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集团军军长何清成路途中遭遇歹徒挑衅,将军说:狠狠的揍一顿
2007年的一个夏日,刚刚升任21集团军军长的何清成决定给妻子买一份特别的礼物。他换上便装,带着两名警卫来到宝鸡市老城区寻找当地著名的手工艺品。谁知道在一位剪纸艺人家中,却意外遇到了一群为非作歹的地痞流氓。这些人正在以非法讨债为由威胁这位老艺人,甚至企图强占即将拆迁的房产。面对这种欺压百姓的恶劣行径,何清成将军会如何应对?这群横行霸道的歹徒又将面临怎样的下场?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即将在这个古老的街区上演,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一、从戎报国:塑造军人形象
1984年,年仅19岁的何清成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来到新疆军区报到。当时边疆地区条件艰苦,缺水少电,冬季寒风凛冽,夏季烈日炎炎。初到部队的何清成被分配到一个边防连队担任战士。
第一次执行边境巡逻任务时,他带领战友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带徒步行进。天气突然恶化,暴风雪席卷而来。何清成立即组织战友们就地挖掘雪坑避险,并用绳索首尾相连以防走散。经过六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安全返回营地。这次经历让何清成深刻认识到边防战士使命的重要性。
1986年,何清成在一次武装走私事件中表现突出。当时一伙武装分子企图从边境偷运违禁品入境,何清成带领突击小组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蹲守了整整三天,最终成功抓获了全部犯罪分子。这次行动缴获了大量走私物资,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
1990年,何清成被提拔为排长。他在工作中发现边境线上存在监控盲区,于是提出了"点线面结合"的巡逻新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加强了边境管控效果,还减轻了战士们的巡逻负担。该方案后来被推广到整个军区。
1992年,他组织排里的战士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在训练中,他带头学习识别当地植物、寻找水源、搭建临时庇护所等技能。这些实用的训练让边防战士们在执行任务时更有保障。同年,他的排被评为"模范边防排"。
1994年底,何清成被任命为连长。上任后,他着手改善连队的生活条件。他带领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修建了蓄水池、温室大棚,让驻地有了新鲜蔬菜。他还组织战士们轮流学习医疗急救知识,提高部队的应急处置能力。
1996年,一场规模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驻地。何清成带领连队战士们顶着狂风,帮助当地牧民抢救牲畜、加固帐篷。这次行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让连队与驻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通过这些年的边防工作,何清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官。他始终坚持扎根基层、严格训练的作风,带出了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边防铁军。他在边疆的事迹,也成为了激励后来战士的生动教材。
二、指挥才能:展现军事素养
1998年的阿尔金山区域,针对日益猖獗的偷猎行为,何清成带领连队展开了一次重要行动。这次行动不仅成功解救了被困的武警巡逻队,还一举捣毁了一个长期在该地区活动的偷猎团伙。行动中,何清成采用了分批包抄的战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峡谷出口设置了三道封锁线,最终将二十余名偷猎分子一网打尽。
2005年,何清成参与了西部战区的一次重大军事演习。演习模拟了复杂地形下的合成部队协同作战。在演习中,何清成指挥部队采用"分进合击"战术,巧妙运用地形掩护,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这次演习中,他提出的"三维立体突击"战术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为提升部队实战能力,何清成在军事训练中引入了多项创新。他组织编写了《山地作战指南》,将多年在边疆地区积累的实战经验系统化。该指南后来成为部队训练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训练方法上,何清成提出"实战化、信息化、科学化"的训练理念。他要求部队在训练中必须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引入各种突发情况,提高官兵应变能力。他还在部队中推广使用模拟训练系统,让官兵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战术演练。
2006年初,何清成组织了一次特殊的极限训练。训练中,他带领部队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训练。官兵们需要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完成侦察、伪装、战术机动等多个课目。这次训练极大提升了部队的严寒条件下作战能力。
同年夏天,何清成又带领部队进行了一次跨区域机动演练。演练中,部队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400公里的长途机动,期间还要应对"敌军"的空中侦察和地面阻击。通过这次演练,部队积累了宝贵的远程投送经验。
针对新时期作战需求,何清成特别重视信息化建设。他推动建立了部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了作战指挥的实时联动。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选送优秀官兵参加专业技术培训。
在装备使用方面,何清成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训练要求。他要求每名官兵不仅要精通本职装备,还要掌握协同作战装备的使用方法。这种训练模式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通过这些军事训练改革创新,何清成带领的部队在多次军事演习中取得优异成绩。他培养的多名基层指挥员也在后来的重要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成绩为他后来担任更重要的军事职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百姓心中的将军
2003年春节前夕,何清成在视察部队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驻地附近的山区村落中,有不少贫困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他立即组织部队官兵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用自己的津贴资助了5名贫困学生,并号召官兵们每月拿出一部分工资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
在甘肃某县城,何清成推动部队与地方合作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基地。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农产品销路问题,还为当地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004年,何清成带领部队参与了当地打击电信诈骗的专项行动。通过与地方公安机关密切配合,成功摧毁了一个跨省电信诈骗团伙,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这次行动中,部队官兵主动担任宣传员,深入社区向居民普及防诈骗知识。
在基层连队,何清成特别关注官兵的生活条件改善。他推动建设了"星级军营"标准,要求所有连队都要建立图书室、健身房,定期更新文体器材。在他的倡议下,部队还开展了"一技之长"培训计划,邀请当地技术人才为即将退伍的战士教授实用技能。
2005年夏天,何清成组织部队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官兵们利用休息时间,帮助社区改造了一处废弃的空地,建成了居民健身广场。他还安排军医定期到社区为老年人义诊,受到群众欢迎。
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何清成创新性地提出了"双向互动"模式。他组织部队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既让企业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又帮助企业培训安保人员。这种模式既节约了军费开支,又促进了地方就业。
在一次走访中,何清成发现驻地附近的农户存在农业技术落后的问题。他立即联系农业专家,在部队营区内建立了示范农场,定期组织农民参观学习新技术。这个项目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基地。
2006年底,何清成发起了"送温暖工程"。他带领官兵走访慰问了驻地的百余户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同时,他还组织部队医疗队深入偏远山区,为留守老人提供体检服务。
在教育帮扶方面,何清成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还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他在部队建立了"军营少年班",定期邀请驻地学校的学生来营区参观学习,接受国防教育。这些活动增进了军民感情,也为部队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些年来,何清成始终坚持"军爱民、民拥军"的理念,带领部队积极参与地方建设。通过一系列务实的举措,部队与地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军民鱼水情也越来越深。
四、歹徒挑衅:正义抗争
2007年7月15日下午两点,何清成与两名警卫来到宝鸡市老城区的剪纸艺人张德山家中。这位75岁的老艺人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精湛的剪纸技艺闻名。何清成此行是想为妻子挑选一幅特色剪纸作品。
就在何清成欣赏作品时,突然闯入了七名手持钢管的歹徒。这伙人为首的是当地混混刘三,他们以张德山欠债为由,要求立即还钱,否则就要强行占据即将拆迁的房产。张德山连声辩解自己并未借过钱,这份所谓的借条是伪造的。
刘三等人蛮横地推搡老人,将剪纸作品摔落在地。面对这种欺压百姓的行为,何清成上前制止。刘三见有人干预,立即挥动钢管朝何清成劈来。何清成一个侧身躲过,同时右手抓住钢管,左手迅速扣住刘三手腕,一个过肩摔将其撂倒在地。
其他歹徒见状,纷纷挥舞钢管围攻何清成。两名警卫立即上前协助,三人背靠背组成防御圈。何清成身手矫健,连续化解数次攻击,并利用军事格斗技巧将两名歹徒制服。警卫也各自擒获一人。
剩下的三名歹徒见势不妙,转身就要逃跑。何清成一个箭步追上,将其中一人扑倒在地。两名警卫也迅速追击,将另外两人拦截。整个制服过程仅用了不到三分钟,七名歹徒全部被控制。
事发时,街坊邻居迅速报警。派出所民警很快赶到现场,将歹徒带走调查。经查,刘三等人是一个专门在拆迁区域诈骗敲诈的犯罪团伙。他们以伪造借条的方式,已经敲诈了多位老年人。
案发后,张老激动地向何清成道谢。原来这伙人已经骚扰他一个多月,让他饱受惊吓。街坊邻居们也纷纷站出来,揭露这伙人的恶行。有人证实,他们曾在附近恐吓多位老人,甚至打伤过一位独居老太太。
经过警方调查,发现这个犯罪团伙共有十二人,已在宝鸡、咸阳等地作案二十多起。他们专门针对老年人,以伪造借条、制造事端等方式进行敲诈。通过何清成的协助,警方很快将其余团伙成员抓获。
这次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群众得知是军区将军制服歹徒,纷纷点赞。当地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称赞军人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何清成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只是军人应尽的职责。
这起事件不仅惩治了一伙为非作歹的歹徒,也为当地拆迁区域的治安整顿开了个好头。此后,当地警方加强了对拆迁区域的巡查力度,类似的敲诈勒索事件明显减少。
五、生死时速:跨省驰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天下午14时28分,何清成正在军区机关开会。震情通报后,他立即组织部队进入应急状态,调配救援力量。
16时整,何清成带领第一批救援部队从驻地出发。这支队伍包括120名官兵,携带了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专业救援装备。为提高行进速度,何清成决定采取分段推进方式,将部队分为三个梯队,轮换推进。
夜幕降临时,救援队伍遭遇了第一个严重障碍。通往灾区的某段道路因山体滑坡中断,大量碎石堵塞道路。何清成立即调派工程分队开路,同时组织其他官兵徒手搬运石块。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开辟出一条通道。
5月13日凌晨3时,救援队抵达都江堰市区。何清成根据灾情报告,将部队分为三个救援组。第一组负责学校区域搜救,第二组负责居民区搜救,第三组负责医疗救护。他亲自带领第一组赶往都江堰中学。
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前,何清成组织官兵展开地毯式搜索。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在废墟深处有生命迹象。他立即调整救援策略,采用"蚂蚁搬家"式的救援方法,一块砖一块砖地清理,避免二次坍塌伤害被困人员。
经过四个小时的艰苦施救,救援队成功救出了三名被困学生。随后,何清成又带领队伍转战其他受灾点。当天,他们共救出被困群众21人,其中包括5名危重伤员。
5月14日,何清成接到新的任务,要求部队转移至北川县城。途中,救援队遇到了一处断桥。何清成决定就地取材,用废弃车辆和木料搭建简易桥梁。在他的指挥下,官兵们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应急通道的搭建。
到达北川后,救援形势更加严峻。县城多处建筑倒塌,道路中断,通信中断。何清成立即建立前线指挥所,开展救援工作。他要求每个救援点都必须有军医驻守,确保第一时间救治伤员。
在北川的救援中,一个危险的场景发生了。一栋六层住宅楼摇摇欲坠,但内部还有被困群众的呼救声。何清成亲自带队进入,采用逐层加固的方式,最终成功解救出8名群众。
随后的几天里,何清成带领部队辗转多个重灾区,累计救出遇险群众89人,转移受灾群众近千人,运送物资数百吨。他们还协助当地政府建立了三个临时安置点,解决了2000多名群众的安置问题。
在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何清成带领的部队展现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救援能力。他们不畏艰险、连续作战的精神,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