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统一

清欢栩野 2023-06-30 12:46:06

影视资料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起,就开始了以“大一统”为特征的封建统治时期。

中国此后二千多年来,秦的统一对其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第一,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政体结构已经建立,自此,“秦国百年来都行秦政法”。

“大一统”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的一句话“王正月,何言乎?这才是真正的统一。”

“大”为“尊大,“一”为元,“统”为始,“一统”为“元”,“元”为“始”,“元始”是政治社会的本原,“一统”的本原意义是指政治社会由一个至高的本原指向一个“形上的本原”,并不是由一个“至高”的本原所决定的政治社会的“一统”,而是由一个“至高无上的”所决定的“一”,进而由“一”向“一”转变,使得这个政治社会具有一种超然的生存价值。

因此,最初的“大一统”概念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自上而下地建立一个地域宽广、高度集中、整齐划一的庞大帝国。显然,秦国统一后,将“大一统”概念在政治上予以了新的诠释。

第二、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疆域图

在秦朝一统之前,天下大乱,战乱频仍,这不仅影响了各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秦王朝的建立,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生活的稳定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秦是第一个实现统一、开辟新天地的、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尽管有过一段时间的分崩离析,但是,在历史发展中,一统天下一直是主流。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文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维护封建王朝的一统天下,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秦朝是如何建立起大一统国家的呢?

首先,结束诸侯割据,政治上统一中国。

嬴政于公元前238年,将长信侯嫪毐、吕不韦等人连根拔起,正式执掌国家政权。赢政与李斯、尉缭合作,制订了"除诸侯,立天下,一统天下"的方略。其具体办法是:拉拢燕齐,稳定魏楚,铲除韩赵;远亲、近亲,分而治之。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形象

秦国在一统天下的同时,本着“勿以财,勿以贿,勿以乱”的方针,由内而外,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由外而外,并承袭前朝远征军的方针,确立了由弱到强、由近到远的具体策略。从公元前二三十年进攻韩国,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灭齐国,秦国在这十年里,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五百年来的四分五裂,建立了秦朝。秦始皇自以为功高盖世,以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为“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为名的君王,故称“始皇”。

其次,商鞅变法,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史记·商君列传》评价商鞅:”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土地私有而引发的税制改革,比关东诸国还要晚得多。为了与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相适应,商鞅从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点开始,他认为要想实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最根本的是重农战,要想实现一个富国强兵,就必须展开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废除了井、田地,开辟了田地,《战国策》把它称为“断田地,教人种田打仗”,彻底打破了奴隶社会的传统,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通过改革,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父权制,巩固了封建国家体制,从而开启了以中央为中心的新体制。在军事方面,赏赐功勋,以实现壮大部队的目标,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对秦的战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不仅破除了旧有的礼制,而且建立起了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礼制。

最后,为了在制度上稳固大一统格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文化措施。

第一,迁富豪,收兵器。

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最大的顾虑就是六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敢有任何异心。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情况,他将六国的豪门大族、豪族、宗族等各十二万户迁入首都咸阳,并将部分迁入巴蜀、南阳、三川、赵地等地,造成他们与地方的分离,从而弱化了他们的社会根基;或者是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控制下,不会产生任何的反叛力量。同时他还命人把所有的兵刃都收集起来,运回咸阳销毁,并把它们制成十二尊重达千石的钟鼓和铜像。以此来阻止人民武装起义,以及六国的旧贵族起义。

第二,整齐划一各项制度。

在没有统一六国之前,这些国家都是自行其是,所以他们的文字都是杂乱无章的。这对政府政策的实施,以及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都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所以,秦始皇在六国一统之后,就以统一汉字为首要任务,命李斯、中书令赵高、太吏胡毋敬等人,着手编纂汉字。李斯在秦国的文字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六国的文字,创造了“小篆”。程邈是以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为基础,编撰出一种比较简体的楷体。这两种字体都被广泛使用。但秦国的通用语是小篆,而隶书则是日常用语。

再加上连年征战,各个诸侯国都在各个地方修建了许多要塞,各个国家之间的道路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交通,让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去管理全国。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便下令撤除这些关塞和要塞,自秦始皇二十七年开始,先后在咸阳附近修筑了三条官道,使其通达顺畅;另外,秦始皇还在北边修筑了长城,使各诸侯国用来“互防”的长城,也被拆掉。史云:“陛下威武,德并诸王,一朝太平。毁城毁城,凿通川,扫除障碍。”

秦始皇在钱币与度量衡制上,将钱币分上下两种,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上品为金子,秦制以银子为一银子,以银为一银子;钱币是一种圆形的、方形的、以半两为单位的铜钱。另外,秦始皇还将“度量衡”体系和“度量衡”器具,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器具,传遍了整个国家。为全国各地的货物交换、经贸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大一统的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第三,“令黔首自实田”。(公元前216年)

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性,认为土地的私有制是地主阶级的根本。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一年,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一项“天下皆有田地”的政令,要求各有田产的人,都要向朝廷申报自己拥有的田产,朝廷就可以收取田税。这一政策,既是对私人土地的维护,又是对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正式确立。这种做法在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使得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剥削变得更加正当,使得农民所要承受的地租、赋税和各种劳役的剥削越来越重。

第四、确立郡县制。

秦国一统后,曾有过一次关于是否应该分封诸侯的辩论。

在王绾的带领下,一群官员向秦始皇请示,要求把刚刚被征服的燕齐楚三国的土地上的诸侯们,赐给他们做国王。认为这对秦朝的统一大业大有裨益。

但李斯却坚决不同意。在李斯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西周的分封。唯有将封疆大吏的封疆大吏,取消了封疆大吏的封疆大吏,才能安然无事。

李斯提出“立封国”,等于“树敌兵”的建议,秦始皇接受了,并命令在全国建立郡县制度。《史记》中说:“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一个郡的人口超过一万人,就由一个县来管理,而不到一万人,就由一个县来管理。”知县之下,设校尉和校尉。县令掌管本县的军政与治安。因为秦王朝是一个军事独裁的国家,所以县尉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所有的军事、治安、征兵、士兵的管理,都是由他来负责的,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为郡守的职责很多,每个县都有两到四名郡守。

第五,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

焚书坑儒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秦始皇在李斯的提议下,在西元前213年,将其他国家的历史著作烧毁,而不是《秦纪》。此外,除了医术、占卜和植树的书籍之外,《诗》和《书》等非博士藏书的书籍必须上交并焚烧。私谈《诗》《书》者,杀无赦,以古不今者,满门抄斩。在私立学校中,想要学习法律的官员就是老师。第二年,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和儒生触犯禁忌,在咸阳被处死。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通过“焚书坑儒”来控制意识形态和文化,从而达到了“一统天下”的目的。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出现了“百家之争”的局面。到了末年,各国从分崩离析到了统一;与此相适应的是,在思想和文化上,有一种“融合诸家”、“融合”的倾向。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利用封建主义的力量,在意识形态、文化上实行绝对统治,并对一切反对中央的思想、言论进行镇压。

刘邦于公元前二○六年兵临咸阳城东灞河(今陕西西安城东)时,秦王子婴被逼得坐在一辆白色的马车上,脖子上缠着一条腰带,手持玉玺,向刘邦臣服。“短命”的秦朝虽然只存在了十五年,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

0 阅读:7
清欢栩野

清欢栩野

生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唯有道清视明,方能居欢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