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谁死的最冤?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3-12-26 20:43:05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他在21岁时出仕于孙权,并被任命为东西曹令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因功累封娄侯。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破蜀汉军四十余营,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

赤乌七年(244年),升任丞相、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陆逊在军事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黄武元年(222年),刘备集结大军,进攻吴国,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针。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命令吴军士兵点燃火把,冲向蜀军营寨。蜀军营寨多为木结构,火势迅速蔓延,蜀军大乱。吴军趁机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奉献了一个成语,火烧连营。

然而不幸的是,晚年的陆逊不幸卷入了孙权二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中,此时的朝廷已经分成了两派,各自站队,都希望自己侍奉的主子能够继承大统,这样自己也能跟着飞黄腾达,陆逊知道这种情况后,愤愤不平,在两人的斗争中,孙霸逐渐获得优势。

孙权和孙和的关系逐渐的恶化,孙权想立孙霸为储君,孙霸则得到孙权的喜爱,这时的孙和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是到处周旋,请人替自己说好话,通过相互委托找到了陆逊,请求陆逊替自己出面向孙权说一下好话,陆逊多次上书向孙权陈述自己的想法,祖宗的历法,讲解嫡子庶子的区别,希望孙权不要忘记基本的礼法。

孙权见陆逊这么说,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被泄露了,随即处理了知道此事的大臣,很多太子党派的臣子均被流放,其中太子太傅更是因此牵连处死,孙权敲山震虎,没有立即处理处理陆逊,没有把他下入大狱,就是责备他打听不该打听的事,经常派手下人当众羞辱陆逊,在狱中的大臣,交代了陆逊的多条罪状,将陆逊推到了风口浪尖,孙权多次责备陆逊,最后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终。

陆逊官至丞相了,可以说是一人之下的地位了,因为参与太子之争,被孙权怀疑,六十多岁了还隔三差五被孙权痛骂,战功赫赫,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心全意为了东吴的发展,没有半点私心,却因为孙权的责骂,抑郁而终。

陆逊的儿子陆抗给陆逊办完丧事,孙权就迫不及待的拿着别人弹劾陆逊的奏折,一条一条质问陆抗,这真是杀人还要诛心。 陆抗一条一条的解释,终于消除了孙权对陆逊的愤怒。 几年之后,孙权又召见陆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表示孙权之前因为听信谗言,对陆逊产生了误解,没有充分信任他,导致两人关系出现了裂痕。将之前所有对他的责问和不满都一笔勾销,不会让人再提及此事下令把所有弹劾陆逊的书信全都烧了。 这算是孙权给陆逊平反了,陆家子孙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绝地反击。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0 阅读:55

翰林院女大学士

简介:发现历史、探究历史、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