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很多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苦恼不已。根据我自己的成长的经验,总结出养一个性格温和独立自律的孩子需要两个最基础也是最不花钱的修养。
第一个修养是好好说话的修养。
大多数孩子出现问题的家庭,最大的实际上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不能好好说话。
比如,孩子回了家说“妈,今天吃啥呢?我饿死了。”
“吃什么吃!吃什么吃!满脑子就知道吃。你看看你这次期中考试考了多少分。”
家长说话跟打乒乓球一样,孩子刚一开口,“砰”就打回去了,好像是敌对势力一样。
好好说话的家长是这样跟孩子说的:“饿了吧?妈给你做好吃的。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没关系,下次咱们争取考好。”
还有些时候,家长跟孩子说话,喜欢激励孩子,喜欢正能量:“孩子,你有什么追求呀?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你准备长大之后要做什么?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还有的家长说话时总是“感恩教育”:“你看我跟你爸多么的辛苦朝九晚五,你应该体谅爸爸妈妈的不容易,你应该懂得感恩,你们应该好好努力,好好学习……”
家长说得情到深处,自己感动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孩子被吓得只想落荒而逃。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无用的三种教育方式: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家长这种说话方式,孩子会觉得这个家不像家,像个受教育场所,像个受气的场所,没有办法向亲人自自然然说些心里话。
我的同学王佳佳,她有个性格特别温和的妈妈,看见谁都是笑眯眯的问东问西的。佳佳上小学的时候一回家,书包一扔,坐在妈妈旁边,她妈可能在做饭,可能在掰豆角,可能在捡大米里面的虫子,她就在妈妈旁边讲今天学校里面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同学之间谁跟谁又吵架了、老师穿了什么漂亮的衣服,在那一说就能说个半个钟头说一个小时。其实,王佳佳的妈妈跟多数农村妇女一样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孩子。当王佳佳眉飞色舞跟她说的时候,她依然手里忙活着,含着笑低着头默默地听着。
这幅画面这么多年,我依然能记得。
家长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有样学样,也会成了同样的说话的方式。
所以,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回归到家长的位置上,不把自己当成宣传委员,纪律委员,学校的老师。做孩子安安稳稳的陪伴者聆听者。
第二个修养是好好做事的修养。
自我暴露一下。我有一个自己深恶痛绝的毛病。就是做事丢三落四。上班后要每天统计报表。几乎每周上交的报表都出错。轻则被点名批评,重则被大老板发现了扣掉一个月的奖金。
我为了改掉这个毛病,给每月给同事五十块钱,请他每天帮我审核报表,如果出错了,就扣掉十块钱。不到一个月我的五十块就扣光了。但我的毛病依然在。
后来学习心理学后找到症结,我弄清楚了我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我缺乏做事时安心做事的能力。
打我记事起,我妈就活在慌乱的做事中。做着这件事,突然想起来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做。然后放下刚刚做完事,赶快去忙另外一件事。正是这种惶惶然的状态,根本无法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这件事上。我也耳睹目染形成了这种做事风格。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不都在做事吗?
做饭是做事,打扫卫生是做事,铺床叠被是做事,上班是做事,开车是做事,做手术是做事。孩子在学校里面解题是在做事,上课听讲也是在做事。
做事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跟我妈妈一样,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可能会说:做事的目的是赶紧做完呀,做饭的时候说赶紧把饭做完,收拾卫生就赶紧把卫生打扫完,上班的时候就赶紧把这些活干完,干完后要干啥呢?躺在那刷刷手机后看看电视,跟别人扯扯闲篇……
通过学习后我才知道,这么做事是人的修养不够。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赶紧把事情做完,而是享受做事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做事时心烦怎么还做不完,做完事之后彷徨无措是空虚无聊。
正确的做事方式是,做事的时候享受全然投入体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当中训练自己的能力,提炼自己的经验,甚至由自己的经验中提炼出一种理论。
我的同学白老师经常讲一个故事:毛老奶奶的馒头。
一条街上住着一位姓毛的太太。从年轻时性格急躁。蒸出来的馒头总是个小心硬能砸核桃。儿子很不满意,让她跟邻居婶子大娘学学。可毛太太根本不放在心上。一年又一年,毛太太变成了毛老奶奶,仍然吃着个小心硬能砸核桃的硬馒头。
原来,做事是要专注于事情本身:馒头今天这么蒸不好吃,那么明天蒸的时候要改进下,要比今天好一点。不能像毛老奶奶做了50年的馒头还是老样子。
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一万小时”定律,是说无论在那个领域,无论是小提琴演奏还是数学研究还是做厨师,想要成为世界级大师,都需要一万小时的专注练习。开始时以为这个定律强调的是“一万小时”,这些年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做好一件事,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的是“专注”做事的修养和能力。
一个家庭里,家长有专注做事的修养,每一件事情都是耐心而认真做,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了一个做事的示范,孩子人就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以怎样的态度做事。
再看看我们家长在家里干活时候,摔摔打打,抱怨指责:上班已经够累,又得打扫卫生。你看看你爸你妈周一到周五天天在上班,周六周日还得打扫卫生,还得一日三餐,还得洗衣服,还得照顾你生活。为什么你不能在那儿耐心的好好学习?为什么不能耐心的把那个英语单词给它背下来?
同样的道理,家长在那儿打扫卫生时心浮气躁,,那么,孩子坐在那儿背英语课文的时候也会心浮气躁“烦死了。英语课文怎么还背不完呢?背完我赶紧就能干别的。”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孩子面对学习态度不够好,未来面对工作的态度不够好,其实都是受我们家长做事态度的影响。一个孩子的“出厂设置”是在家庭当中完成的。是在孩子几个月、一两岁、三、四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这也烦那也烦的,孩子的每个毛孔每跟神经,毫无鉴别的吸收进去了。
所以,有人说家庭教育就是“复印机”效应。当我们做家长的说话做事时能不急,慢慢来,孩子所有的能力,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智慧,都会在这样的慢慢来中,耐心细致地做事情中,慢慢的生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