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在位40年期间,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称谓,不过郑庄公死后,郑国就衰落了,国势大不如前,沦为小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墙头草,这是为什么呢?
郑庄公剧照
其实郑国的崛起,靠的就是和周王室互利共存,而郑国强大后亲手打趴下了周王室,让周天子威信扫地,周天子拥有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的传统从此消失,加上郑国本身体量又小,自然就衰落了。
首先,郑国是靠周王室起家,是周王室近亲。
郑国为什么是伯爵?因为初代郑伯(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是王畿内的诸侯。王畿内诸侯,想扩张基本不可能。
郑国地位的尊崇,靠的是郑桓公为周朝三公,然后郑桓公觉得西周要完,提前要求把封地迁到洛水以东,凭着自己三公的地位,虢、郐国国君不敢得罪他,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郑国这才从畿内诸侯成为了外部诸侯。
平王东迁洛邑,正好东迁到郑国已经经营了许久的地盘,所以郑国出了大力,王室依靠郑国这个近亲活着,郑国依托这个大功劳,换来了郑桓公,武公,庄公三代位列周朝三公,这在西周末年和东周初年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所以郑国崛起,绝对是跟周王室密不可分的。
其次,郑庄公的个人能力,将郑国带到了不该有的高度。
在与周王室闹僵之前,郑庄公打败宋、卫这种春秋初年的大国,远交齐国,降服鲁国,而且郑庄公是最早利用周王室名号的人,讨伐宋国打出了周王室的大义名分。
三代为周朝三公,虽然郑国是伯爵,但是连齐国这种大国,当时都听郑国的,因为郑国地处中原,四邻都有国家,没有多少土地可供他兼并,尤其是春秋初年还不流行灭国,所以郑庄公把郑国带到了一个不符合它实际地位的高度。
郑国所处的地区,在春秋时代是个连接各个诸侯国的中心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四战之地”,在这种地方建立国家完全谈不上战略纵深和单向面敌的优势。
而齐、楚、晋,一个靠海,一个凭江,还有一个疆域内山脉纵横起伏不定,以春秋时代的军事技术即使能够击败这三个国家,彻底征服他们也非常困难。
这种地利基本上就注定了,郑国要面对时时刻刻都能够直接威胁到自己的压力,保障国家的完整和实力极其困难。
郑国虽强,靠的是人治,但是实际上没给郑国争取到多少实际的地盘,无法转换成国力。
再次,与周王室交恶后,箭射天子。
在郑庄公打败周王室之前,周王室还是有能力组织诸侯联军的,郑国打败周王室后,周王室就此衰落,而郑国这种和周王室互利共存的国家注定了不可能长久强盛。
郑庄公早就被去除了三公,打败天子后,彻底就无法再利用王室的名义讨伐诸侯了,而且,周王室也被郑国打的威严扫地,没人再重视了,本来就周边都是国家,没什么可以兼并的土地,又没了大义名分,更没法兼并了。
最后,没了大义,就需要联姻。
郑庄公太子忽文武双全,齐国看上了,但是太子忽一句齐大非偶,连续两次拒绝了齐国的求婚,其实是因为齐姜放荡,名声不好,但是这就失去了齐国这个强援。
为什么说齐大非偶是个借口呢?因为太子忽根本不把自己当小国太子,当时北戎攻打齐国,诸侯都去救援,太子忽英勇无敌,立功最多,结果齐国让鲁国分犒赏品,鲁国嫌弃郑国爵位低,就把郑国排在最后分。
太子忽怒了,组织联军要打鲁国,这是当自己小国?所以,太子忽应该是比较傲,而且没看上齐国的齐姜,最后看上了陈侯的女儿,但是这就导致娘家是宋国的公子突日后的篡位。
庄公死后,在宋国支持下,公子突胁迫太宰祭仲篡位,祭仲后来又赶走了突,复立忽,结果忽又被高渠弥杀死,立亹,再后来突复位,就是郑厉公。
这场内乱严重削弱了郑庄公打下的基础,使得本来有机会称霸的郑国回归到了郑庄公上台前的混乱国势。
经过这番折腾,郑国老底一下子就折腾光了,郑厉公后来也想走干预周王室王位的方式,重新依靠周王室立威,但是奇怪的是,周王室没有再次报答郑厉公,郑国也没有当王室三公。
然后就是齐楚争霸,晋楚争霸,夹在大国之间又没有大义名分,王室也无法依靠的郑国彻底沦为小国。
从郑庄公之后,郑国就一直是左右摇摆的状态,要么依附楚国,要么依附晋国,完全失去了庄公时期的“小霸”位置!就是在郑国被韩国吞并之前,郑国内部的宗室还在激烈的争斗着!
郑国的衰弱乃至覆灭,基本上就是先天的地理位置以及从自己内部崩溃的最完美的体现!
郑国地盘太小不够分封所以就窝里斗了