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片”的概念最早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那时候的“贺岁片”一般满足三点:喜剧,明星云集,以及农历新年相关内容。1981年1月30日,贺岁片《摩登保镖》春节前夕上映,在当时人口只有500万的香港地区取得了1715万港元的票房,刷新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也让很多片商开始关注到这个时期的票房市场。《摩登保镖》的导演、主演许冠文更是凭借该片获得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随后三年,香港电影的年度票房冠军都属于贺岁片:由许冠杰、麦嘉和张艾嘉主演的《最佳拍档》、《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和《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都选择在春节前上映,并收获了2604万、2327万和2928万的票房成绩。于是乎,一个针对贺岁片的档期——“贺岁档”便应运而生。广义上的贺岁档包含了头年12月初至次年2月,是一个囊括圣诞档、元旦档、春节档、元宵档甚至情人节档的超级大档期。
从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当红明星投身“贺岁档”,贺岁电影的“明星效应”逐渐成卖点,甚至是最大的卖点。如成龙的《师弟出马》《福星高照》,周润发的《八星报喜》《吉星拱照》,张曼玉参演的《富贵吉祥》《家有喜事》,以及众星云集的《东成西就》等,都曾在贺岁时节大受欢迎。
90年代的香港贺岁片有黄百鸣的“喜事”系列,王晶的“赌片”系列等大批经典。曾经默默无闻跑龙套的周星驰开始登上贺岁档舞台,成为绝对的主角。1991年《整蛊专家》、1992年《家有喜事》、1994年《破坏之王》、1995年《大话西游》、1996年《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97家有喜事》、1998年《行运一条龙》、1999年《喜剧之王》,整个90年代,周星驰都几乎从未缺席过贺岁档,且多次取得过香港年度票房冠军。
相比星爷,香港动作电影“扛把子”成龙进入贺岁领域要稍晚一些,但1995年1月《红番区》却是第一档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在票价只有几块钱的时代豪取3500万的内地票房。据前新影联副总高军回忆,《红番区》上映期间正值新年,大多数电影院都已关门放假,为了能让影片正常放映,他们还特别给职员做了动员工作,大家都抱着悲观的心态打开影院大门,接下来的情形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春节期间,观众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挤进电影院,抢着看这部成龙远赴美国拍摄的电影。
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进口片分账大片的进入和原有制片体系与市场间不兼容,让国产影片节节败退。纵使观众有看商业片、贺岁片的需求,我们也没有好的影片可看。而改变这一局面的人,叫冯小刚。
1958年,冯小刚出生在北京大兴的一户普通家庭。小时候父母分手后,冯小刚和姐姐随母亲搬到了北京内城。在那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只有上学和当兵这两条路,冯小刚的学习成绩并不算太好,而且母亲供他上学也很不容易,所以高中毕业后就入伍当兵。1984年,冯小刚从部队转业来到了北京城建做文化宣传,在这里认识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郑晓龙。郑晓龙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冯小刚认识他后被调过去当美工打杂。通过郑晓龙冯小刚后来又认识了王朔。1990年,王朔和郑晓龙共同策划了《编辑部的故事》。讲义气的王朔把冯小刚带进了剧组。
1994年,王朔和冯小刚合作,成立了“好梦电影公司”。王朔是董事长,冯小刚是总经理。王朔把小说《空中小姐》交给冯小刚,稍作改编后成为冯小刚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当时电影的主演是郭涛和徐帆。电影上映后反响不错,冯小刚高兴的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以后不愁好剧本了。可好景不长,国内整顿文学界风气,王朔被扣上了“痞子文学”的帽子。当时还下了文件,只要是和王朔有关的小说或者影视剧一律下架。冯小刚瞬间感觉自己从天堂跌倒了地狱,手里还有好几部电影没上映,而这些电影都是改编自王朔的小说。
王朔避风头去了国外,冯小刚参与制作的三部影片都被总局“毙掉”,导致数千万投资打水漂。后来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帮冯小刚找来一个拍商业片的机会,让试试手。王朔虽然走了,但小说还在,于是冯小刚把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大改特改,请了葛优来担任男主,编剧栏里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电影《甲方乙方》开拍(内地首部贺岁电影,1997年12月24日上映,斩获3600万票房)诞生了。同时还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三项百花大奖。凭借这部电影,冯小刚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当然,这一切王朔都毫不知情。
《甲方乙方》获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王朔在海外也知道这事。半年之后,王朔从国外回来。冯小刚知道这事瞒不住了,于是拿了五万块钱登门,说是稿费。五万元?那无论如何解读,王朔也不是傻子,连人带钱给一起轰了出去。
1998年12月24日《不见不散》上映,4300万的票房不仅刷新了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纪录,也保持了1999年票房冠军的成绩。1999年12月15日《没完没了》上映,3300万的票房名列当年华语电影票房第二。而说着京腔的葛优,第一次搭档上港普女星吴倩莲,这让冯小刚的京味喜剧,多了一些新鲜的元素。
2000年12月31日《幸福时光》上映,可以说是张艺谋导演捡了个漏。冯小刚因为《一声叹息》失手,暂别贺岁档。张艺谋导演请来当年的春晚顶流赵本山和春晚素人董洁,演了部温情喜剧。《一声叹息》改编自王朔的作品《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如果没王朔认可,当时没法进行。最后,冯小刚去求叶京出面,王朔才勉强同意。让冯小刚拍摄自己的作品,并不代表王朔原谅了他。不久后,王朔和叶京合作执导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中专门设计了一个长相丑陋、性格猥琐、欺软怕硬,最后做了导演的角色“冯裤子”。大家都很好奇,叶京很肯定地说: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冯小刚自知理亏,也没回应过这件事,后来搭上了华谊兄弟。
2001年12月21日上映的《大腕》,可以说是冯小刚将华谊兄弟广告公司的奇思妙想从幕后搬到了台前。重操喜剧,对冯小刚和葛优来说驾轻就熟,3000万的票房成绩再一次成功登顶春节贺岁档冠军。
2002年12月19日,张艺谋导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陈道明主演的《英雄》上映,2.5亿票房,是中国电影向世界表明态度的第一战。算不上喜剧,但宏大的场景倒符合春节的气氛。
“贺岁片”的精髓在于:大过年的,甭管讲什么,先整点儿高兴的,把观众逗乐!讽刺也好,戏谑也罢,这是冯式喜剧能在贺岁片中称王称霸的关键原因,而内核恐怕只有王朔才懂。2004年,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刘德华、刘若英都签完合约,可剧本几次修改却无法过审。电影迟迟不能开机,每拖一天就是烧一天的钱。愁的冯小刚头发都开始掉了,有人给他出主意:不如找王朔问问。王朔终究是个嘴硬心软的人,看过剧本后,跟冯小刚说了一句话:写上这个女贼怀孕了,去庙里烧香拜佛。加上这个就能过审,半信半疑的冯小刚照做了,结果稿子就过审了。
2008年《非诚勿扰》当中,冯小刚设计了一句台词,借葛优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王朔看到后拨通了冯小刚的电话,两人的关系和好如初。之后,王朔又给冯小刚写了《非诚勿扰2》和《私人订制》。
冯小刚曾底气十足地说:“很多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做,但是他们没资格教我,贺岁片就是我开始拍的,所以我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怎么拍贺岁片。”冯小刚尝试打破“贺岁”的“喜剧”模式,自2007年的《集结号》开始到《一九四二》等在“贺岁档”加入严肃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从电影票房和排名来看,冯小刚无疑是进步的。可若深究他后期的作品质量和口碑,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是有待商榷的。
随着贺岁档越来越吸金,内地电影人蜂拥进这个赛道,而贺岁档不再把“逗乐观众”当作第一任务,开始走上“歧途”。2012年12月12日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更是以4000万的小投资博得了12.67亿的票房,令资本“大开眼界”。一部电影为资方带来近4亿的利润!是多少上市公司辛苦一年,梦寐以求的回报!唯票房论,初步形成。
最要命的是沈腾,及开心麻花杀出来了,开创了国内小品类电影的先河。一切从业者,不论发自主观,还是迫于无奈,向票房、收益妥协,彻底沦为幕后资本赚钱的工具!电影票是越来越贵,至于电影内容值不值这个票价,看导演口碑,看含腾量,还是看里面有多少流量明星?资本排什么片,观众就看什么。好而小众的电影,在夹缝中求生……贺岁档的概念快要被春节档给取代!
现在的趋势,在国外挑一部不是特别火的电影,买下版权自己翻拍。团队里演技厉害的担当主角,再找几个脸熟来演配角或请几个在综艺上火的明星来客串一下,念几句台词。成本多是人工,只要票房能过亿,铁定是赚钱的。
这类电影的套路是,多半是先讲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开头阶段各种失败、各种丧,突然间遇到转机,最终取得成功,高潮部分强行用音乐和画面感动观众,最后用一个美好的结局收场。千篇一律的故事,就像英雄电影一样令人乏味、犯困!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兆头,观众再也看不到贴近生活,触及灵魂,辛辣讽刺的好作品了,贺岁档几十年来砸出的浪花一点点黯淡下去,文化输出更是无从谈起。电影院失去了笑声,谁还会去看贺岁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