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宁可乌江自刎,也不愿卷土重来,原因在于孟子的一句话

颜威说历史 2019-01-07 11:58:37

作为中国人,我想每个人从小都听过一句话叫“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这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至于这句话的出处,来自于《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意思是: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也就是这句话奠定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我们民族性精神精髓。

那这句话跟项羽乌江自刎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内涵是中国人缺乏原罪意识。我们的民族文化跟西方精神不一样,西方人认为人天生是有罪的,而不是性本善,他们是性本恶,可以这么理解。

当年上帝已经告诉亚当和夏娃,禁果是不能吃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偷吃?这个先不管了,既然你选择偷吃,那就产生原罪,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方式就是赎罪。

所以,西方是一种原罪主义,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心理没有原罪。而这两种文化直接导致选择不一样。

原罪文化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罪,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有罪的起点,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赎罪、忏悔,洗清自己的罪恶,即便是洗清不了,或者说退到“原始的罪恶状态”,也没有关系,因为那本来就是我们原本状态,所以没有自惭形秽和无地自容的说法。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就算退场,也没什么后顾之忧。

非原罪文化下,是没法退场的,中国人没有原罪,也就没了退路,因为你原本无罪,那就不该有罪。如果你从未失手,那就次次不能失手,如果你不曾被杀,那就再也不能被杀,如果你不曾失败,那就不能失败。一如江湖,就没有退路可言。

所以,这就是项羽为什么宁愿选择乌江自刎,也不愿意选择过江,卷土重来,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可言,我们的文化亦是如此。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前,项羽是没有失败的案例的。

项羽出身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原来的楚国大将项燕。当年嬴政兼并六国,最难对付的就是楚国,因为有项燕。嬴政原本给二十万大军给李信的,可惜李信一败涂地。没办法嬴政只好将全部兵力六十万大军给王翦老将,让他去灭楚国,可见灭楚国,让嬴政使出了洪荒之力,也可见项燕是多么厉害。

将门出身的项羽让他出身就带着一股英雄气场,也就没了退路,他必须当英雄,要么英雄,要么乌江自刎,没有狗熊的选项。即便是楚国灭亡了,项家倒了,项羽跟着自己的叔叔项梁带来到江东,项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车马也要说:“彼可取而代之”。

可见他是多么的英雄,后来秦末天下大乱,项羽跟着叔叔项梁起兵,更是毫无犹豫的一刀砍了会稽郡守,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为什么要眨眼睛?我本来就是天生的英雄。自带流量的项氏一族起义后,风生水起,地盘扩张的很快,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过来投奔,比如英布和刘邦。

英雄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精彩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是我项羽不能做的,后来在营救问题上,项羽看宋义畏首畏尾的,又是一刀,毫无犹豫的将其灭了,取而代之。

对此,全军无人表示异议。

之后项羽带着部队跟秦军在一个叫巨鹿的地方展开大决战,项羽只有区区三万人,而秦军却有三十万大军,远远多于项羽,是他的十倍。但最后的结局却出乎意料,项羽战胜了。项羽三万人战胜了三十万大军,这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所以,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项羽是天生的英雄。这种英雄就是英雄,没了退路。

就在项羽和秦军在巨鹿苦战的时候,刘邦趁着秦国空虚,一不留神的抢先入了关中,可惜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乖乖的交给项羽。项羽把关中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给了刘邦。刘邦能说什么吗?不能。

原本刘邦是应该称王的,这是之前大家的共识也是约定,但在项羽面前,什么共识,什么约定都是扯淡,我说的才是共识。

志得意满,成功的项羽最后选择了衣锦还乡,回家乡炫耀,做起了西楚霸王,将大秦帝国的宝藏都带了回去,然后一把火烧了咸阳。

再后来,心有不甘的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成功举起反抗项羽的旗帜,带着五十万诸侯联军打到项羽的老巢彭城。此时的项羽远在齐国调节矛盾。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毫不犹豫的带着几万人马杀了回来,将刘邦打的落花流水。打的刘邦差点没了小命。

项羽又创造了奇迹。

所以说纵观项羽的一生,他几乎没有败绩,人生很完美,一路高歌,没遇到什么挫折,现在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还弄得要狼狈逃回去,这怎么可能。

人生没有退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没有原罪文化,只可成功,不许失败,要么成功,要么乌江自刎,没别的选择。

朋友,欢迎关注!

0 阅读:6
颜威说历史

颜威说历史

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