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欧洲正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风暴降临,名为“特朗普关税”。 人们不禁要问,马克龙政府此前为了避免欧洲被卷入这场风暴,究竟做了哪些努力? 又为何最终显得徒劳无功? 特朗普政府的下一步动作,又将对本已脆弱的中欧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欧洲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众所周知,特朗普对欧盟贸易逆差的不满由来已久。 按照他的惯有做派,挥舞关税大棒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欧洲各国为此忧心忡忡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率先站了出来。 2月9日,他在接受美国媒体专访时,罕见地将矛头对准中国,声称对美国而言,中国才是“首要问题”,而欧盟是盟友,不应成为关税打击的对象。
马克龙此番言论的意图十分明显,可以说是将“祸水东引”的策略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试图说服特朗普,将火力集中到中国身上,放欧盟一马。 甚至为了增强说服力,马克龙还不忘提醒美国,如果想让欧洲在安全和防务等领域投入更多,就更不应该用关税来损害欧洲经济。 这番姿态,颇有几分向特朗普政府“纳投名状”的味道。
不过,马克龙的这番“苦心”,似乎并没有得到特朗普的积极回应。 就在马克龙对外喊话后不久,美国方面就释放出信号,暗示对欧盟的关税计划不仅不会取消,反而可能在本周内落地。 这相当于给马克龙政府,以及整个欧盟,都泼了一盆冷水。 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特朗普政府似乎并不吃马克龙“祸水东引”这一套。
之所以如此,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特朗普是一个务实的商人,更是奉行“美国优先”。 对他而言,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只要能让美国“不吃亏”,都可以成为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目标。 马克龙试图通过贬低他国来抬高欧盟的策略,显然低估了特朗普的战略盘算。 毕竟,在上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就曾同时对中欧发起贸易战, “双线作战”对他而言,并非不可接受的选项。
再者,欧盟自身经济的疲软,也使其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数据显示,法国2024年经济增长仅为1.1%,而德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这样的经济状况,使得欧盟在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时,难以拿出有效的反制措施。 马克龙政府或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寄希望于通过“求和”的方式,换取特朗普的“网开一面”。
但从冯德莱恩等欧盟领导人的表态来看,欧盟内部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马克龙的策略。 冯德莱恩就曾公开表示,如果欧盟遭受不公平的关税打击,必将“坚决回击”。 这与马克龙的“求和”姿态是存在分歧的。 这也反映出,在如何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问题上,欧盟内部的意见眼下来看没那么容易达成一致。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美欧三边关系中,中方的角色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近期任命卢沙野担任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有欧盟外交官甚至对此表示“疑问”。 有分析认为,中方此举,意在向欧洲传递强硬信号,表明中方已经做好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包括美欧可能联手对华施压的情况。
说得简单点,马克龙政府的“祸水东引”策略,最终大概率会是一厢情愿。 特朗普政府不太可能因为马克龙的几句话,就改变其对欧盟的关税政策。 相反,欧盟可能仍将面临来自美国的巨大贸易压力。 而马克龙政府的这一举动,不仅未能为欧盟争取到喘息之机,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中欧关系,可谓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