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底,在晋察冀作战一年多的晋冀鲁豫军区1纵,奉命归建刘、邓麾下作战。
率领部队南下的不是司令员杨得志,也不是副司令曾思玉,而是政委苏振华。那么,这两位军事正副主官去哪了?

答案是留在晋察冀军区工作。
1纵是由冀鲁豫军区主力改编而来,抗战胜利后隶属于新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归刘邓指挥。当部队组建后,奉命北上东北时,邯郸战役打响,1纵奉命阻击北上之敌,为主力部队赶到争取时间。此战使得高树勋部起义,1纵的功劳很大。
战役结束后,1纵经过短暂休整后,途经晋察冀准备抵达东北。部队抵达冀东后停下来,暂时划归晋察冀第二野战军萧克指挥,参加承德保卫战。全面内战打响后,又西进参加张家口保卫战。
1纵在参加张家口保卫战时,副司令曾思玉调任地方军区,任冀晋军区任副司令,因缺司令,他负责军事工作,后军区改编为冀热察军区后担任司令员。率领地方部队发起一些战斗时,被上级调回1纵。

让他回1纵工作,是远在晋冀鲁豫军区的刘邓首长的意思,因为这里要展开大规模战斗,1纵没有进入东北,应该归建加强晋冀鲁豫军区军事力量,这一点上级是同意的。
当他抵达晋察冀军区后,朱老总找他谈话,希望他留在晋察冀。
不仅要他留下,司令员杨得志也留下,这或许因为晋察冀缺军事干部。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是模范根据地,军政将领不少,可抗战胜利前后,不少军事干部被抽调走,如邓华、黄永胜是抗战胜利前离开晋察冀,郭天民是涞源会议后离开晋察冀的。而晋察冀战略位置很重要,但经过精简整编后,部队实力减弱,处于被动。部队需要加强军事领导,改变现状。
不仅仅是他,1947年7月,郑维山被军委抽调南下增援刘邓首长,也是被挽留,改为纵队司令。
朱老总让他先担任4纵副司令一段时间,等日后调整纵队班子调整时,再委以重任。
实际上,上级在酝酿重新组建野战军,要从现有几个纵队指挥员中提拔,到时候曾思玉重新安排职务。1947年5月后,晋察冀组建野战军,杨得志、杨成武两位纵队司令改为野战军司令、政委,空出两个位置,曾思玉和后来的郑维山成为野战军纵队司令。

晋察冀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经过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取得一次次胜利。
再说一下1纵,1纵在政委苏振华领导下南下归建,参加鲁西南诸多战斗,打了胜仗。这也是苏振华能文能武的由来。后来1纵与杨勇领导的7纵合并组建新1纵,杨勇担任司令,苏振华担任政委,在中原战场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