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云轲
(赵武灵王)
在战国中期,发生在赵国的沙丘之乱中,有一位老臣,舍身替赵惠文王去死,他的名字很少被后世提及,此人便是肥义。
这位老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赵雍即位
肥义,据说出身于胡人。当时的赵国西、北两边均与胡人聚居地接壤,与胡人打交道的地方很多,双方时和时战,关系紧密且复杂。
肥义很早就到了赵国,成为赵肃侯的近臣,进入到了赵国高层。赵肃侯很器重肥义,也很信任他,所以临死时托付其辅佐幼主的重任。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赵肃侯崩殂,按理应该是太子赵雍继位;可是,此时的太子还在韩国做质子,一时半会儿回不到国内,万一国中有变,怎么办呢?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赵国在国君崩殂、新君继位之际经常发生变乱。公元前386年,赵武公(亦称赵武侯)崩殂、赵敬侯即位时,赵武公的儿子公子朝发动叛乱,想要夺取君位,为赵敬侯挫败后,公子朝在国内无法立足,就逃奔魏国去避难。魏武侯派兵送公子朝回国,兵锋直逼邯郸城,想替他夺回君位,结果被赵军击败。
公元前374年,赵敬侯崩殂、赵成侯继位时,公子胜与赵成侯争夺君位,同样发生了变乱,后被赵成侯平定。
赵成侯二十五年(前350),赵成侯崩殂,太子语继位为赵肃侯,公子赵緤与赵肃侯争立,也发生了变乱。赵肃侯通过努力,将赵緤反叛势力击败后,赵緤在国内无法立足,就逃到了韩国避难。
由此可见,肥义的担心不是没道理的、也并非多余。他找到阳文君赵豹商量对策,二人团结了朝臣,控制住了邯郸城守军,还将赵雍的叔叔赵成请出来,暂时主持朝政,很快稳定了国内局势。
不久,韩国派兵送赵雍回国,继承了君位,是为赵武灵王。
二、支持变革
赵武灵王刚刚即位时,由于年纪小,就以宗室阳文君赵豹为相国,并提高肥义的地位、增加俸禄,让他们尽心辅佐,打理朝政。
赵武灵王长大亲政后,很想有一番作为,就积极变革,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胡服骑射。人们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都是世世代代、许多年相沿成习,改革起来很费力,推行起来很难,有相当大的阻力。
肥义鼓励年轻的赵武灵王,要敢于革新,不畏阻难,不必事事都要经过大家商议通过后再实施,“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大力支持他进行变革维新,进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在肥义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赵武灵王多次找到叔父公子赵成,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经过一番较劲后,公子成最终点头了。
于是,赵武灵王在举国上下开始了一场大范围的变革运动,很快使赵国得以崛起。赵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得以有效提高,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处乱被杀
赵武灵王晚年,在废立太子上犯了错。他将没有过错的太子赵章废黜,改立赵何为新的储君,而且还禅位给赵何,自己做主父。
但是,他后来又后悔起来了。他就想将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做代王,赵何做赵王,这种分裂国家的行为,很显然不符合赵国的国家利益,因此遭到了举国上下的强烈反对。
肥义对此也是反对的。
公子章一心要夺取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于是纠集了一帮人,变乱看来难以避免。赵何幼年继位,肥义又是重要的辅政大臣,还是赵何的师傅,所以于公于私,他也不能让变乱乍起,祸害国家。
李兑劝肥义称病不出、明哲保身,因为这场变乱阻止不了,不可避免,处乱必危。遭到了他的拒绝:“之前既然已经接受重任,岂可避难而走?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决心以死报国。
肥义对赵惠文王近卫军统领信期提出要求:“今后,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无故而王乃入。”
肥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沙丘之乱时,公子章、田不礼等人诈以主父名义招赵惠文王相见,肥义怀疑有诈,就挺身而出,自己先去。
到了主父所住宫城外,肥义被不分青红皂白的公子章等人杀害。这时候的肥义年龄应该不小了,少说也有六七十岁了,是一位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了。
公子章本以为是赵惠文王来了,杀了正好,然后可以勒兵逼主父传位给自己。可是,他的小算盘打错了。
杀了肥义,这可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公子章等人便起兵杀向赵王所住的宫城,而赵王那边在得知肥义被杀后,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不久,公子成、李兑的兵马也赶来勤王,与信期、高信带领的兵马里应外合,一举击败了公子章的叛军,消灭了反叛势力。
公子章一派的叛军被歼灭,使赵国得以避免国家分裂和动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肥义的死,也就有了殉国的高尚意义。
肥义辅佐了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两代幼主,身历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祖孙三朝,为赵国的发展和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最后的以身殉国,更是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爱国赞歌。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80余万字。阅读悦读平台签约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常务理事。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