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刀币一族
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一时间诸子百家,相互争鸣,呈现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中国青铜铸币和古希腊的铸币也大约同时发生。这一时期,中华版图的青铜铸币也同样呈现“百家争鸣”局面,中原布币方兴未艾之际,东方大国齐和北方燕国的刀币也正风起云涌。
与中原诸国的农耕背景不同,齐据东海之滨,渔业发达,渔民剖鱼多用刀,是主要生产工具;燕居燕山,南为农耕,北为游牧,且与游牧民族山戎人交界,刀也是游牧狩猎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齐国、燕国刀币的诞生由此而来。但齐刀与燕刀虽然同为刀币,但大小不同,齐多为大刀,燕刀相对较小,其他区别也甚为显著。
战国刀削 网图
战国刀削 网图
战国刀削 网图
齐国的刀币
齐国的刀币主要有六种:齐法化,俗称三字刀,旧释法化(货),意为法定货币,新释大刀,本人对“大刀”持保留意见。四字刀有齐之法化、节墨法化、五字刀有节(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六字刀齐返邦长法化。多数长18厘米上下,重38~60克之间,以上均为大刀,健硕轩昂,显示了齐国的富庶。大刀中,齐、节墨、之、安阳这几个字基本没有争议,其他诸字多有不同见解。另有博山刀,是最为珍稀的一种,往往另论。
“齐法化”刀币
俗称三字刀,旧释齐法化(货),意为法定货币,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为统一币制而铸行的大型刀币。近年新释“齐大刀”,本人对“大刀”的释读持保留意见。三字刀有陶范铸和石范铸之别,从文字上看,前者粗犷率意,后者纤细精巧。从形制上看,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郭(钱币外缘隆起的部分)隆起并于刀身刀柄一圈贯之无断,刀首两尖微向外撇,甚有张力。正面齐法化三字,背在刀身上部铸有三道横筯,往下则铸有一或二二字,也有光背的品种。一字常见有刀、化、金、工、吉、安、行、日等;二字较少,常见有十化、田化、等。除背文除文字外,也有只铸符号者。三字刀存世较丰,为齐大刀中的大宗。
齐大刀背卜(原文如此) 北京诚轩
“齐之法化”刀币
俗称四字刀,铸行时间较三字刀稍早,虽然和三字刀形制相近,区别也是明显的,三字刀面文一面的边郭是一圈下来的,完整无缺。而四字刀面文一面的边郭至刀柄处断开,这也许更接近原始刀的模样。而四字刀的背文和三字刀差不多,惟铸造质量精于前者。
齐之大刀背刀(原文如此) 中国嘉德
“齐返邦长法化”刀币
齐刀中的名誉名,俗称六字刀,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人把“齐法化”的法化二字改释”大刀”,但明明六字刀的最后二字和三字刀的最后二字一模一样,却又仍称“法化”,而不叫“齐返邦长大刀”,再有,同是晚期齐铸币的賹化圜钱三品,其文賹化、賹四化、賹六化的化,和大刀上的书法完全一样,为什么仍读化而不读刀呢? 可见称“法化”为“大刀”并不严谨,站不住脚。
齐返邦长大刀背日(原文如此) 中国嘉德
六字刀的六个字最有争议的是第二字,释读有“返”、“建”、“造”、“通”等,本文倾向释为“返”。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历史事件: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拿下齐国都城临淄,齐缗王逃奔莒城,他死后,其子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卫莒城。乐毅连克72城,唯莒与即墨苦攻三年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并迎襄王回到故都临淄,齐大胜复国,燕无功而还。齐襄王于是封田单为安平君。六字刀很有可能就是襄王退燕返都后为庆贺胜利而铸造的,因此六字刀似带有纪念币的性质。六字刀铸造精美,长约18.5厘米、重45克左右,边郭不断,文字高挺秀美,存世极少,为历代收藏家所追捧。
节墨刀币
节墨刀铸于今山东即墨,是齐刀家族的别一种类,有五字、四字两种,其中五字刀在齐刀家族中最大最重。形制方面,边郭同齐之法化,而刀首的外撇稍收。
“节墨之法化”五字刀
节墨之法化五字刀的背文除齐刀中所常见单字外,还有安邦、十化、辟封、大行、法昌等。五字刀边郭断缘,文字秀美,长约18.5厘米,重约60克上下,为齐刀系列中最大最重者,历来为泉家所青睐。
节墨之法化背卜 作者藏
“节墨法化”四字刀
节墨法化四字刀铸量偏少,制作较为粗略,刀身较轻薄,刀背也把三道横纹减掉了,背文只有十余种,甚至还有光背者。长约15厘米,重在38~22克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学者提出节墨法化可能是燕将乐毅攻占齐国那五年铸造的,齐国力衰危,战争颇仍使然。
节墨法化 上海泛华
“安阳之法化”刀币
“安阳之法化”是齐国铸大刀币中的特例,因为安阳这个地名在战国时代有多处,所以历来关于“安阳之法化”的铸地多有争议,其中最靠谱的可能是所谓“莒国五阳”中的安阳,其地望在山东胶南县、琅琊附近,也就是现在的莒县,春秋时代属莒国。莒国曾在此设安阳邑,为莒国五阳之一。因此此刀当铸于莒国之安阳入齐之后,也就是公元前549年之后。“安阳之法化”铸造精美,长约18厘米,重46克上下。边郭也是断缘,背文有数字及化、工、日等十余种。
安阳之大刀背屮(原文如此) 北京诚轩
齐明刀币和莒刀币
齐明刀是齐刀家族中的又一个有趣的存在,明明铸于齐地,却在刀身上有一个大大的明字。清代中期嘉庆年间,齐明刀于博山地区香峪村首次出土,故后人以“博山刀”称之。齐明刀的名字很有些别扭,因为齐明刀的归属可能是燕人或燕军,燕国自己的刀币大多是铸有明字的燕明刀,所以,齐地所铸明刀极有可能是燕在占据齐国都临淄的五年间在当地所铸,故刀身赫然铸上明字,这是其一;所谓齐明刀的形制不类齐传统的大刀,反类燕之明刀,这是其二。所以,齐收复国都后,齐明刀旋被废止,这可能就是齐明刀存世甚少的原因。
齐明刀背坪阳冶口口 中国嘉德
齐明刀背莒冶 网图
上海博物馆藏“莒冶大匕”与“莒冶齐匕”博山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博山刀
齐明刀形制极似燕之圆折明刀,但刀身较燕刀瘦窄,通长13.8厘米、重约14克左右。面文“明”字直立方折,背文多见“齐化”二字,除“齐化”外,尚有“化”、“司”、“齐化共金”等近10种,今均珍罕。
洛阳新安县五头镇砖厂出土博山刀(拓本)
莒县故城二城南垣遗址出土刀币残陶范(拓本)
其实,燕军据齐都临淄五年中,齐襄王避莒时铸有一种临时性的货币,也称博山刀,今称莒刀,旧时称“谭(覃上加个竹字头)邦刀”,背面的钱文一般为3至4字,书写较为规整,笔画圆润,结构谨严,不过这种刀更稀少,所见不过数枚,还得算上半个残刀。1979年春,山东省莒县城阳镇孔家街村民在莒故城二城南垣处整地,挖出一些刀范和铜渣,其中一残陶范上有“莒冶”两字,较为罕见。1995年春,洛阳新安县五头镇一座砖厂在取土时发现残刀币21枚。其中有博山刀两枚。将莒刀比作凤毛麟角一点也不为过。
齐刀系列货币的购买力和与其他诸国货币 的比值,目前还没有结论,而齐刀系列的主币和辅币是否已经产生两等制也没有确切的证据。齐刀也似乎没有出现减重的现象,顶多是铸造质量有所不同,但至少大小重量还算整齐,说明在铸造行用刀币这一历史阶段,齐国的社会经济相对稳定。
2023年2月25日
(未完待续)
作者: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