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特别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名叫耿恭的将军,仅仅带着几十个士兵坚守一座小城,却愣是挡住匈奴上万大军的进攻!尽管当中汉军的主力都已经撤退了,但这位将军却依然带着这几十个士兵坚守在原地。为了汉家男儿的骄傲,不管匈奴开出什么样的价码,他们都坚持不投降,死战不退。最后,当他们坚守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终于等到了汉朝的援军,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是等到他们跟着援兵回到汉朝这边的时候,将军身边却只剩下十三个人了。这就是历史上“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身为将军的耿恭开始说起。耿恭的爷爷名叫耿况,当年在东汉开国之前,曾经是上谷郡的太守。后来,在刘秀刚到河北,准备建立东汉的时候,耿况第一个带着整个上谷郡投靠了刘秀。而且后来,在东汉开国过程当中,耿况和他的几个儿子尤其是大儿子耿弇,更是为东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等到东汉开国之后,耿家就成了东汉的大家族。而耿恭就是耿家老四耿广的儿子。
因为家族比较特殊,所以耿恭从出生开始,就可以轻松躺在家族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不过,耿恭却不甘心做一个“混吃等死”的世家子弟。虽然家族的权势极大,但耿恭却从小就梦想着上阵杀敌,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可以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但可惜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耿恭的这个梦想都没有办法实现。因为自从东汉统一天下之后,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国家一直在全力休养生息,基本上没啥仗可打。再加上耿家比较特殊,东汉前两任皇帝,刘秀和刘庄都担心这种功臣家族尾大不掉。在这三十多年里,就算国家边境有一些叛乱,皇帝也不敢用他家的人。这样一来,耿恭自然就更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永平十六年(73年)终于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因为汉朝已经恢复了国力,所以开始重启对外战争。也就是在这一年,汉明帝派出大军杀向西域,打算夺回当年丢失的西域地区。
耿秉
而接下来,随着大军集结,耿恭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因为当时在西域领兵的主将正是他三叔家的儿子耿秉。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耿秉做了主将,自然得带上其他耿家人。就这样,耿恭很快就去了自己堂哥麾下,开始直接参与这场平定西域的战争。
接下来汉军进入西域之后的战争其实没啥值得多说的。因为当时东汉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很快就击退了西域天山一带的匈奴人,并且占领了今天的哈密地区。这样一来,汉朝就斩断了匈奴通往西域的关键通道。
而在击败了匈奴之后,下一步,汉朝就开始依托天山,打算组建一条完整的战略防线。天山横贯整个西域,而且绝大多数地方海拔都比较高,匈奴人根本翻不过去。唯有少量隘口可以允许匈奴人通过。这样一来,只要汉朝派遣少数军队守住这些关键节点,就能依托天山组成一个完整的防线,彻底把匈奴人挡在天山以北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留在了西域。而耿恭则是带着几百人驻守在新疆奇台一带。这地方当时叫金蒲城,而当时耿恭的任务就是一边种地,一边防备匈奴人的进攻。
从大军出发到完成天山防线的驻守,东汉这边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到了永平十七年(74年)秋天,这条天山防线就已经彻底完成了。
耿恭
耿恭驻守的这个地方就是天山一线的关键节点之一。而在其他关键节点,汉军同样也留下了相应的军队驻守。最终,这些节点连成了一条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防线。就这样,等到布置完这条防线之后,东汉大军的主力撤回了汉朝。
为啥当时东汉主力要撤回去呢?既然已经击退了匈奴,切断了匈奴和西域的联系。那么接下来,东汉大军为何不一口气横扫西域,彻底收复所有的西域小国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补给跟不上来。
西域地理情况比较特殊。整个西域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只有少部分绿洲才能供人类生存。整个西域当时最多也就只能养几百万人而已。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汉朝派过来的军队太多,很难在当地直接获得足够的补给。就算汉军可以就地屯田,可问题是,以西域这边的地理环境,根本没那么多土地可以供汉军耕种。这样一来,如果有太多的军队驻守在西域,汉朝就必须得从中原运输大量的物资补给,穿过整个河西走廊,送到西域。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算汉朝可以凭借强大国力支撑这种运输工作,势必也会造成过大的消耗。最关键的是,这种消耗从战略角度来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占领了天山一线之后,汉军留在各个节点的军队加起来已经有几千人了。这几千人再加上西域一些附属小国的军队,完全能轻易凑出上万军队。在西域,一支上万人的军队,完全可以压制除了匈奴之外的所有小国。
匈奴人当时的补给能力还不如汉朝呢!所以,在冬天的时候,匈奴人不可能长距离奔袭,进攻天山一线。而等到天暖和之后,一旦匈奴主力过来进攻,汉朝的情报系统也不是吃干饭的。就算匈奴人能短暂奔袭天山一线的这些节点,那么当地的守军也可以据城坚守一段时间。同时,得到消息的汉朝主力可以再过来,彻底灭掉匈奴军队。这就是当时汉朝基本的作战思路。
所以接下来,汉军主力撤了。
就这样,在当地过了一个冬天之后,转过年就到了永平十八年(75年)。就如同之前汉朝的预测一样,冬天的时候,匈奴人根本没办法来进攻。直到第二年开春之后,汉朝才得知匈奴人再次来袭。
耿恭
而耿恭很快也得知匈奴军队即将进攻他这一带。不过,当时匈奴人并没有直接打耿恭驻守的地方,而是主要进攻臣服于汉朝的车师国。车师国距离耿恭驻守的地方并不远,所以,得知匈奴人来袭之后,耿恭第一时间带着麾下的几百人,前去增援车师国。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次,汉朝的情报系统出了一个小小的纰漏。原来,这次匈奴派来的军队并不是一股小规模的袭扰骑兵,而是一支人数达到两万人的主力!
五百人打两万人,而且人家还是在围点打援,早有埋伏。所以这场野战,几乎没有任何悬念,耿恭败了。而且几乎是全军覆灭,只有耿恭本人带着少量幸存下来的士兵,返回了之前他驻守的金蒲城。“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对于这种情况,汉朝其实也早有预案。所以接下来,耿恭很快派人返回汉朝,去请求援兵过来支援。同时,耿恭还派人去通知周围其他附属小国以及其他屯田节点,征调周围的军队,打算组建军队和匈奴人正面打一仗。
因为之前汉朝布置得比较完善,所以很快,汉朝就在周围集结了数千人。靠着当地的城防工事,再加上这几千人的军队,耿恭完全可以和匈奴人来一场正面的攻守战,轻松拖到汉军援兵抵达。其实一直到这个时候,耿恭都没有任何慌张。因为一直到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汉朝之前的预测当中。
三月,匈奴主力抵达。在短暂的接触战之后,耿恭那几百人在野战当中全灭。同时,耿恭开始召集其他地方的军队,向汉朝申请援兵。在此期间,匈奴人攻破了车师国,并且派遣少量军队围攻耿恭驻守的金蒲城。
耿恭
在短暂的围城战之后,耿恭带领麾下军队最终击退了匈奴人的围城。而匈奴人暂时退却之后,“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但是再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逐渐超出了耿恭的预料范围,情况就开始越来越糟了。
首先,就在耿恭坚守疏勒城期间,匈奴人联合了西域的龟兹和焉耆两国一起进攻西域都护陈睦所在的区域。最终,陈睦全军覆没,本人也直接被杀。“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
汉明帝的突然驾崩,直接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域的情况。虽然汉明帝驾崩之后,汉章帝很快就继承了皇位,这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风波。但皇帝换了人,京城那边都在忙接班的事情。这样一来,向西域派遣援兵的事情就只能往后拖!而且,皇帝刚刚驾崩,按照古代的规矩,国家也不好马上发动战争。除了礼仪之外,更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毕竟,在这种交接班的关键时刻,如果轻易动用大军,万一出现叛乱,很容易会出大问题。就这样,因为汉明帝突然驾崩,短时间内,汉军就无法再向西域这边派援兵了。
如此一来,已经成为孤军的耿恭所部就彻底成了一支孤军。在没有任何援兵的情况下,他即将面对的是整个匈奴主力的围攻!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疏勒城保卫战终于打响了。
尽管耿恭准备得比较充足,在城内提前囤积了不少粮食。但是在没有外部补给送过来的情况下,几个月之后,疏勒城内的补给还是很快吃完了。“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对于耿恭的坚持,匈奴人后来也发了怒,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开始围攻疏勒城。但任凭他们怎么强攻都拿不下这座小小的疏勒城,奈何不了城内这几十个汉朝士兵。匈奴人其实也很疑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这些汉朝人却依然不投降?他们永远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汉朝士兵不怕死!
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转眼,又是几个月的时间,这一年渐渐入冬了。
汉朝终于完成了交接的工作,汉章帝也终于得知了耿恭这边的情况。此后,汉章帝迅速下令,从张掖、酒泉以及敦煌等地,就地征调军队,组成援军,前去救援耿恭。
就这样,建初元年(76年)正月,七千汉军精锐援军终于抵达了西域。此后,汉军在今天的吐鲁番地区,终于对上了匈奴主力军队。最后,双方一场大战,这七千汉军援兵,斩杀三千八百匈奴人,俘虏三千人,重创匈奴主力。“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帝然之。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匈奴人不得不主动撤退,撤回了草原。而疏勒城的围困也就此解除。
而当汉军援兵抵达疏勒城,最后见到的一幕却让他们彻底震惊了。城外,道路两旁,是最深超过一丈的厚厚积雪。这些积雪让这座疏勒城几乎成了一个死地!而城内此时仅剩下二十多个人衣衫褴褛,形销骨立,却依然还在坚守。“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沭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对于这十三个人来说,他们象征的精神或许远比他们得到的荣耀更加珍贵。这些坚守疏勒城的汉家儿郎用自己的坚守,“不为大汉耻”,证明了我们的骄傲。正是因为这种坚守,我们历史可以传承数千年不断,以后也会香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