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尔靠闪电战击败英军,等于德军能攻陷莫斯科?答案是不可能

千历共婵娟 2022-01-03 09:49:36

前文论述过,有关于德军不攻打基辅,直接攻击莫斯科是否可行。当时论证的结果是德军不可能打下莫斯科,反而要面临被苏联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从侧翼切断后路的风险。这个结论也符合基本的军事理论和1941年苏德战场的基本态势。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隆美尔率领的德国非洲军团在1941年初曾在北非用微弱兵力击败英军,那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攻陷莫斯科。

那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能否靠闪电战攻陷莫斯科呢?相信上一篇文章并没有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很多人应该还是相信,德军能够靠闪电战来攻克莫斯科。那这一次,我们不妨把隆美尔在北非的胜利和1941年7月至9月的苏德战场态势做一个对比,看看隆美尔在北非的胜利,是否能在苏德战场上复刻出来。

隆美尔的胜利

我们先说说埃尔温·隆美尔在北非的胜利,首先我们先要承认隆美尔在1941年初的北非所获得胜利是惊人的。隆美尔在1941年2月初抵达北非时,困守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已经是输的底朝天了。那些可怜兮兮的意大利人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失败,英国人抓获的俘虏是“二百亩地的士兵,五亩地的军官”。

好家伙,英国人都因为俘虏太多而懒得清点人数了,直接按照俘虏占去面积来算了,而英军的主力也攻陷了班加西,兵锋直指的黎波里,距离意大利人被赶下大海的时间,估计已经是不远了。

而赶到北非的隆美尔有多少兵力呢?抱歉,他是空着手来的。德国陆军总部在1941年2月14日才给他送来了第一批部队,包括一个侦察营和一个反坦克炮营,兵力满打满算只有两千余人。就这点兵力,别说用来反攻英军了,就连摆出个基本的防御都难。

好在隆美尔利用手头稀少的德军,配合意大利从本土派来的增援部队,挫败了英国人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并且大搞疑兵之计,这才让北非的英军统帅阿奇博尔德·玻西瓦尔·韦维尔放弃了进攻。等到3月11日,隆美尔才真正拥有了可用于作战,拥有120辆坦克的第5装甲团,以及拥有80余辆坦克的意大利‘艾略特’装甲师。

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后世其实过分鼓吹隆美尔的疑兵之计了,那英军统帅韦维尔也不是什么软柿子,他也是个老练的将军了,他放弃进攻的原因不单纯是被隆美尔唬住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他手头的兵力已经被抽调了大半。对,作为胜利者的韦维尔,现在手上是一点多余的可用兵力都没有啊。

很多人其实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英国在同时期也向希腊派出了一支“W军团”,这个W军团的统帅是英国陆军中将亨利·梅特兰·威尔逊,而他手上的兵力很大一部分是从北非抽调来的,直接是挖了韦维尔的墙角啊。

丘吉尔为了向希腊抽调兵力,从韦维尔手上调走了澳大利亚第6师和新西兰第2师,英国第11步兵师也被一并抽走了,补充来的是如英印军第4师、澳大利亚第9师这样的杂牌部队,尤其是英印军第4师,整个部队里满是印度人,英国军官都没有多少,指望他们发挥出战斗力那是不可能的。

而韦维尔手中最精锐的第7装甲师呢?这个师因为此前的战斗已经疲惫不堪,现在正在后方休整呢,取而代之的英国第2装甲师则战力不佳,配备的坦克都是英国的老旧货和缴获的意大利坦克,整体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

换句话说,战场上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么就是隆美尔手上有一支相当精锐的机动兵力,而反观韦维尔则没有这样的机动兵力,这就让隆美尔的昔兰尼加攻势有了可趁之机。在北非这个战场上,兵力的多寡未必是问题,重点是有一支占据优势的机动兵力。显然,隆美尔有这样的优势,准许他发动一次大胆的进攻。

而另一方面,韦维尔其实知道隆美尔有多少兵力,英国人早就破解了意大利海军的SONFUNIU密码,这让他们能够准确知晓隆美尔只有一个装甲团的兵力,所以韦维尔也认为短时间里隆美尔不会发动攻势,而他至少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来筹划下一次进攻。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隆美尔的攻势来得凶猛而迅速。隆美尔在3月下旬展开了出乎英军意料之外的攻势,3月24日将英军逼退到阿吉达比亚地区,在3月31日,他又调动部队向梅尔沙隘道进攻,一天就攻克此地,然后在次日攻克了阿吉达比亚地区。此后一周时间,英军都在仓皇逃窜,除去托布鲁克尚有一支英国孤军之外,此区域再无英军存在了。

但请注意,这种胜利是建立在机动作战的基础上,利用装甲部队快速穿插,切断英军的后路才能取胜。另一方面,后勤物资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资也无法长时间进攻,缺乏攻坚战能力,这也是隆美尔的昔兰尼加攻势停止的原因。

无法复刻的胜利

隆美尔的胜利是有前提因素的,包括北非英军缺乏机动兵力,战略判断失误等等,可这场胜利仍旧是精彩的。那么苏德战场上的德军能复刻这种“隆美尔式的胜利”吗?很遗憾,德军做不到,不可能去复刻一次这样的胜利。

苏德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爆发,截至到7月末时双方已经是激战了一月有余。我们可以说此时的苏军相较于德军存在很明显的短板——苏军的进攻战术很呆板、在撤退战里也表现差劲、没有掌握制空权、技术装备也损失巨大,但是苏军并不是不能判断德军的进攻方向,或者说他们很清楚德军想要做什么。

苏军当然能判断了,被很多人吹捧的中央集团军群就是例子,他们的战线和苏军的战线是犬牙交错,截止到7月30日时,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和苏联的西方面军还处于交战状态,这一阶段的厮杀到8月5日才结束,此后就进入了一段时间的对峙阶段,也就是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第三阶段。

但与此同时,在叶利尼亚方向的苏德两军也在持续进行厮杀,从7月16日一直持续到9月6日。苏联预备队方面军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围绕叶利尼亚城的争夺战,标志了苏军试图采取局部反击的方式打击德军的侧翼,希望以此迟滞德军对莫斯科方向的突击。

那么换句话说,这片战场上就不存在北非战场的情况,双方都很清楚对方要做什么,而且战线犬牙交错的同时,彼此的军队仍在相互撕咬,就像是两只斗牛犬一样。双方都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对方的处境,也知道对方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那么德军怎么能幻想着苏军会犯下和英军一样的错误呢?

执掌西方面军的铁木辛哥不是白痴,预备队方面军司令朱可夫也不是吃素的,他们都把自己的兵力压在了关键位置上,德军不可能有一个出其不意的机会去打击对方。这是战场,而不是什么游乐场,更不是牌桌,你不能指望对手在激烈的交战中突然打瞌睡吧?

而且,大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线实际也是满负荷运转了,他们已经走得太远了,后勤压力已经十分巨大。德国和苏联的铁轨在轨道间距上不同,这也意味着德国的火车不能直接开到苏联的铁轨上,重建铁路或是修改列车都是需要时间的,公路也都是一团糟,后勤运输甚至得依靠马车了。

德军的战线拉得越远,需要用来保卫后方交通线的兵力也就更多,不会真的有人认为苏联摆在德军后方的游击队,单纯只是个好看的摆设吧?对于德军而言,无论进攻或是防守,物资的储备都成了一个问题,连续一月有余的战斗,都让他们的物资变得不再充沛了,中央集团军群必须停下来等待补给。

这里要划一个重点,即战争的一大关键是后勤能力,没有后勤还打什么仗?

同时,要再强调一次,北非的隆美尔在1941年3月的攻势中并不需要面对来自侧翼的压力,他不需要担心遭到一次凶猛的穿插攻势。在茫茫沙漠之中,缺乏机动兵力的英军不可能,也做不到一次侧翼攻势。

但是1941年下半年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则完全不一样,北线的北方集团军群能够保证他们一侧的安全,但是南线的南方集团军群则被阻挡在了基辅筑垒地域,中央集团军群的另一侧已经完全暴露给了苏联人。

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那里枕戈待旦,并且还拥有由坦克和骑兵组成的机动兵力,或许这支机动兵力不足以正面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硬碰硬,但是一次侧击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德军真的去复刻所谓的“隆美尔式的胜利”,让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猛攻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阵地,那么残酷的阵地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7月份时,莫斯科周边地区存在有大片的沼泽地和河流,要冲过去绝非什么易事。

或许中央集团军群能依靠自己雄厚的兵力,可以不断突破和压缩苏军的防区,可是暴露出来的侧翼该怎么办?布琼尼和秋列涅夫会在一个很合适的时间点展开一次针对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侧翼攻势,而南方集团军群根本无力阻止,因为他们还在基辅筑垒地带和西南方面军死磕呢。

那时候,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是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背后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试问所谓的“隆美尔式的胜利”真的会出现吗?还是说会是一次惨烈的失败呢?

结语

很明显,不可能,这种“隆美尔式胜利”在苏德战场上是不可能复刻的,强行复刻就等于是一场惨痛的失败。北非战场不同于苏德战场,从兵力规模,战场态势都不可同日而语,用一个地方的胜利去生搬硬套,不考虑战场的实际态势,双方的兵力部署,那无论怎么样都不可能胜利。

一句话,战争不是即时战略类游戏,更不是1+1=2的数学题,生搬硬套或是单纯地出于对某个将领的崇拜,硬是觉得可以一招鲜吃遍天,那都是不可能的,无非是徒增笑料罢了。

参考文献:《北非战场》

《第三帝国系列:非洲军团》

《隆美尔战时文件》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

《苏德战争:1941-1945》

《巨人的碰撞:苏德战争》

1 阅读:434

评论列表

斯卡帕湾的鱼雷

斯卡帕湾的鱼雷

4
2022-01-12 21:30

换了谁也无能为力

落花想流水

落花想流水

3
2022-01-31 10:33

即使拿下莫斯科,苏联也不会投降!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大了!德军兵力和物资都不够!当然,如果能拿下莫斯科或许能逼和苏联,德军稳定东线之后转头西进,全力对付英国,或许使美国不敢轻易出兵,第三帝国也许能保平争胜。。

千历共婵娟

千历共婵娟

为大家分享制作精彩的图文和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