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宁七星路,它身上的标签可太多了,「最贵的街」,「传奇之地」,「二奶街」,「神秘大院」......
不知道老铁们对七星路是啥印象?
但他给我的感受,只有一个字「堵」。
这条始建于1953年的街,在南宁的一众老街里,它不算历史最悠久的,但却是最有故事的,就像南宁版的「乌衣巷」。
若要说起七星路的故事,还得从那座神秘的「小黄屋」和神秘的128号大院开始。
七星路97号
100年神秘「小黄屋」
先说说这座神秘的「小黄屋」。
七星路靠近中山路的位置,有一栋黄白相间的二层小洋楼,夹杂在一片招牌红红绿绿的沿街铺面里。
高台阶、罗马柱、弧形阳台......典型的民国时期盛行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与旁边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建筑在南宁算是比较罕见。
这就是七星路97号洋楼。
布满苔藓的台阶,斑驳脱落的浅黄色墙体,尘埃爬满窗台和玻璃,两棵茁壮的人面树立在两旁,茂密的绿叶掩映屋檐,点点阳光透过缝隙撒在墙上,岁月沧桑也难掩它的华美。
关于这幢小楼的故事,坊间传闻不少,大多带着神秘色彩。
据说楼后有个花园,园里有一口雕刻着石鸟的枯井,每到深夜,能听到树上传出发条鸟的叫声。
还说曾经有位老奶奶独居在此,不知道是不是屋主的后人,常年深居简出不见人影,只见晚上楼里隐约的昏黄灯光。
......
真的那么玄乎?我透过紧闭的门窗向里窥探,里面昏暗阴冷,破败荒废,空无一物啥都没看见。但整体布局仍看得出它当年的辉煌与气派。
放在今天,能拥有这样的房子,主人身份也非比寻常,何况当年。
外墙挂着「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只写着「林氏民居」,并提及「建于民国时期,占地138平方米」,寥寥数字语焉不详。
既然是林氏民居,那么主人姓甚名谁?是哪个达官贵人的私宅?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番,能找到的资料并不多,只显示:
房子建于20世纪40年代,主人是民国时期的南宁禁烟局局长林某。
试想民国1928-1949年期间鸦片盛行,当时的禁烟局大多挂羊头卖狗肉,名为「禁烟」实为打着禁烟的幌子「纵烟」,通过合法手段来牟取暴利。
能在当时修建这么一座豪华私宅,并且在这样繁华的中心地段,这个林局长背后怎么能没点搞银子的能力,也能可想而知至今不被留下具体姓名的原因了。
时光荏苒,在近百年岁月中,「小黄屋」一度被旁边商铺火灾所殃及,但所幸仍然保存完好。
外墙经过粉刷修缮后,颜值和艺术价值还在,也算是这个城市难得的有历史意义的地标性建筑。
一段不为人知的旧事
牵扯出一段南宁历史
关于这个「小黄屋」,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过往:
在1950年代初期,它曾是广西博物馆的临时馆址。
那么小的地方能放下那么多奇珍异宝?
老铁们有所不知。民族大道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前身是广西省立博物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宁创立,在南宁市共和路省教育厅旧址办公。
1934年,在教育厅署原址落成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外观。(《广西一览》,1935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博物馆不得不被迫几度搬迁,直到解放后,1953年6月广西省博物馆筹备处才在桂林成立。
1954年3月,省博物馆筹备处由桂林市搬迁到南宁市,在经文街南一里5号与广西省文史馆合署办公。
当时的南宁城市面积非常小,仅四五平方公里,符合博物馆使用条件的房屋太少,建新场馆也并非一朝一夕。
经过多方筛选,最终选定了经文街南一里5号,这个面积仅为108平的建筑,作为省立博物馆的临时办公场所。
1950年南宁地图
此时省立博物馆的入藏文物共29135件,由于条件所限,藏品只能四处存放,无法开馆展示。
而当时的七星路还在建设中,直到1953年建好后,经文街南一里5号才改为七星路97号。
1956年2月南宁市人民公园新建的广西省博物馆大楼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省立博物馆正式由七星路97号搬至新址办公。
现在民族大道上的广西区博物馆陈列大楼建于1978年,经过扩建修缮,不知不觉已走过了40多年光阴。
当年那些门前栽下的小树苗,现在都已经冠盖如云,枝繁叶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博物馆从几经搬迁到规模壮大,七星路97号见证了这段历史,也见证了南宁这座城市的百年变化。
七星路128号
70年传奇大院
除了97号「小黄屋」之外,七星路上还有一个同样神秘并且被人津津乐道的地带。
熟悉的老铁应该知道,它就是七星路128号大院(原区党委大院)。
为啥神秘?
就因为它让咱普通老百姓觉得高不可攀。
作为广西最早的机关单位大院之一,里面住过40多位省级以上干部,甚至有开国大将张云逸,上将韦国清、李天佑、中将莫文骅等功勋卓著的重要人物,让人徒生几分敬畏。
除了大人物的光环,128大院所在地的来历也非比寻常,是当年有名的「葛屋园」。
昔日南宁有三大名园 : 葛屋园、谢家园、西园。
在民国以前,七星路以及周边一带都属于「城外」,分布着葛家园、丰和园、古城村、曾家村等村落。葛屋园即现在七星新民路王府井百货前后一片。
1946年南宁路线计划图
据传葛屋园葛姓祖业发迹清末兴盛在民国,拥有大量田园、果树、鱼塘,盛产的沙梨曾远销广东。
民国时期的葛屋园也可以说是南宁权贵之地。这里聚集了黄绍竑的「小果园公馆」、黄旭初的「耕花别墅」、叶琪的「叶公馆」、俞作柏的「宜园」等国民党人士的私邸豪宅,陆荣廷也在附近修建了陆氏总宗祠。
1935年南宁地图
20世纪50年代初,葛屋园的土地、水塘被自治区党委大院、自治区政府第一宿舍大院征用,成了广西最早的机关单位驻地。
当时作为「迎宾馆」的宜园也被区党委征用为院中的「小院」,安排省级领导居住。
随着新民路延长线的扩建,如今的128大院被一分为二,大院是七星路128号,小院则是(宜园)新民路1号。广西省长(58年后为自治区主席)韦国清当年就住在「小院」的一号楼里。
然而时过境迁,南宁行政中心逐渐转移,这些曾经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机关单位,也渐渐褪去了昔日浓重的神秘色彩。
如今的128大院大门远看依旧气派庄重,门前有保安把守。走在里面,久经岁月的建筑,茂密的树木,还有球场和小卖店,环境清幽又显略微清冷,与寻常机关单位无异,倒是一个退休养老的好去处。
就连曾经的机关食堂也对外开放,午饭时间很多上了年纪的阿叔阿婶排着队打饭,好不热闹。真是应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百年兴衰荣辱
南宁「第一街」的背后
撇开那些神秘色彩不说,97号和128号,对七星路而言像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开启了七星路开挂似的发展。
继区党委进驻后,广播电视厅、外贸厅、农业厅、林业厅、老干局、农垦局等机关单位或宿舍纷纷跟着进驻。
过去的南宁城区并不大,七星路是最靠近市中心朝阳的地带,各大机关单位的聚集让它成为了南宁的中心行政区。中心+政治更奠定了它的含金量。
能住在七星路的人,一定是南宁有头有脸的人。在当时,只要亮出的身份证上写着七星路,都会让人高看一眼,毕竟能住在这条街上的「非富即贵」,要么就是各种「二代」。
随之是七星路街头开到街尾的高端品牌女装店。里面一件衣服动辄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流传出了很多不可言说的故事。
毕竟权钱总是密不可分,有权人的地方就有有钱人,因此它被冠上南宁「最贵的街」的头衔。
此外,南宁第一个高级商场梦之岛也坐落在旁。当年旧梦LV店的开业,让整个南宁都为之振奋。(我专门写过梦之岛的文→《曾经的南宁本土商业一哥,怎么就掉队了?》)
但这次再来七星路,它的颓败让我颇为感慨,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谁都逃不过。
曾经盛极一时的南宁「第一街」,如今却是这样一副光景:
一个个单位大院变成了出租房,墙上张贴着各种租房信息,路边的大婶热情地问我要不要租房。
满街的名牌昂贵女装,被一间间家纺折扣店,校服专卖,20元剪发,品牌折扣,美甲店取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还在坚持。
高端商场梦之岛旧梦店也悬挂起了奥特莱斯的招牌,里面摆满折扣服饰人气惨淡。
现在的七星路,空铺多、餐饮多,唯一不变的是车水马龙依旧拥堵。
随着南宁城市东扩,政治中心搬迁,商圈转移,七星路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色彩。没有亘古不变,兴衰荣辱不过转眼间,三千繁华亦如过眼云烟。
从高不可攀到寻常人家,97号小黄屋和128大院是七星路的一个缩影,而七星路却是南宁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历史之所以蕴含底蕴,是它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七星路对南宁来说正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它记录了南宁的城市变迁,承载了历史的记忆,静候在悠长的岁月里。
时光步履匆匆,城市不断前行,完成使命的七星路,是被时代淘汰,还是老街新生?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几代人的记忆,七星路需要一个未来。
挑个错哈。一食堂不是党委食堂,是130号院的食堂,同时对外营业。128号院的食堂在128号院靠近卫健委的位置,仅限系统内有就餐卡的人员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