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的伯邑考的真名叫什么?他的身上有哪些谜团?

写乎 2019-08-21 21:08:12

作者:刘宏宇

(一组封神演义相关图片)

说起“伯邑考”三个字,看过《封神演义》的可能会反应过来,似乎有这么个人。而如果说“姬考”,恐怕,十有八九,听到的人,都会二乎一下了。

姬考,是周文王姬昌的长子,就是传说中的“伯邑考”。

作为伟大的划时代的周文王的长子,这个人,在史籍里,几乎找不到;最多也就是个含含糊糊的背影。他的生卒年、他可能有过的做为、他的死,以及他为什么作为我们民族很重视的“长男”(长子),竟在史籍中如此浅淡,都是谜!

越是“谜”,就越想知道。这个大概是人的天性。如果没这个天性,大抵两种可能:什么都知道和不是人。

越是“谜”,作为我这样的小说、剧本作者,就越想去探究。

(一)《封神演义》的说法及其荒谬

明代通俗娱乐小说《封神演义》里,提到了这个人,称“伯邑考”,但没解释为什么这么称呼他而不叫他“姬考”。说他是姬昌的长子,温文尔雅、学富五车,很受父亲喜爱,并且自幼就跟“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苏妲己,定了“娃娃亲”。后来纣王喜欢妲己,强娶。而妲己其实已死,只是被狐妖占据了身体。纣王好色到小气、没出息,都娶回家了,还吃飞醋、怕伯邑考骚扰,随便寻个茬儿,就把他杀了,还剁成肉酱,当食物端他爹姬昌,而姬昌韬晦地竟真的吃了……

娃娃亲这个事儿,是后来才有的。后来到什么时候,不敢乱说,反正那时候没有。

那时候,就算是最尊贵的人,比如商帝,的婚姻,都是“卜定”,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回事,娶谁嫁谁,上天神灵决定,父母靠边站,媒妁还没有,有也只能算个屁。

那时候,既没有“冀州”这个地名,更没有“冀州侯”,就算有“苏”这个姓,妲己也肯定不姓苏,因为她是女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拥有“姓”的。

那时候,究竟有没有把人剁成肉酱的事,想必可能会有;但把人剁成肉酱用来烹饪食用,就得信得含糊点儿了——那不成食人族了!

所以,《封神演义》讲的,也就当传奇故事吧。

在这个传奇故事里,伯邑考,与其说是个“人”,倒不如说是“一块肉饼”。

(二)可能出身“非嫡”

说我们民族格外重视“长子”、“长男”,还不是很确切。确切说,最受重视的,是“嫡长子”,就是“嫡生”的长子。

“嫡生”,是相对“庶生”而言的。

啥叫“嫡生”呢?简单说,就是“正妻”所生。不是正妻所生的,或是其他妻妾所生,或是“野合”而得,都概称“庶生”。

在有“正妻”、“侧妻”、“侍妾”的年代,能娶好几个女人的人家,尤其封建贵族,往往给男孩选定的第一个女人,不是正妻;因为那时节,男孩还比较“年幼”,很多都是才发育的年岁,而家族为其选定、塞进一个被窝里的姑娘,通常不是同龄就是稍年长,有的还年长不老少。这样一来,这个不是正妻的姑娘,就极大可能为小丈夫生下子女。生了女儿,还比较简单;生的要是儿子,那这个儿子就成了“长子”。可因为这个长子的母亲不是“正妻”,甚至有的连“妾”的身份都没有,他就不是“嫡长子”。

这种情况,在有可传袭的贵族家庭中,往往会为“继承”,播种麻烦甚至祸根。

举个近点儿的例子: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纪年),有好几十个子女,活到成年的儿子就十几二十个,其晚年,很困于儿子争位,历史上都有名,叫作“九龙夺嫡”。

作为皇帝,“正妻”肯定是皇后。而在正妻之前,他就娶了女人,并且有了儿子,就是“长子”;后来立后,皇后也生了儿子,大排行是老二,但理论上是“嫡长子”,被册立为太子。那个“非嫡”的长子,恐武善战、功劳显赫,也参与了“九龙夺嫡”,是最早被打压下去的,还连累了母亲娘家。

时光倒回公元前十一世纪,崇尚并推行“宗法”的周部族,相较于当时众多其他部族,包括占据“主流”的商帝国,最为重视“嫡”、“庶”,也最重视“长子”。

史册上讲,周文王姬昌的“正妻”,是莘国女子“太姒”。周文王一生有数十个子女,史册有载的儿子,就二十多个,其中至少10个,都是太姒所生——

“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摘自《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是“天子谥号”,加在名字前面,再正常不过。管叔、周公、蔡叔这些,都是封号,加在名字前面,也正常;可“伯邑考”的“伯邑”是什么东东,也加在名字前面?也是封号?是的话,什么意思?不是的话,跟其他兄弟名字的“前缀”,怎么个对应关系?

相信历史记载的话,这个人,应该确实存在过。

但应该相信的历史记载,关于这个人,描述很少,少到只有两句话:

“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按说,能给起正式的名字并且见诸史册的,就算不够“贤”,也该多少说两句的。更何况还有跟弟弟们的封号可为对应而列出的“伯邑”的特别称谓。

大致推想,不仅是不够“贤”而已。

如此浅淡的一带而过,作为长子,并且是标榜的“嫡长子”,实在不正常。

不正常的原因,无从考据,只能猜。

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地,跟读友们分享3种猜测:

一是我认为的最大可能,就是他其实并非真正的“嫡生”,就是“非嫡”;但由于种种原因,被后世史家列入了“嫡生”序列。

二是他可能有些什么说不出口的毛病,比如先天痴傻,比如犯过严重但不至于影响历史进程和国家发展的错误,再比如纨绔无状、不堪教化,也就是不够“贤”。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其实并不是姬昌亲生的儿子,而是出于后人无法获知的什么原因,顶了个名头。

总之,名列“榜首”而记载等于是“空白”的伯邑考,其真正的出身,该是“有故事”的。史籍上关于他是周文王正妻太姒所生的记载,未必那么靠得住!

真是的话,问题来了——他到底是谁?

(三)生母身份之谜

顺着“非嫡”假设,姑且还认定,他的确是周文王姬昌的亲骨肉,就似可以考问一个更实质也很可能更吸引人的问题:他的生母到底是谁?

这不是我一个人提出的问题。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不避周王朝的“伟大”,提出过这个问题。其中提的最尖锐的,我知道的,当数北魏孝文帝。

这位开创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同化趋向的鲜卑族杰出政治家,是极善于思考也是很大胆质疑的。在关于周王朝起源的问题上,他明确提出有关伯邑考身份的疑问,大体意思是:如果伯邑考是文王的嫡长子,那么文王就应该立他为“储君”,而不是立老二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如果伯邑考不是嫡长子,那么为什么不揭示他的出处?可见,文王,也未必绝对诚实、磊落。

倾向于认为伯邑考“非嫡”或者确切点儿说不是太姒夫人所生的人们,对其的生母,有两种比较主流的猜测:

一是“野合”说。认为伯邑考的生母,是他父亲姬昌很年轻、近乎还可以算“少年”的时候,巡游或出使宗主国商国的途中,跟“邂逅”的不知名女子“野合”,宠爱在身边,后来竟有了身孕,于是生下。

这说法,可以解释古来传得很“真”的一个情况,就是伯邑考作为长兄,比下面的弟弟们,年长很多。

但这个说法,并不能完美解释历代关注他的人们的另一“发现”,就是他跟所有弟弟们不同,没“扎根家乡”,而很可能长时间滞留“商国”,甚至几乎整个成长期都在商国。

这点,另一种种比较主流的猜测,似乎可以给出答案——他的生母是商国贵族之女,甚至是商帝直系的女儿或姐妹,也就是宗主国的公主!

作为倾向认定他“非嫡”的一员,我比较认同这个猜测,原因有三:

其一,姬昌的父亲、伯邑考的爷爷姬历(史称季历、王历),曾在商国担任神职人员,很年轻就不明不白死在了商国;姬昌不得以接管邦国时,才不过十三四岁;当时的商帝“乙”,或许出于对姬历之死的歉意,又或许觉得太年少的姬昌比较好摆弄,就把自己的幼妹,下嫁给了姬昌;想通过政治婚姻,操控不断蓬勃发展的周国。那位商国公主,可能比姬昌年长,但相差不大,性情成熟,懂一点儿政治……从姬昌即位时候的商、周各自的政治形势来看,强大而尊贵的商国,下嫁公主以拉拢、控制少年国主,是有可能的。

其二,伯邑考不仅长期生活在商国,而且是生活在商国的政治中心(都城),甚至可能跻身贵族,更甚至可能获得相当于“伯爵”的“封邑”,“伯邑考”的称谓,或许就由此而来。而这时候,他的父亲,周国的国主,最多也就是才得到商国的正式册封,甚至还可能稍稍滞后,爵位也是“伯爵”,称“西岐伯”,史籍简称“西伯”。这样一来,伯邑考、姬考、姬昌的“嫡长子”,就成了另有封邑的、跟父亲平起平坐的、完全依附于商国的贵族。等于是商国对唯恐其“不安分”甚或已经显出“不安分”苗头的“周”,下的一步“长棋”。

其三,由于跟商国大贵族甚至直接就是“帝室”的密切关系,伯邑考死后,未提及葬地,有可能葬于商国。

认为姬昌第一位“正妻”是商国贵女甚至是公主的人们(包括我)进一步猜测:姬昌本人,并不情愿接受这场居高临下的政治婚姻,对商国贵女的妻子,并不亲热,倒是在外面“野合”了后来的正妻太姒(此说不是完全不靠谱,有诗《关雎》为证)。他的商国贵女妻子,自然是很不受用,或许赌气回了母国,带着自己的儿子考;或许水土不服什么的,早早死了。于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姬考,也就只好在商国兀自“荣华富贵”着。

(四)死亡之谜

有的史料指出,伯邑考“蚤死”(“蚤”通“早”),说他死的早。

但这个“早”,到底是指他死亡时的实际年龄,还是指相比他那些弟弟们的成长显得“过早”,无法确知。不过,基本能肯定,他的死,是“蚤”的、不那么正常的。

抛开《封神演义》神话式的传奇想象,顺着上述“非嫡”猜想和生母是商国贵女甚至公主的猜想,结合后来商、周的关系变化,关于他的“蚤死”,可以有三种猜想:

一是或直接或间接地死于商国末世“帝”子辛(即“纣”、“纣王”)的意志。

二是纯粹的意外——急病、事故,等等。

三是被暗杀。

如果是第二种,个人认为,没什么不能说的——挺重要、挺尊贵的一个人物,因“意外”的原因,“蚤死”了,多几个字交代一下“意外”的缘由,就像很多跟他地位仿佛甚至还低些、有资格留名史册的人那样,似乎很是应该。

可是没有。

为什么没有?是表示对他不重视?还是另有隐情?另有隐情的话,会是什么?

第一种可能,存在!但似乎并未被像《史记》这样的“严肃史籍”提及。除了上面援引的《史记·管蔡世家》中那两句语焉不详的话之外,同一部书里,真的是没找到关于这个人更多的叙述了。

作为文王姬昌的长子,如果他死于“纣”的意志,怎么也该算是“有仇”吧;他弟弟“武王”讨伐“纣”的时候,誓师词中罗列“纣”的诸多罪行,连“酗酒”都提到了,戕杀他亲哥,不可能一个字不提吧!

所以说,基本可以认为,伯邑考死于“纣”的意志或指令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那就剩下第三种可能性了——被暗杀。

这个猜测如果成立,下一个问题就是——被谁暗杀?

不可能是商帝。因为商帝不需要“暗杀”谁。要想杀,明着来就好。

也不大可能是商帝阵营中的其他什么人。因为如果是那样,这条性命,肯定也会记在商帝头上。还是回到前面那话,记在商帝头上,他弟弟武王讨伐时罗列罪状,不可能一字不具!

暗杀,作为极端的卑劣手段,通常不会轻易施行,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或说目的。悄悄地让一个人死掉,目的无非两个:泄恨、受益。其中“受益”可能性更大些。

他死了,谁会受益?

再描一遍《史记·管蔡世家》中涉及他的描述: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看到那个“舍”字了么?再连着想想上述北魏孝文帝的考问。然后关上门窗,把自己扔进盲然的冥想……

能感觉到遥远的森冷和血腥么?

我能感觉到!

感觉而已。谜,终究,还是谜。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 阅读:6
写乎

写乎

历史原创平台,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