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尖锐的道理都不会指名道姓的告诉人们,“他”说的究竟是“谁”。
这就如同很多饱含隐喻的电影之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有些影子是人,也有些影子本身就是一种现象。
正因如此,人们要去探究道理之中的“谁”意味着什么,也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那些隐喻背后的真相和假象,想得越多,了解的越深,就会愈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自己所面对问题的庞大和复杂,
而这样的经历正在日复一日的折磨着人们的心智,于是乎,就有了类似“活得简单点最好”类似的理论开始被人们争相追捧。
从处处思考到简单点最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潮让很多不善于思考的人们找到了一个可以跟风的渠道,
当这个社会的精神铁骑们已经习惯了用他们看似强大的舆论攻势去东征西讨之后,以此炫耀他们铁蹄印上代表着胜利的痕迹时,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此刻悄悄的拉开了序幕。
不走极端是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视角就不可能只停留在那些清醒的目光深处。
因为将视角拉远,那些疯狂机器的轰鸣声早已为那些疯狂的人们奏响冲锋的乐章。
至于往哪里冲,答案是无所谓。
虽然答案是敷衍的,但只要不让答案出现,一切都会按照既定轨道做着周而复始的运动,对于抹去答案的事实,人们更在乎那些问题本身所代表的实际含义,
比如情绪,比如对抗关系的建立,比如“你不听我的我就要骂死你”。
问题套着问题,情绪激励着情绪,在看不到的网络里那些嘶吼中总会带着些许“赛博朋克式”的冲动,在这样的状态下,想的太多,想的越多,就会让自己陷入到那些被带动的感受之中,
你的感受不属于你,而属于“潮流”,你的判断也不代表你的利益,而代表“今天的你相信的东西”。
那么明天的你是否还会相信,这就如同被藏起来的答案一样,
不合适的东西,不会出现在“台面上”。
而如果什么都不想,就会被那些勾心斗角的小把戏所影响,不想,意味着放弃判断,放弃判断,就意味着会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接受影响你最大最深刻的东西。
那个东西并不来自你的内心,而来自天外传来的声音。
随波逐流不会让什么都不想的人变得心安理得,因为随波逐流依然需要面对事实,而因为什么都不想所导致的盲从(毕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反而会让原本可以避免的痛苦成为了死死盯着你的可怖生物。
起初你觉得这很恐怖,后来你看的累了,看的倦了,就会有一种特别恶心的感觉:
那明明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存在,
但最后看来看去,却发现那不过是个“死东西”而已。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保持中立的心态就像是保持微笑一样简单,可遗憾的是现实的种种遭遇让人们的内心只能“看起来波澜不惊”。
从想得太多到什么都不想的过程并不算遥远,甚至可以说一步之遥的距离之所以走了很久,并不是这一步有多远,而是迈出这一步的过程太痛苦,
因为当人们开始意识到无论怎么做都会让自己受伤的那一刻起,
这个只有问题,没有答案的世道,
正在低着头,死死的盯着那些不敢抬头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