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童坐在他320平的烩面馆里,这里每天都人满为患。
顾客们围坐在一张张小木桌旁,大碗的烩面冒着腾腾热气,热热闹闹的像是过节。
很难想象,这家店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78万元。
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这就是事实。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76人”品牌创始人张海童的故事吧。
凭借一碗“老烩面”起家,顶峰期开出200多家店很多人都知道,“76人”以河南烩面起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张海童从小就对那碗老烩面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时,河南的烩面市场已经有些拥挤,竞争十分激烈,但张海童还是决定要开创自己的事业。
2010年,他开起了第一家“76人”烩面馆,店名就是因为他是1976年出生。
他的烩面不是市面上流行的滋补和三鲜,而是“老烩面”,一种复古味道的烩面。
用老锅老汤,加上海带丝、豆腐丝和羊肉片等传统配菜,喝一口汤,立马让人回到小时候的味道。
此外,他的店面也很讲究,园林复古的设计,老式的收音机、小水杯,满满的怀旧氛围。
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使他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门店数量一度发展到200多家。
创业的路上总有坎坷。
张海童的店刚开到第二家,一场厨师的集体罢工让他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在经营和管理上的分歧,厨师们离开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张海童痛下决心。
为了不再依赖厨师,他决定自建供应链,实现烩面的标准化生产。
2015年,他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1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央厨房
每一天,这里用5-6吨的羊骨头熬汤,全部在无菌环境里加工,再冷链配送到全国各地的烩面馆。
此外,制作面皮的小麦胚芽全麦粉也全在这里加工,保持最优品质。
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关店止损与产品调整生活总是充满变数。
三年疫情,让餐饮业经历了一次残酷的洗牌。
“76人”也不例外,不得不关掉80多家亏损的店铺,几乎裁掉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
张海童说:“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于是,他重新梳理组织架构,保留核心员工,求生之道在于降本增效。
疫情之后,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汹涌来袭。
“9.9元一碗烩面的价格战,简直是要命。
”张海童深感单品经营的风险,开始尝试调整产品结构。
他推出了凉菜、砂锅和豫菜等,形成“烩面+凉菜+”的经营模式,菜单多达30多种。
据他说,这些新产品不仅迎合了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还能够实现全天候的营业。
逃离红海:进驻高速服务区,着力供应链直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张海童意识到:只有走差异化路线才能突围。
他决定将业务扩展到高速服务区,开辟新的市场。
服务区是一个独特的消费场所,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需要一个短暂休息和用餐的地方。
76人抓住了这一机会,已经在河南、山东等地的高速服务区开设了店面。
同时,张海童也利用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直播。
他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70多万粉丝,通过toB端直播,展示自己的供应链优势,每天在中央厨房进行实时直播,吸引了很多合作商的兴趣。
这不仅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也让更多的人了解76人的品牌故事。
创业的路上,哪有一帆风顺。
在张海童身上,你能看到一个餐饮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智慧。
他不断调整策略,从产品结构到经营模式,从传统门店到服务区和直播,76人正在用他的方式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结尾:餐饮江湖,创新不息做餐饮,就像站在一部下行的自动扶梯上,不拼命向上奔跑就会倒退。
张海童和他的“76人”,是餐饮人中的一员,他们用一碗简单的老烩面,讲述了一个不简单的创业故事。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无论是关店止损,还是通过供应链直播拓展市场,76人的每一步都是在寻找新的可能。
希望每一个不服输的餐饮人,都能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破局之道,乘风破浪,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