用多型制导弹药,对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其作战示意图如图8所示。作战指标对于任何武器都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使用方式、成本等其他条件都是为作战服务的。对于陆战制导弹药来说,比敌方“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狠”就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大的优势。

4.1.1 射程提升

提升制导弹药射程、增强其纵深打击能力是陆战制导弹药的研发关键。空军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对陆军作战半径的补充。此次冲突中,陆基战术导弹在俄乌双方都处在陆军制导弹药射程覆盖的最远端。陆基发射,有助于在内陆作战中为弹药赋予更大的射程、威力。陆基战术导弹射程提升,有助于提升陆军作战最远打击能力。对于制导炮弹,提升令炮弹具备防区外攻击目标的能力和保证炮弹近距离精确打击的灵活性将是未来战场中影响炮兵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制导弹药射程提升要靠多领域共同进步与集成。对于装配发动机的制导弹药,提升推进技术,针对不同类型陆战制导弹药可采用冲压发动机、微型涡喷发动机、变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不同推进技术。此外,增强发射装置推进能力、提升弹药精密部件抗过载能力、采用新型弹药外形提高气动能力、进行更优化的弹道规划等,是有效提升制导弹药初始速度、增强滑翔能力的重要手段。

4.1.2 制导精度提升

制导精度对各类制导弹药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各类陆军制导弹药虽在功能上差异极大,但对制导体制的应用及提升有一定的通用性。

美俄等军事强国近年来围绕提升陆军制导弹药惯性导航控制能力,增强卫星制导精度,提升电视、红外、激光、毫米波末端制导技术等方向展开研究,其成果在俄乌战场上得以展示。此外,近年来复合制导、信息融合也一直是弹药制导体制升级的研究重点。轨迹分段复合制导可高效利用不同制导方式的作战优势,制导信息融合有助于获取比单一传感器可信度更高、更精确的制导信息。弹药机动能力是其进行飞行打击任务的保障,提升制导弹药可用过载、控制精度、响应速度等自身性能以增强其转弯修正能力,以提升制导精度。研究人员提出过诸多新型制导律,并使用滤波、落点预测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制导精度。但一些制导算法对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开发低算力使用的新型制导律在制导弹药上展开实际应用。

4.1.3 毁伤能力提升

制导弹药飞行至临近目标后,导航、制导与控制任务已基本完成,战斗部将在弹药撞向目标过程中展开工作。弹体飞行动能为毁伤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基础,但提升弹药战斗部威能仍是所有弹药最重要的增伤依靠之一。为应对不同目标,陆战制导弹药一般装配常规战斗部,往往通过爆炸、破片、连杆、成型装药等方式在爆炸后对目标实施打击。采用新型爆破材料、爆炸方式、装药类型等是针对战斗部的各领域联合研究重点。此外,侵彻、聚能、子母、温压等更新型的战斗部也赋予了陆战制导弹药更多的作战选择。新型陆战制导弹药战斗部应具备一专多能、一弹多用的发展潜力,提升装备系统化程度以及对各类战场的适应性。

从打击位置看,接触、接近、延迟等引爆方式有助于弹药在更靠近毁伤目标的位置引爆、增强毁伤效果。在制导律的设计中,研究人员往往也通过约束碰撞角度,对目标薄弱部分实施定向打击(如针对装甲车辆攻顶作战等)。

4.2 制导弹药参与信息化作战

由俄乌冲突可见,信息化作战正逐步占据战争主导地位,甚至网络都能为战事判断提供信息。在这种趋势下,战场信息化更是有效组织进攻、防御的重要倚仗。受限于体积、质量、成本、作战方式等因素,陆战制导弹药的信息化程度要弱于装甲车辆、飞机、战略导弹等装备,但由于陆战弹药的重要战场价值,信息化进程也必须跟上以适应现代化战争。

4.2.1 多类装备协同作战

传统弹药使用仅负责发射。虽然诸多陆战制导弹药也朝着“发射后不管”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大多数弹药的长距离的制导需求,仍需要与卫星、雷达、照射器等设备进行配合。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激光指引与制导炮弹的有效配合提升了战场远程无人作战活动半径。各类移动式发射平台是陆战制导弹药作战的基础,提升高射火炮、火箭炮、导弹发射车等主要发射平台的机动性、快速部署能力、隐蔽适应性、携弹量等可以为制导弹药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如反坦克弹药等较小型弹药,可以与坦克、装甲车等配合,实现更快的推进速度和突发性打击。

4.2.2 信息对抗能力升级

信息对抗能力也是实施体系破击的重要一环。从宏观上看,在本次冲突之前及过程中,北约动用大批间谍飞机和侦察卫星观察和监视俄军兵力规模、编配和部署动向,对于提升乌军的整体态势感知能力起到了较大作用。陆基、海基、空基、天基多方位配合,充分利用传感器、雷达、近岸探测、预警机、侦察机、卫星等多类探测手段,实现一体化战场部署和指挥。多源信息可以供给制导弹药更丰富的作战数据,更好的实现同一时间的多类、多发弹药协同攻击。

从陆战环境看,现代战争对信息依赖程度大,包含信息获取、攻击、防御的空间信息对抗极大影响了实际作战效果。陆战环境下信号复杂,制导弹药通讯和探测易受影响,有限弹药空间的抗干扰设备升级、高价值弹药的诱导防护、信号加密与抗干扰都是增强陆战制导弹药的信息对抗能力的有效手段。

4.2.3 目标自主识别与检测

对于采用卫星制导体制的弹药,其制导能力受到星历条件、天线接收能力、信号干扰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卫星拒止环境下,弹药需采用红外或光电导引方式进行目标捕获,目标检测算法有助于在没有直接目标指引或射手操作的状态下对目标进行自主捕获、追踪。但区别于普通的目标识别,制导弹药上采用这一技术,存在视野内目标体积小、弹药高动态下视野抖动、导引头体积与过载受限等多种问题,需通过部件精细化、计算能力升级、识别能力进一步提升等手段进行提升,增强陆战制导弹药“打了不管”的作战能力,实现弹药从探测、跟踪、寻的、突防到最终毁伤的全流程局部自主性或全局自主性。

4.2.4 隐身突防能力增强

制导弹药的隐身突防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作战效果的提升。采用反辐射导引头是应对敌方雷达探测的有效方案,导引头可被动探测电磁波辐射并判断辐射源方位,指引弹药避开侦察范围,采用更迂回、优化的弹道或进行加速突防。进一步提升制导弹药的反辐射能力,有助于提升制导弹药的战场生存能力。同时,突防弹道规划、协同博弈、信息诱导等也是近年来制导弹药研究领域的热点,有助于提升制导弹药的命中概率。此外,对于较近射程的陆战制导弹药,发射平台、发射过程的隐蔽也是提升陆战制导弹药作战安全与行动突然性的重要保障。

4.3 作战效果与低成本兼顾

俄乌冲突中制导弹药的大范围使用体现了其在陆战战场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发挥火力压制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强可持续作战能力仍是作战双方要面临挑战地重要课题。下面从通用化、模块化;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三个方面分析制导弹药达到作战效果与低成本兼顾的发展趋势。

4.3.1 通用化、模块化

装备通用化与模块化是一个成熟工业体系的象征,兵器领域也是如此。对于陆战制导弹药,要强调通用化与联合性。统一装备口径有助于发射平台的统一,同时也有助于统一系列不同型号弹药之间的导引设备、战斗部、推进装置统一使用。通用模块的使用有助实现一弹多头,一弹多用的作战手段,提高制导弹药的作战灵活性,同一发射平台的多功能应用,减少战场目标、增强打击的突然性。俄乌战场上乌军使用的HIMARS多管火箭可发射不同口径的多类弹药,极大增强了作战效果。但这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口径的弹药装备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发射平台的通用性。美军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JSOW)等就是由多军种联合研制的。

4.3.2 小型化、轻量化

制导弹药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有助使用作战,这点在航空弹药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陆战弹药相对于航空弹药具备更稳定、推力更大的发射平台,因此为追求高能毁伤,早期陆战制导弹药体积、重量都较大,不利于快速推进部署。因而在制导弹药较为成熟的现阶段,陆战制导弹药的小型化、轻量化研究也十分重要。在保障制导弹药作战能力的前提下,制导弹药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有助于提升弹药飞行速度与机动能力、增强打击突然性、提升发射平台携弹量等。这也是单兵反坦克弹药、制导迫弹等仍活跃在战场上的重要原因。

4.3.3 低成本化

战争的最终走向,除了由一场场战役的胜负决定,也受诸多外部因素限制,尤其是经济支撑。在保证装备质量的同时,成本也是武器研发、采购及使用的重要考虑因素。制导弹药的低成本化有利于制导弹药对常规弹药的替代更新,保障高效的军事打击能力,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制导弹药核心部件的导引头、弹载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成本降低可以有效降低总体成本。优化导航、制导与控制算法,减少传感器执行器负担是在保障制导弹药使用过程中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设计过程中,在实际数据输入的状态下,对系统进行高还原度建模与仿真,也有助于减少设计及使用成本。

5结论

本文通过对俄乌冲突中典型陆战环境下制导弹药运用、各类陆战制导弹药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提出陆战制导弹药未来发展趋势:

(1)提升陆战制导弹药射程、制导精度、毁伤能力等作战性能,增强制导弹药对于目标的打击毁伤能力,争取政治主动。

(2)增强陆战制导弹药信息化作战能力。增强弹药本身智信息化程度、优化作战信息环境、提升多类装备间高效配合有利于获得更优的作战效果。

(3)提高陆战制导弹药作战效费比。发展模块化和通用化的作战装备体系,提升制导弹药小型化、轻量化的研究,有助于降低制导弹药更新成本,保障高效的军事打击能力。

0 阅读:0

阿隆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