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时期,为什么会淝水之战这种终极对决?

盼丹聊历史 2023-11-14 11:29:03

北方一统,必有南征。南方一统,未必北伐。

这几乎成了中国历史的铁律。

在丞相王猛的辅佐下,前秦皇帝苻坚就是那个时代的神级存在。他席卷残云般打服了几乎全部的胡人武装。

什么匈奴人、鲜卑人、羌族人,全都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帝国疆域“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

之前的前赵、后赵,没法比;之后的北魏、北周也没法比。五胡十六国,包括南北朝在内,前秦都算绝对一哥。

关键是官僚政治初具规模,而且形势向好。

王猛的政治设计堪称变态加强版的秦汉模式。

简单说就是儒学为体、法家为用。

意识形态上高举儒家大旗,权力运行上必推法家攻略。虽然胡汉矛盾依旧存在、虽然官僚体制还很粗糙、虽然精神文明不够发达,但帝国的凝聚力向心力已经空前强悍。

到了这种程度,你说苻坚接下来要干啥?

北方一统,必有南征。

既然已经高举儒家大旗,既然已经远迈汉魏,既然已经强得不能再强,那就必须名实相副、追慕秦皇汉武。

所以,灭掉东晋、实现一统,就是必然选项。

王猛告诫苻坚别着急。但生命有限。再不着急,比肩秦皇汉武、甚至远超秦皇汉武的历史荣光,就不是自己了。所以,南征不仅要快,而且马上启动。

那此时的东晋呢?

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持续时间,为什么那么长?

深层次的矛盾和大的历史趋势是根本,但偶然性也很关键。

这个偶然性就是:北方混蛋的时候,南方也混蛋,然后谁也不想统一;北方英雄的时候,南方也英雄,然后谁也统一不了。

此时的东晋正值门阀政治的极致成熟期。

王庾桓谢四大家族轮流执政。这时候,恰好是:桓氏收起野心,不再折腾,老实守在荆州;谢氏没有野心,还很贤明,努力经营江东。

那皇帝呢?在东晋,皇帝不重要,几乎一直不重要。等皇帝可以重要了,那东晋也就亡国了。所以,不用考虑皇帝。

同时,桓氏和谢氏的关系还非常好。简单说就是门阀不再折腾、皇帝不敢折腾,大家面上和睦、里子团结,而且执政的都是人精。

所以,秦晋之间也就必有一场空前大战。

前秦举国动员,大体三路出兵,西路奔襄阳、东路奔彭城、中路奔寿阳。

但节奏不同步,西路取了襄阳、东路下了彭城,中路才开始启动。所以,东晋在前期虽然丢了很多战略要地,但问题不大。因为秦军并未西破荆州、东逼建康,而是全都向中路寿阳汇集。

东晋的反应很迅速,部署也很得当。简单概括就是:西线荆州兵团牵制出击、东线北府兵团以决生死。

东晋的迎战主力,是谢玄的北府兵。

谢家起自西府,也就是江西一带,后来发展到京口、广陵。在这里,收编流民武装打造了北府兵。

兵是北府的兵,但将是西府的将。

简单说,北府兵就是老谢家的家族武装。将是自家门客、兵是自家部曲。这种半国家半家族的军队,战斗力特别强。当轴士族老谢家,拿出了全部家底为东晋拼死一搏。

秦晋两军主力,在淝水相遇、隔河对阵。苻坚的主力秦军,至少在十五万左右,甚至不下三十万,其他军队或在行军路上,或在其他战区。

淝水仅是主力对决的地方。

北府兵满打满算在七万上下,即便有建康朝廷的补充和地方镇守的助力,晋军规模也不超过十万。所以,正常来看,东晋这仗肯定打不赢。

一是因为兵力对比悬殊;二是因为战力差距太大。人家秦军有骑兵,你晋军有吗?骑兵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你拿步枪打坦克,怎么打?

但历史就很不讲理地开了一场玩笑,来了一个不顾剧情发展的硬转折。

苻坚的军队一触即溃,然后几十万人疯狂往北跑。眼见这种跑法,晋军也懵了,甚至都不知道是进攻还是退守。万一秦军是诱敌深入,咋办?

机会很少,但一直都有。但能不能抓住机会,绝对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而当时的东晋,正值国势最强、国运正隆、国力最强。庙堂当轴的是人精、临阵当将的是强将,甚至连战场当战的北府兵都是最强精锐。

于是,这个谁也没料到的机会,硬是被晋军牢牢抓住。你跑、我就追,直至追废几十万前秦大军。秦军一通玩命狂跑,既跑输了战争,又跑没了帝国。

前秦崩溃几乎就在一瞬间。主要是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一直被帝国压制的胡汉矛盾,特别是各色胡人武装集团,再又死灰复燃。整个北方重新分裂,南北统一还要再等很多年。

0 阅读:3

盼丹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