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剧照
只要喜欢阅读的朋友,都会知道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开首第一句,是被评论家百般颂扬的神句,其具体的句式如下:“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采用黄锦炎翻译的译本)
此句之神,在于一句话中,融入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态。
现在的时态:就是叙述者此刻的时间。
过去的时态: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回忆中的童年时代,他的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这件事。
未来的时态: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面对行刑队的时态。
它的妙处何在?
我们摘抄几篇文论看看是如何分析这种句式的:
评点一: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时间叙述观点,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先从现在某一点飞速到将来的某一点,最后再去回忆过去的某一点,在读者阅读完之后,瞬间有一种穿越了千年的感觉,也对即将发生和过去发生的事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性的把握。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用简短的三十九个字贯穿了现在、 将来和过去,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时态的看似奇怪却又彰显拉美色彩的时间怪圈。
评点二:大多数读者已经习惯于阅读以“从前……”开头的作品,习惯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安排顺序,而《百年孤独》却惊世骇俗地以“多年以后……”开篇,这种与传统叙事截然不同的时间安排会让很多人猛然觉得不知所措。对于作者马尔克斯来说,他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过去”的故事,但他叙述的逻辑起点却是某个时间不明确的“现在”;在读者对故事发展情节浑然不知的时候,作者却开口便是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多年以后”,可这边话音未落,那边却又转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遥远的下午”。时间在马尔克斯手里仿佛一个可以任意把玩的变形金刚。
评点三:在这样一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是站在某个不确定的“现在”,讲述“多年之后”的一个“将来”,然后又从这个“将来”回眸“那久远的一天”的“过去”。一句话中就包含了现在、将来、过去三个时间点,这突破了某一个固定的瞬间时间点,从而实现了视点对时间的大跨度审视。进而在有限的叙述中,把不同时间的事件高度地集中在了一起,使其呈现出了一种空间性的铺展状态。
《百年孤独》插图
众口一词,对这个神句可以说把所有的能够让人耸然而惊的词语都搜括来了。
这种句型,从《百年孤独》被引入中国之后,立刻引起了中国作家的大规模的模仿与袭用。
因为这种句式模仿的太过容易,形式过分明显,因此,被一些中国作家讥讽为猫猫狗狗都一哄而上,来赶这种首句的时髦。
我们可以从作家李杭育很不礼貌的对这种现象的讽刺性的描述中,看到当时的中国作家趋之若鹜的搞怪场面:
——1984年对中国文坛来说的一件大事,是大陆出版了两年前获诺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一时间,阿猫阿狗都在谈论马尔克斯,甚至会背诵《百年孤独》那个著名的开头……”——
李杭育作品
一段时期内,“许多年以后”式句型,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了中国的作家。
我们不妨看看学舌的中国作家是如何依样画葫芦的。
莫言《檀香刑》的开头:“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
莫言《红高粱》开头:“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白鹿原》开头:“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李锐《旧址》第一句话为:“事后有人想起来,公历10月24日,旧历九月廿四那天恰好是霜降。”
余华《世事如烟》:“多日之后,父亲在一个傍晚站在院中时,蓦然感到难言的冷清”。
余华《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在这个发现之后很久,也就是一九六八年五月八日那一天,一个年轻的女子向我走了过来”。
余华的《难逃劫数》:“直到很久以后,沙子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上午东山敲开他房门时的情景。东山当初的形象使躺在被窝里的沙子大吃一惊。”
叶兆言在《枣树的故事》:“尔勇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却觉得窗前曾经辉煌一时的白脸,实在愚不可及”。
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开头:“我设想一九三四年枫杨树女人们都蜕变成母兽,但多年以后她们会不会集结在村头晒太阳,温和而苍老,遥想一九三四年?”
苏童《平静如水》:“蝉在一九八八年夏天依然叫唱。我选择了这个有风的午后开始记录往年的流水账……我想起一九八七年的心情平静如水。”
郭敬明《幻城》:“很多年以后,我站在竖立着一块炼泅石的海岸,面朝大海,面朝我的王国,面朝臣服于我的子民,面朝凡世起伏的喧嚣,面朝天空的霰雪鸟。泪流满面。”
莫言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预设式叙述在过去是没有的。在中国人的经验里,在我这样作家的乡村经验记忆里,类似于《百年孤独》里很多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可惜我们知道得太晚。”
莫言说“这种预设式叙述在过去是没有的”,是不是如此?
其实并不是如此,只不过大家都喜欢起哄赶时髦,把这种花言巧语式的语言技巧卖弄抛售,当成了文学的真经,尤其是《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使得效仿者跟风而至,趋炎附势。
我们可以看到,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多次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下面我们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刘辽逸翻译的译本中,摘取几段采用“许多年之后”句式的描写。
1、第二部36页:“轮子由于惯性仍在转动,玛丽亚公爵小姐后来长久地记得逐渐消失的轮子尖叫声,同接着发生的事在她记忆中融合起来。”
玛丽亚小姐
2、第四部22页。“尼古拉突然觉得有必要和这个几乎是陌生的女人说说知心话。后来,每当尼古拉一想起这次无缘无故的、无法解释的、然而给他带来非常重大的后果的突然迸发的坦白热情,他就觉得,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罢了……”
3、第四部48页。“应该发出口令了,随着口令应该响起八支枪的射击声了。但是,皮埃尔后来怎么回忆也回忆不起哪怕极微弱的枪声。”
4、第四部111页“现在皮埃尔的一切幻想完全集中在他获得自由的一天。在那以后的日子里,皮埃尔一生一世都将带着狂喜的心情回味和谈论这一月当俘虏的生活,以及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强烈的、喜悦的感触……”
5、第四部263页。“这句普通的话,以及说这句话时的眼神和脸上的表情,成为皮埃尔以后的两个月无尽的回忆、释念和神往幸福的材料。”
6、第四部265页。“皮埃尔后来常常回忆这个时期幸福的疯狂。”
由此可见,这种西语式里运用了时态的语言结构,其实很是稀松平常,只是我们中国语言,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觉得这样的叙述语句颇为新鲜而已。
在前苏联的著名农村小说《磨刀石农庄》里,也有这样的句型。
《磨刀石农庄》曾经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在当时捧得很高,斯大林去世后,这部小说却一落千丈,与《金星英雄》被认为是粉饰类的小说,文学地位很低,其实这部小说里还是能够生动地透露出当时苏联社会的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冲突,里面的人物的欲望与情感,也不能不说不深刻。
这样一部可以看成是斯大林钦点的小说,里面的一些技法,仍然会让人觉得烙印着苏俄文学的优良的共性的传统。
《磨刀石农庄》作者
下面我们看看《磨刀石农庄》里的这种句式,引用的这一小节,取自该书的第三部:
——葛里希加骑上马,往村子当中的二层楼石头房子那里走去,他预料着全体人员都已经在那里集合了。后来,等到这天所发生的许多事件过去以后,他记得特别清楚的事,就是他一面骑着马从院子里走出来,一面心里想着妞尔珈,想着她长了一张很有弹性的小嘴和两片薄嘴唇。——
在这一句话里同样有着作者叙述时的“现在时态”,有着将来某一天的“未来时态”,还有“过去时态”里的人物骑马走出院子时的所思所想。
由此看出,这种“许多年之后”式的句型,被大惊小怪的中国作家奉为天人,学舌模范,实在有一点滑稽可笑。
因为这种语句存在着过于卖弄的矫揉造作,日后中国作家也深感俗不可耐了,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竭力回避这样的句型在自己文学作品里的存在的醒目感,而相信,这时候的中国文化自信也开始返还到中国作家的创作思维中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本书,没必要无休止吹嘘,所谓一些世界名著,中国人看了没有啥感觉,因为历史文化差异,代入感不强。很多吹嘘都是《皇帝的新装》现象罢了。还不如读读金庸武侠小说,余华的《活着》,刘震云的《单位》,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路遥的《人生》,苏童的《妻妾成群》等[呲牙笑]
百年孤独写出来之后,后来这两个字才发明出来的吗???
无关其他,中文与洋文的表达方式之异也。
托尔斯泰,马尔克斯,都是学了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整体结构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还有我的我的我——第一二第三人称混合叙述。时间空间的跨度写法,艾米丽就是天才。
许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老爸在我小时候带我学钓鱼的日子。这种句子实在太普通了吧?没办法,我半个文盲的确理解不了这种诺奖小说。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致敬伟大的托尔斯泰!
这种句式存在于乡村故事语的各处,但远没有人家老马的凝炼,以后很难说会有人超越。
百年孤独写的不错,生动体现了日本人的民族性!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百年孤独唐吉诃德被吹的过了。文学技巧和精神统一性的还是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写于18世纪,《百年孤独》写于19世纪。 先把基本常识搞清。
这个神句修辞以前多年前李商隐写的更传神,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很多人外国的屁都是好的,鲁迅说了拿来主义,国外好的科技文学都要学习,但是不要盲目崇拜
大话西游,月光宝盒[点赞]
欣赏不来,被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吹捧过头了。这个被神话了的开头,多年以后当我第一次读到时候并没有觉得有多惊艳,可能这就是我和那些大作家的明显区别吧
太牵强了,能不这么舔么
外国文学界的互相吹捧而已,吹的越高的大多平庸
因为百年孤独过于有名,此句式才被无限放大,加之那时白话文如种子急切需要养分,所以才引起各路作家注意并纷纷模仿采用,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可能现在看来并不很是感同身受,但在那时确实应该如此
颠三倒四,故弄玄虚。
一个西班牙语字母都看不懂的中国作家跪拜《百年孤独》的丑剧而已
没啥,就跟你多吃过一种菜似的,拉出了大多,吸收了那么点点,那点点从你嘴里像打嗝样喷出来,让我知道你吃过拿个。
关键是因为写在开头吧
百年孤独是那本南美洲人写的书么? 如果是,那是本黄书!跟黄易大师的书有的一拼
很多年后,我有个绰号叫“西毒”……
我太肤浅了,看了一点实在看不下去,至今不知道写的啥。不知道这些世界名著是外国人评的还是中国人评的。中国的名著还看不过来呢
百年孤独其实混乱不堪。
战争与和平是真的强,托儿斯泰的文字就像是砖石一样,愣是砌成了城堡。马尔克斯的文字像一块玉石,被不断的雕琢于是成了一件艺术品。普通人其实很难欣赏马尔克斯,但是托尔斯泰的雄伟壮观一眼可见[鼓掌]
四大名著都死活看不下去,你们是怎么看懂的?
看不明白
[得瑟][得瑟]曹賊
全书的精华就是开篇第一句话了,
这种垃圾小说,还在这里吹捧!
文学小圈子歪屁股
使命吹,前段时间说作者死了也不放作品入中国
比起金庸小说这些都差远了
是一本小黄书。
主角,卒。
病态一句
学的时候,看不懂
说不上高明。
吹毛求疵
以后的你会感谢曾经奋斗的你
百年孤独这么黄色暴力的小说还有恐怖。不能给中国人看。
公关骚心骚肺,为谁来日本人心
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也有发表的勇气~~~鲁迅。这是一本文化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