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
启迪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一段与紧箍咒和猪八戒无关的历史。
六百六十五年(贞观19年)一月,玄奘等人携带了来自天竺(印度)的佛经、佛像,抵达长安城的西门。数万名僧侣与民众齐聚一堂,期待着这位在国外“游学”17年的“神僧”归来。这一去,就是十七年,五万里。
唐玄奘,俗名陈,字“唐三藏”,是中国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的一位著名的旅行家、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为求更深一步的佛法,不惜冒险西游,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佛教的起源之地——印度。玄奘在印度旅行,学习,讲道,前后达十三年之久。归国后,共带来六百五十七卷佛经。玄奘在唐王的协助下,修建了大雁塔,以保护《西游记》不被盗取。
玄奘留在长安,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他的一生一共翻译了75种经书,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佛教外交”。在他向西方求法的过程中,一些印度国家,因为佛经的关系,与唐交好。在他归国之后,日本和韩国的佛教都来大唐学习佛法,并向他寻求佛法,中日两国也因此建立起了友谊。时至今日,中国佛教与日韩佛教徒之间,仍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中国,玄奘将印度佛教和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佛教。后来,印度的历法、医药、占卜、艺术等也被引进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使其更加丰富。
玄奘对印度的出色讲学,其实也为唐代增光不少。玄奘还将印度的“逻辑”和“因明”引进到中国,从而使在先秦时期由于“墨家”和“大家”的衰落而失去了“逻辑”的活力。
玄奘也向戒日王解释了中国的文化,并引进了当时很流行的《秦王破阵曲》,回到中国后,唐太宗命令他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到西域和印度。
玄奘西游
但实际上,玄奘并不是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僧人,在他之前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
据记载,六十五岁的法显与慧景,道整,道整,慧应,慧嵬,自长安起,经过河西走廊和敦煌西部的沙漠,抵达鄯善和乌夷,再往南,穿越今天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达于阗。然后南越葱岭,经过今天的印度河,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然后回到巴基斯坦,然后向东,进入恒河,进入天竺,然后穿过尼泊尔,进入东天竺。
法显曾在摩揭陀国都住了三年,学习梵语、抄写经文,之后他又只身到天竺南部,在恒河三角洲地区的多摩梨王朝创作了两年的经文画卷。此后,他们乘船横穿孟加拉湾,进入了狮子国(现在的斯里兰卡)。法显于西晋义熙八年(412)8月乘商船由海上返回。途中险些丧命,于第二年5月返回青州广郡牢山,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青岛的崂山。他花了十五年时间,走遍了三十多个国家。
西游之路
回到祖国后,法显虽然年迈,长途跋涉,仍开始了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在七年的时间里,他翻译了六种佛经,六十三种,《摩诃僧袛律》被列为佛门五条,并对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唐朝也有西游取经的和尚,比如慧超,比如孙悟空,其中以唐僧最为出名。
玄奘是一位著名的东汉文学家陈寔之子。玄奘出身的河南陈氏,是中国中古时代的一个显赫大族。玄奘的太爷爷陈钦曾当过东魏的上党(现在山西长治)郡守;爷爷陈康是北齐的国子监教授;老爸陈惠曾在隋朝做过江陵知县。
陈惠于隋末隐居山林,专心于佛、儒两家。在他父亲的影响下,他和他的弟弟都十分喜爱佛教,成为唐朝有名的僧人。
唐僧十三岁出家出家,二十岁就到了成都,成为一名真正的高僧。从此,他周游四方,拜见高人,对佛法的理解也是与日俱增。但是,经过几年的研习,他觉得自己所学的佛教典籍并不统一,师父们讲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玄奘像
这是由于佛教在中国传播了数百年,佛经多是从外国人那里翻译过来的,在中文和成语上,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人们对它的看法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玄奘也曾为这个问题而努力过。恰好,有个和尚名叫波颇,来自天竺,他告诉我,天竺的纳烂陀寺里,有一位禅师,正在给玄奘先生讲解《瑜伽论》。因此玄奘决定到那烂陀寺去,从那里得到经文。
玄奘到天竺取经的历程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初次签证申请出关,被拒绝,只好偷渡西行。
玄奘出使之时,正是大唐建国之初,当时大唐尚未平定西域之乱,为避免中原读书人为西域诸国所用,同时也不能将大唐的一些重要消息传递到西域,因此大唐朝廷严令严禁读书人前往。像玄奘这种学识渊博,又是出自世家大族的人,自然不会被放行。
玄奘的请求被拒绝了,于是他就在这里等着。至六百二十七年秋天,长安地区发生了天灾。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让大家都到外面去觅食。一心求道的唐僧,带着一身简陋的行囊,随着难民们离开长安城,踏上了一条艰辛的西行之旅。
玄奘随商队出了关外,却被凉州边防军发觉,凉州知府听闻玄奘要去西域,便命他回长安。幸运的是,当地的慧威大师很尊重唐僧的宏愿,吩咐年轻弟子慧琳,道整暗中护送唐僧上路。
白日里,他们生怕被官府抓到,便连夜赶路。到了瓜州,他的坐骑再次死亡。此时,凉州总督接到了抓捕玄奘的文书,但瓜州总督觉得玄奘的宏愿很难实现,不能耽搁,便将文书销毁,催促玄奘继续赶路。
出了瓜州,玄奘一问才知道,在玉门关之外,一共有五个烽火,彼此相距百里,中间无水无草,只有在烽火附近才有水,不过都有士兵看守。假如玄奘从这里走过,必定会被士兵抓住。玄奘正不知如何是好时,遇到一位本地的胡人,叫做石盘陀,他说要为自己引路。
玄奘大喜,把自己的衣裳卖掉,买了两匹马儿,与石盘陀连夜上路,到了午夜时分,他们顺利地溜出了玉门关。玄奘在歇息之时,看到石盘陀提着一把刀,正向自己走来,石盘陀却说,继续往前走,必死无疑,于是玄奘便让他离开了。
玄奘离开玉门关之后,孤身一人在大漠中穿行,口干舌燥,冒着生命危险,去了一处哨所,险些被一支箭矢射死。幸运的是,驻军尉王祥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不但给唐僧吃的,而且还为唐僧指明了一条通往佛门的道路。
第二步,从玉门关出发,从高昌出发,一直向西,到达伽希米罗的国家。
玄奘在大漠中跋涉多日,终于离开了这片广袤的大漠,途径伊吾,到达高昌。高昌王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曾在半夜的时候,拿着一根蜡烛从皇宫里出来迎接玄奘,并对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并试图强行将他留下,供他长住。玄奘决心西行求佛,拒绝了他的请求,并拒绝了他的请求。曲文泰只得放弃,和玄奘结拜为兄弟,请他取完经文后,立刻返回高昌,并送上一百两金子和绸缎,安排了一支车队,并写了二十四封信,向沿途各国求援。
玄奘一路向西,途经焉耆,抵达曲支,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在那里逗留了六十多日,随后他翻过灵山,去了碎叶城,去了赤国,去了飒飒之国,再翻过兴都库什山,去了梵衍那国,去了犍陀罗国,最后到了伽利略弥罗国,在那里住了两年,研习了佛经,学习了佛法。
第三个阶段:到了那烂陀寺,潜修五年,与三千僧人唇枪舌战。
玄奘出了迦叶弥罗国,又经过了迦叶国、纳斐底国、烂达罗国,来到了曲女城,于贞观五年来到了摩揭陀国的纳烂陀寺。寺中有一位天竺大学士戒贤大师,玄奘曾在这位戒贤大师门下学习过五年。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信奉佛教,闻玄奘之名,曾在曲女城(卡瑙吉,现在印度北方邦)举行一次盛大的会议,邀请玄奘出山。来自天竺的十八位国王,以及三千多位僧人齐聚一堂。
戒日王曾邀请玄奘到朝会上讲经,甚至允许众人争辩。会议持续了18天,玄奘讲得如此高明,人人都赞叹不已,无一人表示异议。
终于,戒日王让人把唐僧的法衣高高举起来,宣告了这场讲法的胜利。。
第四阶段:真经取得,玄奘开始回国。
玄奘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回到大唐,但他并没有立刻返回长安,因为他害怕唐太宗会因为他的偷渡而怪罪下来。玄奘在敦煌返回长安的途中,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他在途中一直自我介绍,以等待朝廷的处置。
然而,朝廷却并未真的将他“发落”。
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改变了西天的政局。那时候,唐太宗已经成了“天可汗”。此时的唐太宗对玄奘的需求更大,对佛教的需求也就更大了。
大唐西域记
于是,唐太宗就热情的接待了这些偷渡者。玄奘《大唐西域记》在唐代成为一件重要的外交大事。《大唐西域记》,这是一部属于大唐的《西域记》,里面记录着中亚诸国人口、兵员、财产等等,就像一部详尽的民脂民膏一样。
《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一部有关西域诸国信息的集志,同时也是一部对唐朝进行的一项文化项目。
唐玄奘归国之后,有许多弟子,如:神昉,嘉尚,普光,窥基,被称为“禅宗四贤之首”;普光,法宝,神台,并称“三家”;窥基,神泰,顺憬,三位大师并称“因明巨匠”,这三位大师的名字,就是他们的名字。尤其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玄奘门下慧立等人编撰而成,更是给玄奘的生平平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就是从那以后,唐僧西游的传说才慢慢地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众所周知,《西游记》就是从《西游记》中流传出来的,也多亏了这本《西游记》,才让唐僧的取经之旅变得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