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跳《我爱北京天安门》小姑娘的心愿,透视中国电视业发展历程

文学私秘 2022-05-22 18:42:33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网友的来函,内容如下:

——您好!看到了您的一元钱购买的无线电杂志七三年第一期,发现封面是我当年在北京电视台录制的儿童舞蹈节目,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没想到今天在网上看到了您的文章,也看到了当年的照片,想请问您在哪里买的这本杂志,照片太珍贵了——

这位网友所说的那篇文章,标题是:“一元钱购买了一本《无线电》复刊创刊号,与父亲的收藏配成全套”。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是笔者用一元钱购买了《无线电》杂志复刊创刊号,也就是1973年第1期。

为什么要购买这份已经无人问津的电子刊物?

这是因为,《无线电》复刊创刊号之后的所有刊物,父亲都订阅了,就是这本创刊号,可能我父亲没有能订上,导致家里的《无线电》杂志一本不差,偏偏差了创刊号这一本。

父亲把《无线电》杂志都逐年装订起来,虽然时过境迁,这些刊物的内容已经过时了,也没有实际指导意义了,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道路。

父亲过去喜欢装装收音机、电视机,家里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父亲没日没夜自己装配起来的,当时在我们的那个平房小区里,也算是一个较早的新生事物,每到周末,我那个狭小的家里,都挤满了附近邻居家的小孩子。

后来电子技术越来越高端,父亲的土法上马的业余爱好也没有用武之地了,大概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无线电》杂志也就停止订阅了。

积年累月,父亲装订的一本本砖头版的《无线电》合订本,摆在书架上,很是占领地方,父亲想把它卖了,我却觉得恋恋不舍,毕竟我小时候,也曾经眼熟这些刊物,内容看不懂,但封面还是我看看大千世界的一个彩色的窗口,不知不觉之间,我对这些其实已经没有用了的旧刊物倾注了一份深深的感情。

所有的刊物,基本不差,就差一本《无线电》的创刊号,这种缺失感,让心里很不好受,与其这样,不如配齐。后来我就到旧书网上,网购了所缺的这一本《无线电》杂志。

当时还在网上发了一篇我表达自我感受的文章,时间是2020年12月6日,没想到,一年多后,还有网友看到这篇文章,给予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反馈。

我赶紧告诉这位跳《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当年的小姑娘,告诉她,我是从哪里网购了这份杂志,还给她发了一个链接。

接下来,这位当年的跳舞小姑娘顺利地订下了她一直想买的这本杂志。

我让她再介绍一下当时拍摄照片的情况,她在短信中,回答如下:

——这是我十岁时,在少年宫舞蹈队跳舞,当年国产彩电问世,我们在北京电视台录制的儿童节目,舞蹈《我爱北京天安门》,我还记得照片里每一位同学的名字,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联系了,我今年六十岁——

我很好奇,她当时知道自己的这张照片,登在《无线电》复刊创刊号上吗?

她告诉我:知道照片被无线电杂志用作封面了,可惜我们都没有这本杂志。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订阅《无线电》杂志,是需要单位出具证明的,因为这个杂志,分配到各个省份的订阅数是受限的,所以,能够订上一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更不容易的是,在当时的少见的刊物杂志上,这位跳舞的小姑娘能够留下她的飒爽英姿的身影,也是一件相当值得骄傲与回味的往事。

可以想象,1973年,她在十岁的年龄上,能够进入少年宫,参加舞蹈节目,又被当时的北京电视台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录制成节目,那可是无尚的荣耀,也可以说自己的艺术天分,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现开端。所以,笔者又问她:那后来您从事艺术工作了吗?

这位当年的小舞蹈演员告诉我:“说起来有点伤心,我很喜欢跳舞,12岁时考取了总政文工团,但是政审没有过关,就放弃了。”

我后来又请她指认一下,她在群舞中是哪一位。她告诉我:“第二排右边那个是我”。

笔者截了一张图,发给了她,得到了她的确认。在并不是很清晰的图片中,可以看出,这位小姑娘露出阳光灿烂的笑容,侧斜着身子,展现出柔韧的身姿,表达着她对这个舞蹈节目的全力奉献。

记住,这是1973年,一个多么遥远的年代,与今天已经相隔了50年,当年的小姑娘,一定会记得那个单纯的年代,曾经有过在懵懵懂懂的时光里,听从于老师的编排与指挥,按照流程,摆布自己的舞姿;相信她在听说能够进入当时中国最顶级的电视台出演节目时,也会涌上不眠的期盼与兴奋;为了演出最好的节目,她们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耗费了更多的等待的时间,最终完成了她们的表演,也收获了她们的那一份欢欣。

这一切都定格在1973年的一个固定的日子里。

往事渺茫,但记忆是如此的深刻,这张照片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它把所有的记忆都激活,焕然一新。

而这份记忆的意义还不仅止于此。

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日子,对于中国的电视业,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我们先来看一下,《无线电》复刊创刊号对这张封面照片的文字说明:

——北京电视台用国产彩色电视设备试播少年儿童舞蹈节目:“我爱北京天安门”。——

这个转折点就是:1973年,中国的电视台,开始了彩色电视信号的播放。

我们可以查看一下杨波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年版)中的介绍。

彩色电视的试播时间是在1973年4月14日,书中的大事记介绍当日情况道:

——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开始第一次试播,19:30开始,20:30结束(只播出了一个小时)——。

之后在4月15日,大事记中再次提及:

——周恩来在看彩色电视试播节目时,看到图像中间有一块黑斑点,让秘书询问了北京电视台,得知是电视摄影机用的黑点扫描管有一块荧光粉烧坏造成的,因为这种管子不多,在试播时没有换上新的。周恩来听后说:“新的不多可以买,试播也应该认真搞好。”——

而正式的播放时间是在1973年10月1日,大事记中写道:

——北京电视台彩色节目转入正式播出,直播首都人民国庆游园活动的实况。这次实况直播首次使用国产的彩色电视转播车,同时使用了国产彩色磁带录像机。当天通过微波干线向上海、南京、杭州、广州、长沙、武汉、石家庄、重庆、成都、西安、太原、哈尔滨、长春、天津等地传送了黑白电视节目。上海、天津、南京、武汉、杭州等地试转了彩色电视节目。当年国庆活动不组织游行,不放焰火,白天改为游园活动。北京广播电台各语言组播出文字稿或录音报道……。”

而《无线电》1973年1月号(1973年10月份出版)的这张图片,正反映了从1973年4月14日到1973年10月1日之间的一个节目的试播定格,而这个定格,因为这一本《无线电》杂志而流传,当笔者因为写了一篇关联这个《无线电》杂志的文章,又使得这个流传借助互联网的四通八达的传输轨道,而到达了当年曾经出演这个节目中的网友的手里,从而形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回环闭路。

在这个回环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业发展的轨迹遗痕。

我们在另一本专著《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史》(2017年版)中看到当时北京电视台在1973年节目播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1973年以后,北京电视台引进了彩色录像设备和彩色转播车,使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能力产生了一次飞跃,文艺节目制成录像,得以保存和交流。……北京电视台的少儿节目文艺节目中比较好的有《龙梅和玉荣》、《我爱北京天安门》等。”

可以看出,《无线电》复刊创刊号的这张图片,记录下了中国电视业的一个飞跃的瞬间,选择了《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个少儿舞蹈节目,也是因为这个节目带有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唯美、单纯、真挚的情感。

正是因为这份精神的温馨,才会使得一份枯燥无味的电子期刊,在近五十年后,还会激起心中的波澜与涟漪,让我们犹如进入到时间隧道,回到一九七三年那个童真般清澈如水、干净明朗的时光里,去感受到那一份天籁般的音律与姿影。

0 阅读:12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