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同事跟我讲了一个他和孩子之间的事,让我评评理。
同事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前些日子幼儿园里两个小朋友发生冲突,其中一个小朋友打了另一个小朋友,那个被打的孩子被打青了,而这个事情最终的处理结果是,被打的孩子受了处罚。
据同事说,老师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被打的小朋友先说对方坏话,说了坏话之后,对方一生气就拿手边的玩具砸了过去,因为说坏话的小朋友是始作俑者,所以要处罚他,进而给其他小朋友树立一个规范行为,就是大家都不要惹事,惹事的人必须要受到处罚。
处罚本身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影响”,就是公开批评一下,双方家长尤其是被处罚的家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满,但同事的孩子在从幼儿园回来之后却跟同事说,所谓的“始作俑者”其实根本没骂人。
同事告诉我,他的孩子说大家都很讨厌那个打人的家伙,这个小孩的口碑一直很差,这次之所以打别人,也是因为他先抢了另一个孩子的玩具,那个“始作俑者”给那个孩子出头,所以说了句让他把玩具还回去,才有了之后的冲突。
同事说,他的孩子告诉他,如果以后自己的玩具被抢了,是不是也不能还手?
同事告诉孩子,你可以把玩具拿回来,但是要讲道理。
孩子又问他,那如果讲道理之后,对方还是不还怎么办?
究竟谁在说谎,这似乎已经让事情变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麻烦,可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无视事实却依旧追问谁在说谎的时候,
问题的答案,已经被压制成谎言本身的模样。
进一步了解之后,同事告诉我这个打人孩子的情况,不出意外的背景,不出意外的偏袒,不出意外的结局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对于“始作俑者”的母亲,虽然在家长群里没有对这件事表现出明显的抵抗情绪,但是在私下的交流之中,他对于孩子所遭受的代价,已经不仅仅用恨之入骨来形容其现在的状态。
但是作为成年人,他深知发怒的代价如何,所以他只能用安慰的方式告诉孩子,
你没有错,你只是对的“不正确”。
就同事私下跟其他家长和孩子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家都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但是对于那个“不出意外的结合体”来说,谁都不可能去反驳老师对这个事情的最终裁定。
所有见证的小朋友都看到了,谁在欺负人,谁在帮助人,最后谁受到了责罚。
那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
偏袒错误的结果,就是正确被蔑视之后所带来的一连串影响。
事实如何,便是如何,即便有些东西被“强调”或是被“抹除”,
最终这个结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即便是心智初开的孩子,也会明白“如果做好事得不到奖赏还被罚”意味着什么,即便是有些孩子可能心智未开,也意识到了什么事情不能做,
不能做的事情,肯定是做了之后被罚的事情,那么如果帮助其他小朋友这件事被罚,那么这件事就不能做,绝对不能做,而对于这个认知究竟是对还是错,
这个认知,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的。
有些东西看得多了,是不是干净,看的不是怎么装干净,是不是肮脏,也不是大手一挥就变脏,
结果到最后是脏还是干净,完全不看表面,而是只看影响:
我不知道这位“始作俑者”以后还会不会帮助其他孩子,但是我知道的是,这个欺负人的孩子肯定不会意识到,我欺负其他小朋友是不对的,
因为当他欺负其他小朋友之后没有受到惩罚时,一些跳出对错本身的行为逻辑,
就已经开始“启动”了。
都说孩子最好的榜样是家长,
而家长眼里,最好的“榜样”是事实,
事实如何,那么便会接受如何,接受对的和接受错的,并不耽误对接受本身的理解,
只不过,接受对的事情,会让人们用积极的心态去理解世界,
而接受错的结果,
就不仅仅是冷漠以对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