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看习俗探秘东南亚的清明节

橙子侃侃侃 2021-03-29 20:09:50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的好日子。随着天气转暖,不少朋友也会选择清明假期外出踏青,缅怀亲人。华人的祖先崇拜历史悠久,清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为这是纪念祖先的日子。

清明,是一个追思的日子。在东南亚的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由于历史原因,清明节在当地也有较大影响。不知道当地人在过节的时候是否会追思历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越、新、马三国的清明习俗吧。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汉字文化圈传统节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总是落在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其中一天。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民间传奇称,晋文公把寒食节的翌日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有些地区在旧历三月初三的上巳有扫墓习俗,顺便踏青,故称上巳为小清明、古清明。

越南 清明吃汤圆

越南的文化和中国高度相似,和华人一样,越南人也会在清明节扫墓。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不一定在清明节当天扫墓。在越南的河东省,许多村庄地势较低,到了水季,田地及墓地全都被泡在水里,所以这里的人们都在每年的9月份即水退了之后才扫墓。

无论是哪一天扫墓,都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因为只要想到祖先,既是想到了自己的根,思到了源。 清明节也是儿孙们去扫墓回家后祭拜祖先的一个时机。也有的人把这个祭拜之礼搬到墓地跟扫墓一同进行,但这只仅仅是祭拜一尊墓。过后仍然要摆上供桌,祭拜所有的先祖列宗并敬香。

人们常常在清明时进行咸祭,既摆酒,或不摆酒席也必须要有一碟糯米饭、一只白斩鸡以及鲜花香烛、茶酒、纸钱等等。在祭拜祖先的同时,也像其他所有的祭祀活动一样要祭拜土地神。

越南人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外,还有食元宵和汤圆的习俗。越南的元宵和汤圆也都是用糯米面做成,元宵是冰糖为馅。元宵下到开水中,几经沉浮,煮熟以后捞起来摆在小碟子里。汤圆是绿豆为馅。绿豆煮熟,去皮,捣碎,然后作为馅包在汤圆里。汤圆也在开水中煮熟以后,捞起来不是放在碟子里,而是放在碗里,倒上糖水食用。

新加坡 闽南味的清明习俗

东南亚地区华人众多,早年下南洋的华人组成同乡会互相帮助,形成了独特的宗乡会馆文化。一些南洋华人没能衣锦还乡,只好埋骨南洋,因此早年闯荡南洋的华人共同凑钱置地,建“义山”(免费公墓),盖大伯公(土地神)庙,以实现共同的祭祖愿望,由此逐渐形成对东南亚华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乡会馆文化。

不过,在华人约占总人口75%的新加坡,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新加坡政府自1960年代起采取了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华人改土葬为火葬,并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市区内的坟场因此渐渐消失。如今若要土葬,买一处政府提供的坟地约需坡币六七千元,不仅费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华人主要为闽南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多半为闽南仪式。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多会举家出行,亲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满一、两辆小货车浩浩荡荡去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压上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类、水果吃完回家,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当中少不了蛤、螃蟹、鸡、鸭等。祭拜完毕便当场剥蛤吃,然后把蛤壳丢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

马来西亚 华人重视清明

清明是马来西亚华人最为关注的节庆之一,仅次于农历新年,很多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回乡按照传统上山扫墓。清明节在马来西亚并不是公共假日,所以当地华人都会提早一两个星期的周末假日上山扫墓,清明正日前的周末人潮最为拥挤。

当地华人通常会出动全家人,两三辆车载着祭品到义山、公冢或灵骨塔去。一般上他们会先祭拜大伯公(或称后土,福德正神)。

之后把坟墓上的杂草除去、打扫干净,再为褪色的墓碑文字补上漆,然后奉上三牲,水果、糕点和茶酒,烧香点蜡烛,再依照辈分依序上香跪拜,在墓碑上压上墓纸,最后焚烧纸钱、纸扎祭品。

马来西亚华人的墓碑碑文都会完整交代阴宅主人的姓名、祖籍(例:福建、广东、漳州、泉州、同安、安溪、泉安、潮州、信宜、琼州、梅县、海丰、陆丰等)、身份、子孙、安葬日期,墓碑的高和宽、字体的尺寸大小,也受到传统信仰以丁兰尺订吉凶的限制。

无论是越南还是新马华人,清明祭祖这一活动都和源于中国,饮水思源,希望共同的文化纽带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吧。

2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