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业的养殖技术:即丝绸文化的源流

清欢栩野 2023-05-28 19:15:14

这项技术,让中国人傲立于世界之巅几百年。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支柱数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其迅猛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在农业生产项目中,桑蚕养殖和五谷、六畜齐名,二者不仅决定着古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流传至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

那么桑蚕养殖起源于何时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织绸的国家,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

据记载,桑蚕养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黄帝时代。与此相关,据《史记》和《越绝书》的记载,蚩尤被斩后,蚕神献上丝线,大力称赞了织绸的功绩。此外,据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黄帝曾在轩辕之丘居住,并娶了来自西陵的嫘祖为皇后。据《通鉴外纪》的记载,嫘祖最初发明了养蚕的技术,为人民解除了冬季挨冻之苦,成为后代奉为先蚕的祖先。

嫘祖 形象

此外,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距今约47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未碳化而呈黄褐色的绢片和虽已碳化但仍保持一定韧性的丝带及丝线。

而且,在河南安阳殷墓中发现粘附于青铜器上,因铜锈渗透而保存下来的丝绸残片。另外,殷代卜辞中有桑、蚕、丝、帛的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这都表明中国是蚕桑丝织的发源地。

那桑蚕养殖出现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呢?

一、先秦时期:山东地区蚕桑业最发达。

由于桑树的生长适应性很强,因此生长范围十分广泛。

据《禹贡》、《诗经》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蚕桑生产已经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小雅》中,有诗句描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鲁颂》中也记载了吟咏桑椹的歌篇。这表明人们不仅在宅旁园圃种桑,而且在成片的桑田和桑林中种植桑树。从先秦到汉代,山东地区一直是蚕桑业最繁荣的地区。

这一时期丝织品种类也很多。周代已有“抱布贸丝”的记载。在先秦时期,山东有人经营桑田达千亩之多。

在货币稀缺或不流通的时代,丝织品还被用作交换货币或计价单位。除了广泛应用于民间,一些中产阶级的妇女也积极参与桑蚕养殖。根据《礼记》的记载,在蚕事结束后,妃子们会献上茧子,茧子会被收取税收,桑树也是作为交纳税收的标准。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桑蚕业已经十分普遍。

蚕茧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成为桑蚕养殖重心。

自秦汉时期起,桑蚕养殖和蚕丝产业的中心始终是在黄河流域。在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之前,蚕丝是中国主要的衣被原料之一,其织品也成为农牧区域间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品。《史记》中描述汉代蚕丝贸易“齐鲁千亩桑麻,此其人与千户侯等。”《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表明汉代的桑蚕养殖和丝织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尽管在从汉末到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黄河流域的蚕桑业曾受到破坏,但仍保持着相当规模。当时政府征收的丝织品大部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外,巴蜀地区的蚕桑业一直相当发达,而随着人口南移和南方战乱较少,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的桑蚕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养蚕业也开始传播到今天新疆、东北和西藏等地区。

尤其是北魏明帝时,非常重视农桑生产,规定每一男丁分桑田20亩,限令种植桑树50株,而且桑田可以作为私产传给子孙后代,大大促进了桑蚕业的发展。当时的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有一卷是介绍桑蚕养殖技术的。

<< 齐民要术>>

三、隋唐宋元时期:桑蚕养殖重心向江南地区转移。

据《唐六典》、《元和郡县志》、《新唐书》等记载,唐代各地献上的丝织品中,河北、河南地区的数量最多。但在安史之乱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蚕桑业的中心也转移到江南地区。此时,开始逐渐产生独立于原料生产的专业织户,并大量出现桑叶与蚕种的贸易现象。在北宋时期,两浙路向政府缴纳的红绢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尤其以嘉兴和湖州一带的蚕业最为繁荣兴旺。同时,两宋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官办丝织工场和民营工场。据《宋史》记载,当时担任召州知州的唐仲友在家乡开办了一个丝绸工场,负责丝绸的加工和贸易,“染造真紫色帛等物,动至数千匹”。由此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的桑蚕养殖规模非常庞大。

四、明清时期:棉花取代丝麻,丝绸转为出口商品。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的桑蚕养殖比北方更加繁荣。这是因为在元代,棉花的种植已经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而到了明代,棉花已经取代了丝麻成为主要的衣料原料。在这个时期,蚕桑业在许多地方开始萎缩,但南方,尤其是嘉湖地区的蚕桑生产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在桑树种植和桑园管理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培育出了适应低温环境的低干桑,而珠江三角洲也成功培育出地桑。在桑园管理方面,修整、剪枝、中耕、除草、施肥都有很大的进步。当时,湖州一带的桑园高产,亩产桑叶达到了2000斤左右。在养蚕方面,历代蚕农培育了许多优良的农家品种,并摸索出了适合蚕的饲养方法以及多种养蚕工具。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嘉湖产的丝绸,即便经过百余次水浸洗,其质量依然很好。”此外,清朝时期,蚕丝出口刺激了蚕桑业的发展,加上织绸业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农家的副业,致使从事蚕丝买卖的丝行相当盛行。部分桑叶生产更加趋向商品化,所在地区的蚕桑业发达形成了专门从事桑叶交易的叶行。余杭、新昌、湖州等地区的一些专业制种户,在蚕桑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又以余杭县发展最为迅速。蚕桑生产已进一步走进商品经济领域。在鸦片战争之前,珠江三角洲已成为重要的蚕桑产区。

从最初中国桑蚕养殖的出现,到最后走向出口。中国桑蚕养殖所形成的丝绸文化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丝绸之路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田蚕织作”随箕子传入朝鲜半岛,公元2世纪又传入日本。在汉朝时期,丝绸是个备受欢迎的商品,丝绸和养蚕的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其途径穿越草原和沙漠,途径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市镇,例如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张骞奉命从建元3年(公元前138年)到元朔3年(公元前126年)出使中国西部,并到访了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一些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联系。作为中国最具传播价值

目前,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多个国家与地区饲养家蚕,据统计,1983年世界蚕茧总产量为467410吨,而其中国就占52.4%,高达一半以上。直至现在,中国的产茧量和产丝量依然占据全世界的首位。

1 阅读:5
清欢栩野

清欢栩野

生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唯有道清视明,方能居欢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